張玉芬
(寧南縣人民醫院,四川 寧南,615400)
膝關節病變可影響患者行走、站立功能,降低其生活質量,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KA)雖可改善患者病況[1],使其膝關節畸形得到有效糾正,但作為創傷性操作,不僅會增加患者心理壓力,還極易出現術后疼痛、肢體腫脹等癥狀,降低患者依從性,對其膝關節功能恢復有不利影響。故此,本文結合87例我院2020.02-2021.04接診行TKA術的患者資料,分析觀察了綜合護理對患者疼痛度、膝關節功能、生活質量、睡眠質量影響。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取樣87例,皆為我院2020.02-2021.04接診,隨機分為觀察組(n=44,綜合護理)和參照組(n=43,常規護理)。參照組46至75歲,平均(61.13±5.44)歲,55.81%(24/43)女,44.19%(19/43)男。觀察組47至75歲,平均(61.54±5.28)歲,54.55%(24/44)女,45.45%(20/44)男,(P>0.05)。排除標準:(1)不配合研究或資料不全;(2)合并骨髓炎、全身性感染、凝血功能障礙;(3)手術禁忌證;(4)語言功能障礙,聽力喪失;(5)精神異常,心肝腎功能障礙者。入組標準:影像學檢查確診,簽署知情同意書,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
參照組遵醫囑用藥,給予其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綜合護理:(1)健康教育:為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護理人員就需向患者講解說明手術流程,術后異常反應情況與應對方法,示范講解術后并發癥防控技巧,自我護理、康復訓練方式,提升其認知水平和并發癥防護意識。(2)心理干預:由于擔心手術結果,患者極易存在焦慮、恐懼心理,缺乏術后康復信心,難以達成預期康復效果。護理人員就需加強情緒疏導,積極鼓勵、安撫患者,密切關注患者情緒狀態,為患者逐一解釋手術目的,TKA的應用優勢,例舉術后恢復良好的患者資料,提升其康復信心,改善患者心態。(3)康復訓練:術后3天,以循序漸進為原則,借助CPM機進行被動運動護理,設置角度為 0°至30°,1到2天后若患者無任何痛苦,即可酌情調增角度。術后4至7天,指導患者每天進行10組坐位屈膝訓練、伸膝關節訓練,5至10次/組。手術2至4周后,以患者可耐受為宜,增加關節活動范圍。
以VAS量表評估患者疼痛度(0-10分);以HSS評分(0-100分)對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估;測定患者ROM指標(關節活動度);以QOL-90量表(0-100分)觀察患者生活質量;以PSQI量表(0-21分)測評患者睡眠質量。
護理后觀察組VAS(2.08±0.77)分,比參照組(3.16±0.84)分低,HSS(86.17± 7.26)分,ROM(104.63± 11.26)分,高于參照組,P<0.05。
表1 對比VAS、HSS、ROM分值(±s,分)

表1 對比VAS、HSS、ROM分值(±s,分)
組別 例數VAS HSS ROM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4 6.79± 2.17 2.08± 0.77 50.15± 5.47 86.17± 7.26 81.03± 4.54 104.63± 11.26參照組 43 6.74± 2.09 3.16± 0.84 50.23± 5.02 78.68± 7.33 82.45± 4.83 90.55± 15.14 T - 0.109 6.254 0.07 4.788 1.413 4.930 P - 0.913 0.000 0.944 0.000 0.161 0.000
護理后,觀察組QOL-90(85.33±6.27)分,PSQI(3.27±1.06)分,前者比參照組(79.74±6.58)分高,后者比參照組(4.51± 1.13)分低,P<0.05。
表2 生活質量、睡眠質量(±s,分)

表2 生活質量、睡眠質量(±s,分)
組別QOL-90 PSQI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64.55± 4.29 85.33± 6.27 10.15± 1.26 3.27± 1.06參照組 64.39± 4.62 79.74± 6.58 10.09± 1.44 4.51± 1.13 T 0.167 4.057 0.207 5.280 P 0.867 0.000 0.837 0.000
在骨性關節疾病、風濕性關節炎治療中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則為常用方案,可改善患者關節功能,緩解患者病痛,雖具有突出應用優勢,但在術后康復階段,仍需配合有效護理措施來改善患者預后[2]。
本次研究顯示綜上所述,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實施綜合護理可減輕患者痛感,改善其生活質量、膝關節功能與睡眠質量,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