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長一段時間里,寧德時代的電池都供不應求。“大家最后發現電動車的核心一定是電池。”理想汽車董事長李想在兩年前感慨。
兩年后的今天,這個局面并沒有發生太大改變。占據電動車近四成成本、造車最核心的零部件—動力電池,依然短缺,而且還演變成了“電池荒”。
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在今年3月說,相比芯片,今年第二季度電池供應會是最大的瓶頸。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甚至被媒體曝出為了順利拿貨,在寧德時代蹲守了一個星期。過去3個月,小鵬汽車每個月能交付5 000多輛新車。
電池短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上游的電池供應商產能不足。5月下旬,鋰電池供應商蔚藍鋰芯、億緯鋰能、容百科技先后透露,電池訂單旺盛,公司現有場地及產線已滿負荷運轉,仍不能滿足主機廠的電池需求。
跟“芯片荒”類似,“電池荒”爆發的背景,是去年電動汽車行業大暴發,銷量暴增,整個產業鏈低估了這一波龐大的市場需求,供應商出現產能瓶頸。而生產線的建設投產往往耗時數年,遠水解不了近渴。
對于造車企業而言,電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決定了一輛電動汽車的動力性能、續航時間、安全性(是否會自燃),以及成本結構。提到電動汽車,過去車主吐槽最多的續航跳水、自燃等問題,都是跟電池有關。
為了解決這個大問題,造車新勢力在過去十來年發動了一場電池戰爭,因為技術路線不同,玩家們自動劃分為磷酸鐵鋰和三元鋰兩大陣營。與此同時,以固態電池為代表的更前沿的技術也在同步研發中,寧德時代還宣稱將在今年7月發布鈉離子電池。
如今,整車廠也在陸續加入這場角逐,如特斯拉、大眾、比亞迪等車企,自建電池廠或自研電池,讓這場戰爭變得更為復雜。
這場有關電動汽車未來的戰爭,在不斷演進中,終點都是為了尋找更好的電池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