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揚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7月5日7時28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云三號E星,衛星精準進入預定軌道,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該星將進一步提升我國數值天氣預報精度和天氣預報準確率,豐富我國氣象衛星業務觀測體系,助推我國空間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
風云三號E星是風云三號03批氣象衛星的首發星,也是世界民用業務氣象衛星家族中首顆工作在晨昏軌道的衛星。這是什么意思呢,又代表這顆衛星將在中國的風云家族中起到哪些作用呢?據介紹,入軌定點后,風云三號E星將與在軌的風云三號C星、D星組網,形成三星組網的運行格局,實現全球觀測資料的100%覆蓋。
受太陽東升西落的影響,早晨和黃昏往往是一天中天氣變化較為劇烈的時段。風云三號E星沿地球晨昏線飛行,每次飛掠同一地方都是在當地清晨6時左右,飛抵地球另一面時是黃昏時分,這樣就能把黎明、黃昏兩個“臨界點”的大氣現象記錄下來,提供更加豐富準確的觀測數據,供氣象學者破解更多氣象密碼。
據報道,風云三號E星設計壽命8年,配置11臺遙感載荷,新增了風云家族首個主動探測風場測量雷達,用于對海面風場實施精確的探測;新增了太陽輻照度光譜儀、太陽X-EUV成像儀,實現對太陽光譜輻照度及多維同步觀測;首次裝載了大幅寬、大動態范圍、高靈敏度的微光成像儀器,這是我國最先進的微光探測儀器。
風云三號E星總體主任設計師邵益凱介紹,瞄準氣象衛星國際發展先進水平,風云三號E星可獲取數值預報同化應用需要的各類氣象參數,包括全球溫、濕廓線,海面風場,云、輻射等,監測全球冰雪覆蓋和海面溫度等自然災害、生態環境,并開展太陽、空間環境及其效應、電離層數據等監測。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風云三號03批四星全部發射成功后,我國風云三號衛星將在軌形成黎明星、上午星、下午星、降水星四星組網運行格局。目前,風云三號03批的上午星、下午星和降水星正在研制中,計劃于2022年-2023年發射升空。▲
環球時報202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