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彬 嚴秀芳
唐代彬?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副主任醫師。擅長常見內科急癥及內科疑難疾病的診治,在心肺復蘇、中毒的救治、危重患者的綜合救治及批量傷員救治的組織管理方面具有豐富經驗。
嚴秀芳?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感染管理科主任、主任護師,全國高等醫學職業教育規劃教材《兒科護理》副主編,南京醫科大學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委員會委員,南京市兒科護理專業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臨床護理及護理管理、教學、科研工作,對急危重癥及兒童疾病的護理、護理管理、醫院感染管理等方面有豐富經驗。
流感、艾滋病、流行性腮腺炎、風疹、麻疹、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以及當下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肺炎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疾病。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便是由病毒感染引發的疾病。與其他致病微生物相比,病毒給人類造成的傷害的確更加兇險,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常常談病毒而色變。其實,病毒除了會致病外,并非“十惡不赦”,它同樣有對人類有益的一面。
病毒是一類體積極其微小、沒有細胞結構的最低級生命體。病毒的大小是以納米計量的,其體積只有細菌的1‰~1%,人們必須通過電子顯微鏡將病毒放大上萬倍或數十萬倍,才能看到它們。
病毒的基本化學組成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質,絕大部分病毒通常由一種或幾種蛋白質以及一種核酸組成。只有少數幾種病毒僅僅以核酸形式存在,如類病毒。
病毒核酸是病毒的遺傳物質,攜帶著病毒的全部遺傳信息,是病毒遺傳和感染的物質基礎。一種病毒的病毒顆粒只含有一種核酸,可以是DNA或RNA,它們以單鏈、雙鏈或環狀多核苷酸組成。因為病毒的結構簡單,沒有細胞器,它靠自身無法完成“傳宗接代”,如果病毒要完成繁殖,必須感染其他活細胞。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病毒可分為多種類型:根據遺傳物質的不同,病毒可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兩類,前者如單純皰疹病毒,后者如流感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等。
根據其寄生的細胞不同,病毒還可分為動物病毒,這類病毒專門寄生在人和動物細胞里,如流感病毒;二是植物病毒,專門寄生在植物細胞里,如煙草花葉病毒;三是細菌病毒,專門寄生在細菌細胞內,也叫噬菌體,如大腸桿菌噬菌體。
根據病毒的形狀,病毒也可分為多種類型,如球狀病毒、桿狀病毒、磚形病毒、冠狀病毒、絲狀病毒、鏈狀病毒、蝌蚪形病毒、有包膜的球狀病毒等。
病毒的致病能力與病毒的蛋白質衣殼有很大關系。衣殼可以保護病毒免受物理、化學因素的破壞。病毒依靠衣殼的特定成分與宿主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然后引起感染,例如新冠病毒就是通過其表面的S蛋白與人體細胞的ACE2蛋白結合,從而引發感染。
與人體組織的細胞發生膜融合后,病毒會被吞入細胞內,然后脫去衣殼,釋放出病毒核酸。病毒依靠宿主細胞的酶成分進行生物合成并大量復制,裝配后便形成新的個體,接著再釋放出細胞并感染新的細胞。
盡管生命的起源讓人匪夷所思,然而,病毒對人類社會的有益面早已為人們所利用,最為人熟知的便是疫苗的研發。在人類歷史上,利用病毒最成功的例子莫過于利用低毒性的牛痘病毒對付引起烈性傳染病的天花病毒,人類通過接種牛痘疫苗最終消滅了天花。人們熟知的減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狂犬病疫苗等,依然被當作抗擊相應傳染病的有效工具。目前,為了遏制新冠病毒的流行而接種的滅活病毒疫苗,也是人們對病毒的利用。
除了充當疫苗外,某些病毒還被人們用來對抗超級耐藥菌的感染,這類病毒被稱為噬菌體。噬菌體是感染細菌、真菌、藻類、放線菌或螺旋體等微生物的病毒總稱,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被稱為噬菌體。
噬菌體能夠殺死細菌的現象,是1915年由英國微生物學家弗德里克· 特沃特(Frederick W.Twort)發現。1958年,我國著名醫學家余賀利用噬菌體成功防治了銅綠假單胞菌對燒傷患者的感染,成為我國微生物學界的一段佳話。近年來,因超級耐藥菌的產生,噬菌體因其有侵噬細菌的特性,又重新成為一項備受矚目的“武器”。
隨著基因工程及生物合成學的發展,人們已經能夠利用“解除武裝”的病毒搭載基因來治療一些遺傳性疾病。由于病毒能滲透到細胞內化學物質不宜抵達的地方,因此,病毒還可將毒素運抵腫瘤細胞生長的地方從而消滅癌癥病灶。
目前主流的病毒載體系統主要包括慢病毒、逆轉錄病毒、腺病毒和腺相關病毒等。重組腺病毒載體系統是一種復制缺陷的腺病毒載體系統,在基因治療、基礎生命科學研究等領域被廣泛應用。目前我國研制的重組新冠病毒疫苗就是以腺病毒為載體,把腺病毒基因中的一部分基因替換成刺突糖蛋白基因,也叫S蛋白的基因,這個過程就是重組。
S蛋白是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的關鍵蛋白,將S蛋白重組到腺病毒載體上,腺病毒也具有新冠病毒的特征,接種到機體后,免疫細胞會生產出專門針對新冠病毒S蛋白的抗體,并且保留一部分免疫細胞,就是記憶性免疫細胞。在新冠病毒真正入侵人體的時候,記憶性免疫細胞就會產生大量針對S蛋白的抗體,阻斷新冠病毒侵入人體細胞,這樣一來,新冠病毒就無法增殖,最終被人體的免疫細胞消滅。
病毒也有它的兩面性,人們可以充分利用它的有益性,并抑制、消除其有害性,這既是當今生物醫學界的重大研究課題,也是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
(范雨舟? ? 整理)(編輯? ? 楊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