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外交部《德國》雙月刊網站7月6日文章,原題: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坎坷中重啟 自2016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即使在發生疫情的2020年,兩國之間的貨物貿易總額也達到了2127億歐元,比2019年增加了3%。這意味著,德國進出口總額的約1/10可以追溯到與中國的貿易。對于中國來說,德國則是其第5大產品進口國。此外,2019年,德國在華直接投資價值970億歐元,中國在德的投資價值55億歐元。
隨著疫情得到控制,全球經濟處于復蘇之中,需求增長速度比想象得更快、更強勁。隨之而來的是中歐貨運能力出現瓶頸,導致個別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的交付困難。同時,一些不可抗力的情況也阻擾企業生產,比如汽車企業缺少芯片,中國港口出現零星病例導致阻塞。德國工商總會的調查數據顯示,40%的德國公司報告其供應鏈存在問題。
因此,德國是否應該像人們經常呼吁的那樣,將關鍵商品的生產從中國等國家遷回德國國內?德國工商總會外貿專家沃爾克·特雷爾指出,全球化意味著生產基地、供應商和客戶的多樣性。對于許多公司和經濟體來說,它是風險分散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危機時期也有所幫助。德國海外公司的調查也表明了這一點:疫情中出現交貨問題的公司更有可能尋找新的供應商或將其分銷到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不是將生產遷回其公司。
有專家用“脫鉤”一詞來形容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關系。對此,特雷爾認為,看看德國的外貿數據,就可以看出德國經濟與中國經濟以及與美國經濟的聯系有多緊密。對于生產在全球范圍內多元化的德國公司而言,中國和美國市場的脫鉤可能會導致供應鏈發生顛覆性變化——尤其是在高科技領域。對于歐盟來說,可以通過對未來技術的有針對性的投資,來確立自己作為經濟主權參與者的地位,并再次增強歐洲大陸的競爭力。▲
(作者馬丁·奧爾特,青木譯)
環球時報2021-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