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來
清人葉昌熾有一書,題名《語石》,我這里將這一題名反過來,說“石語”。沉默的石頭不會說話,何來石語?翻檢文獻,發現真有石頭說話的記載。《左傳》昭公八年載:
石言于晉魏榆。晉侯問于師曠曰:“石何故言?”對曰:“石不能言,或馮焉。不然,民聽濫也。抑臣又聞之曰:‘作事不時,怨動于民,則有非言之物而言。今宮室崇侈,民力雕盡,怨并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
馮,楊伯峻先生的《春秋左傳注》云:“謂有物憑依之而言也。《漢書·五行志》作‘神或馮焉,《說苑·辨物篇》作‘有神馮焉。”《新唐書·五行志》二:“ 廣明元年,華岳廟玄宗御制碑隱隱然有聲,聞數里間,浹旬乃止。近石言也。”
大自然造化的巖石,總讓人產生幾分神秘與敬畏。沉靜的石頭,如果由于風雨雷電或火山地震發出一些聲響,古人或附會為神憑石而言。
由于對石頭擁有這樣的神秘與敬畏,發聲的石頭會被視為石言。不限于實際發聲,給不會說話的石頭上刻了字,也使石頭有了話語。我要說的,是這一種石頭話語,故曰“石語”。
說到刻字的石頭,便會馬上聯想到大量出土或存世的碑志題名。的確,這就是石頭的話語,是撰寫的人為石頭賦予的話語,可以稱之為石上人語。還有一種“石語”,則貌似天聲。日本有家百年大報《朝日新聞》,每天第一版下面有不足兩百字的編輯手記,叫作“天聲人語”,是對當天新聞的簡要概括和抒發的感慨。上面說到的兩種石語,正可以劃分為天聲和人語。作為碑志題名的石刻屬于人語,那么天聲又是哪一類石刻呢?熟悉秦漢歷史的人,大概都知道跟秦始皇之死有關系的那塊石頭吧。原始記載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
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始皇不樂,使博士為仙真人詩,及行所游天下,傳令樂人歌弦之。
秦始皇比較迷信,一直讓人為他尋找長生不老的靈藥。一句“始皇帝死而地分”,讓他郁郁不樂。秦始皇迷信,《史記》的載筆者司馬遷卻不迷信,在這里直接就寫上了是黔首,也就是老百姓刻的這幾個字。嬴政自稱始皇帝,他也給曬得黑黑的老百姓起了個黔首的名字。不過,在刻字的當時,一般人可能不會這么認為,何況這塊巨石又是來自天外的隕石。這幾個字的顯現,便讓很多人認為是上天的意志。碰巧,第二年,公元前二一0年,秦始皇便果真病死在巡行的途中。又過一年,陳勝、吳廣暴動發生,天下大亂。真像是應驗了這句天聲般的石語。
其實,這句石語反映的是當時社會動蕩不安的狀況。秦始皇大興土木,修阿房宮,修驪山陵,修萬里長城,還南北征伐,長年總人口的五分之一被征發勞役、兵役,社會不動亂才怪。這就是“始皇帝死而地分”的石語出現的背景。反抗秦始皇暴政的民眾或圖謀復國的六國舊貴族,采用了假托石語神言的方式,進行反秦宣傳。上天或神祇從來就是雙刃劍,就是說神道設教,既可用來正面樹立權威,也可用于批判的天譴,更可以用作政治角逐的宣傳動員。前面所引《左傳》“石不能言,或馮焉”,亦此之謂也。只不過憑者非神,而是操作之人。
時光飛逝一千年,到了宋代,我們又看到了這種石語。宋人李燾編纂的北宋編年史《續資治通鑒長編》于卷二十太平興國四年九月載:
癸巳,嘉州言夾江縣弱漹鎮民王詣得玄石二,皆有丹文,其一云“君王萬萬歲”,其一云“趙二十一帝”,緘其石來獻。
又于卷二三太平興國七年六月甲戌條載:
先是,舒州懷寧縣有老僧過民柯萼家,率萼詣萬歲山取寶,僧以杖于古松下掘得黝石,上刻志公記云:“吾觀四五朝后,次丙子年,趙號二十一帝,敬醮潛山九天司命真君,社稷永安。”僧忽不見,萼以石刻來獻。于是詔舒州修司命真君祠,黃門綦政敏往督其役,總成六百三十區,號曰“靈仙觀”。
對于后一條記載,《宋史》卷四《太宗紀》于太平興國七年三月也略有述及:“是月,舒州上玄石,有白文曰‘丙子年出趙號二十一帝。《宋史》所記石刻文字與《長編》略異。清人趙紹祖《金石學三種》于《宋天柱山靈仙觀記》條內所記石刻文字,又與《宋史》和《長編》不同:“吾觀四五朝后,次甲子年,趙號太平,二十一帝。”三種對石語文字的記載都有錯誤,綜合起來,應當是:“吾觀四五朝后,次丙子年,趙號太平,二十一帝。敬醮潛山九天司命真君,社稷永安。”
《長編》卷二十的石語和這段石語,對于宋太宗來講,都具有重要意義。太平興國四年獻上的兩塊丹文石語,無論是“君王萬萬歲”,還是“趙二十一帝”,既是對宋太宗的歌頌,又是面臨北方遼朝壓力,宋朝對正統的宣示。值得注意的是獻上丹文石語的年份,太平興國四年,公元九七九年。這是宋太宗平北漢,完成全國基本統一的年份。元人陳桱編纂《通鑒續編》,以宋為正統,但卻不是從宋太祖建隆元年算起,而是從完成全國基本統一的太平興國四年開始。在陳桱看來,在沒有完成全國統一之前,盡管宋朝已經建立,但與五代十國時期無異,不過是繼五代之后的第六代。
當時一個叫張紳的人為《通鑒續編》寫序就說:“其凡以為宋自建隆至宋太平興國四年,滅漢之后,天下混一,斯時為有統,亦猶晉之后,南北為無統,至隋、唐而為有統耳。”又說:“太平興國四年,無異于五代,故但以甲子書。四年已后,方系之統,以比漢、唐。”沒有輝煌的建國功業,又是以“燭影斧聲”這種非常方式即位的宋太宗,平北漢,完成統一,對他來說,意義非凡。這兩塊丹文石語,即使不是出自宋太宗本人的授意,也是揣摩透了太宗心思的臣子所為。
另一塊白文石語就更重要了。從兩塊石語都有“二十一帝”的表述看,二者有著內在聯系,應當是在不同時期相同的人授意而為。或許是覺得前幾年那塊丹文石語表述得還不充分和清楚,這塊白文石語就直接寫上了“丙子”和“太平”的字樣。丙子為公元九七六年,是宋太宗即位之年,而太平則是指宋太宗的第一個年號“太平興國”。平北漢后,宋太宗想一鼓作氣收復燕云十六州,建立不世武功,不料武運不競,連遭慘敗,轉而內斂,走向文治,組織編寫的幾部大書,如《太平御覽》《太平廣記》,都冠以“太平”。太平,就是那個時代的標志。通過白文石語表達的天意,宋太宗實際是在洗刷“燭影斧聲”的疑惑之后,高調地宣示正統。
熟悉宋代歷史的人都知道,加上流亡的兩個童子,宋朝滿打滿算也不過是登場過十八位皇帝,并沒有“二十一帝”。誰也無法預測未來,包括偽造石語之人。不過,歷史則會為現實提供參照。剛剛消亡了幾十年的龐大帝國唐王朝,一直是宋朝人向往和效法的對象。比如元豐改制,在形式上就是對唐朝官制的理想化回歸。唐朝就出現過二十一帝。那么,按照宋朝人的愿景,宋朝也應當是二十一帝。這樣的表述,正反映了制造石語之人對歷史發展的未知。宋太宗最為景仰唐太宗,言行處處模仿。正因如此,死后被冠以“太宗”的廟號。因此說,“二十一帝”的石語表述,也讓宋太宗擺脫不了授意偽造之嫌。
當然借上天之口的神道設教,即使不用石語,也有其他的發聲方式。帛書也是方式之一。陳勝、吳廣暴動,就偽造了“陳勝王,大楚興”的魚腹書。宋太宗的兒子真宗和他的大臣們,與遼簽訂澶淵之盟。這一和平條約盡管給宋遼兩國帶來了百年和平,但也讓傳統的華夷觀遭受到極大的沖擊。為了解消“天有二日”的困擾,維持宋朝的中國地位,達到心理平衡,同時也宣示真宗非長而立的正統,偽造了黃帛天書。天書中就有這樣的表述:“趙受命,興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恒即宋真宗趙恒。
“子不語怪力亂神。”其實,歷朝歷代,在政治場域,從來就沒有嚴格遵循過孔夫子的這一教誨。石語天書,此其證也。
不僅如流行歌曲所唱,“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在漫長的歷史上,沉默的石頭也會表述政治話語。無論是涉內還是涉外,政治的話語,人不便言,或覺得人言無力,便把神請出來代言,于是便有了石語天書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