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因科技更精彩,生活因科技更豐富。這一年,我國科技創新增進民生福祉成效顯著,科技進步的成果進一步浸潤到億萬中國人的生活中,改變人們的衣食住行,實實在在地提高了百姓的生活品質,提升了社會治理效率和精細程度,為人們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產品,正走出實驗室,飛入尋常百姓家。
科技事件
中國“天眼”開放
2020年12月,美國的大型射電望遠鏡坍塌后,位于中國貴州省平塘縣的射電望遠鏡成了全球唯一的“天眼”。中國宣布“天眼”將從2021年4月1日起向全世界科學家開放,引起高度關注。
中國“天眼”的口徑達500米,是目前全球最大也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于2020年1月11日正式開放運行。自建成以來,中國“天眼”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超過預期目標近2倍;累計發現脈沖星共超過240顆;基于觀測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余篇。
素材解讀
中國“天眼”這樣的大國利器,筑就了我國在國際天文學領域的地位。表明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中國迅速崛起的科技實力令人矚目。隨著性能的提升,中國“天眼”科學潛力逐步顯現。隨著中國“天眼”向全球開放,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可以使用這臺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一起為探索宇宙的奧秘、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作貢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一個太空,同一個家園。未來,中國“天眼”將帶來更多來自太空的驚喜。
中國新冠病毒疫苗正式上市
2020年12月3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已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附條件上市。已有數據顯示,保護率為79.34%,實現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可負擔性的統一,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及國家藥監局相關標準要求。后續,對疫苗免疫的持久性和保護效果還將持續觀察。
中國疫苗上市這一成果來之不易,為全球戰勝疫情注入信心,也為疫苗成為全球公共產品提供了有力支撐。
素材解讀
新冠疫情暴發后,我國科學家、科研工作者與時間賽跑,爭分奪秒展開病毒研究,展開特效藥物、疫苗的研制工作。雖然目前我國的新冠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疫情防控任務還不可松懈。毋庸置疑,接種疫苗是人類防控、對抗及戰勝傳染病最有效的一種方法,疫苗無疑是制勝病毒與疫情的有力武器。疫苗的上市,不但說明了我國新冠疫苗研發的絕對速度,同時也彰顯了我國強大的科技水平。
日夜奮戰,成就探月之旅
2020年12月17日1時59分,內蒙古四子王旗,經歷了23天驚心動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號懷揣取自月球的土壤安全著陸。這是人類時隔40多年后再次完成從月球采樣返回的壯舉,并創造了5項“中國首次”:第一,在地外天體的采樣與封裝;第二,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第三,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第四,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第五,建立中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這五項首次,對我國的航天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素材解讀
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復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采樣返回。這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標志著中國航天向前邁出的一大步,將為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太陽系演化歷史的科學認知作出貢獻。
壯舉的背后,是無數航天人的拼搏與堅守。嫦娥五號任務歷時10年,匯聚了全國數千家單位、數萬名科技工作者的心血。他們中有白發蒼蒼的院士專家,有與嫦娥五號共成長的新一代科技領軍人物,也有初出茅廬的“95后”……崗位不同,年齡不同,相同的是都屬于“追月亮的人”。他們日夜奮戰,成就了中國的探月之旅。
科技人物
“人民英雄”陳薇分秒必爭研制疫苗
2020年12月31日,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已獲得批準并上市,為全民免費提供。而這一可喜成果的背后,陳薇院士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從抗擊非典,到援非抗埃,再到武漢抗疫,陳薇院士長期致力于生物危害防控研究工作,研制出我軍首個SARS預防生物新藥“重組人干擾素ω”以及全球首個獲批新藥證書的埃博拉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陳薇院士聞令即動,率團隊奔赴武漢,開展腺病毒載體重組新冠病毒疫苗研發攻關工作。陳薇團隊圍繞新型冠狀病毒的病原傳播變異、快速檢測技術、疫苗抗體研制等,與軍地有關單位迅速建立起聯防、聯控、聯治、聯研工作機制。抵達武漢后,陳薇團隊緊急完成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和檢測平臺搭建工作,應用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配合核酸全自動提取技術,使核酸檢測時間大大縮短。并在病原學、免疫學、空氣動力學等領域展開研究,建立“核酸檢測——抗體篩查——多重病原檢測”的鑒定鏈條,提高了臨床診斷的準確率和治愈率。團隊一邊精準篩選確診病例,一邊爭分奪秒地研發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終于在2020年8月16日,獲得了我國首個新冠疫苗專利權。
素材解讀
陳薇院士為黨分憂、為民解難、拼搏奉獻的精神令人感動。
作為一名軍人,她聞令而動、敢打敢拼,展現了鋼鐵戰士的血性本色;作為一名黨員,她關鍵時刻沖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作為一名院士,她領銜研發全球第一個進入二期臨床試驗的新冠病毒疫苗,彰顯了中國的科技實力,用實際行動譜寫了絢麗的奮斗篇章。
潘建偉:量子世界里的領跑者
2020年年底,一則科技大新聞登上全球熱搜。中國量子計算機“九章”后來居上,計算能力遠遠超過了美國谷歌的“懸鈴木”。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也將全球量子計算研究推向下一個里程碑。“九章”成為世界級重大科研成果,也讓被媒體譽為中國“量子之父”的中國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成為“頂流明星”。
1970年出生的潘建偉,41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42歲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同年獲得量子信息科學領域最高獎項“國際量子通信獎”……這些成績都源于潘建偉和他的團隊在競爭激烈的量子通信世界科學的前沿,牢牢地占據著制高點。
從2004年至今,潘建偉團隊取得了一系列讓人驚艷的研究成果,數次創造世界第一:首次實現五光子糾纏和終端開放的量子態隱形傳輸;首次實現16公里自由空間量子態隱形傳輸;首次實現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英國著名的科學新聞雜志《新科學家》以封面標題的形式這樣評價潘建偉中科大團隊:“中國科大——因而也是整個中國——已經牢牢地在量子計算的世界地圖上占據了一席之地。”
素材解讀
“科學家要做原始創新,為國服務。”潘建偉有著明確的科研路線圖:通過量子通信研究,從初步實現局域的量子通信網絡,到實現多橫多縱的全球范圍量子通信網絡,以保證信息傳輸的絕對安全;通過量子計算研究,實現大數據時代信息的有效挖掘;通過量子精密測量研究,實現新一代定位導航……“科學研究不僅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潘建偉感慨,“我們不僅要關注原始創新,也要鼓勵成果轉化,為國計民生多做些工作,讓普通老百姓享受科技帶來的利益。”
小編結語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每一次技術攻關與突破的背后,都是孜孜不倦的潛心探索;每一次對未來生活藍圖的描摹,都在為人類文明發展貢獻著力量。從新中國成立時的一窮二白,到如今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我們懷著夢想,鎖定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勇攀科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