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
近日,中國科學家通過一些操作讓雄性大鼠“懷孕”并順利誕下后代,該實驗系世界首例。消息發布后迅速引爆輿論。
隨后,媒體進一步挖掘實驗的細節。這個實驗并不是單純讓公鼠懷孕,而是通過手術先將一只雌性大鼠和一只雄性大鼠背靠背連接在一起,即成為一個“連體兒”,使它們能夠共享血液,以此構建“雄性懷孕模型”,也被稱為“異時共生動物”。然后科研人員再將子宮移植到雄性共生體中,同時對雌、雄共生體分別進行胚胎移植。專家解釋,上述研究不是讓公鼠懷孕,而是讓近交系大鼠的雄性共生體懷孕。
這其實是個很專業的研究,然而很快在互聯網上被大眾閱讀“降維解讀”,其間網友態度的變化也很值得玩味。
一開始“公鼠懷孕”的新聞標題一出現,評論區幾乎是一片支持叫好,這個前沿的實驗,在網友的認識里被納入了“男女平等”的討論范疇。但隨后,隨著實驗的細節被一一披露,也有網友對該實驗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比如這個實驗老鼠的犧牲非常大,公鼠要經歷閹割,同時還要犧牲三只雌鼠:供血的、供子宮的,以及供卵的。有網友覺得該實驗“過于殘忍”,甚至不知其有無意義。
當然,網友對科學的認知未必是準確的、全面的,大多是出于一種直覺的、情緒化的認識。網友之所以大量圍觀,其實是把社會觀感帶入了科學領域,用一種公共價值來衡量一個專業問題。網友的這些認識,雖然未必是嚴謹的,也不是緊貼著科研邏輯的,但卻是一種道德的、倫理的視角;網友的看法乃至質疑未必有多少科學價值,但卻有科學精神的價值。
科學的發展,賦予了未來無限可能性。但如何利用在人,受限于人性。人性的共識就是最基本的道德,人的道德判斷與情感接納,往往會給科學研究劃下邊界。科學研究所要達到的目標,除了對自然界的揭示之外,恐怕就是人類出于情感、常識、道德的認可。
一個實驗的價值與倫理審查不妨交由學術共同體去評判,但科學實驗在大眾評價里經歷的浮浮沉沉,這種專業話語與樸素認知的互動,這個過程本身也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