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
濟南橋氏木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喬一兵的工作室內,大小不一、形制精美的魯班枕、魯班鎖、案幾、書架整齊擺放。仔細觀察,這些物件均沒有使用一釘一鉚,各部件之間卻扣合嚴密、聯接牢固。他介紹說,這使用的是充滿中國智慧的榫卯工藝。
榫卯結構是中國古代木匠必備的技能,民間傳說是由魯班發明。喬一兵說,他師從父親,從五六歲起接觸魯班枕,當時只把它當成玩具、“變形金剛”,困時當枕頭,累時當凳子,還不了解它神奇的結構。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父親的熏陶下,他對魯班凳、魯班鎖等物件的興趣愈加濃厚。
憑借積累了10多年的美工經驗,喬一兵2014年開始全職從事魯班枕制作,最初比較有自己的想法,從結構、比例上對傳統工藝進行了調整。但對比父親的圖紙和作品后,他發現不能再靠自己的“經驗之談”。“魯班枕的設計蘊含了古人的智慧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陰陽相合、中庸中和等,一些比例和結構不能隨意改變。”
魯班枕的實用性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歷經千百年的實踐檢驗。古人睡覺時喜歡硬枕頭,據考證隋朝出現最早的陶瓷枕,但陶瓷枕偏涼、導熱快,宜夏不宜冬。而木制的魯班枕,形狀似橋,中間留空,巧妙地避免導熱,一年四季都適用。
經過六七年的努力,喬一兵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創新出10余款新結構的魯班枕,申請了8項中國國家專利,讓節能環保、攜帶方便的折疊魯班枕系列產品進入現代人的家居生活。
喬一兵認為,每個手藝人都要葆有匠心,對作品精益求精,才能創造出經得起時間和歷史考驗的經典作品,獲得大眾長久的口碑與認可,這也是傳統技藝傳承的基礎。作為魯班故里,山東也應更好地運用魯班文化資源,以其為紐帶,把中國乃至世界的匠人匯聚一起,共同研究魯班技藝、創新開發新作品,讓更多人加入到守護傳統技藝、傳播非遺文化、延續工匠精神的隊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