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內
學術性論文是論述類文本的一種重要體裁,它是表明觀點、闡明道理的文章,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具有理論性強、邏輯性強、針對性強的特點。對學術性論文進行閱讀需要注意的地方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含義,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理解論據選擇的技巧,體會議論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特點;聯系生活體驗,理解作者的觀點及寫作意圖,等等。閱讀學術性論文,更為重要的是要運用所學知識,探究實際問題。
1.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抓住事物特征、關鍵詞句
閱讀學術性論文,最關鍵的是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有的文章,標題只是提出了一個論題,中心論點隱含在文章的論述中。有的文章,標題就是中心論點。作為論點的標題,一般是表判斷、表肯定的句子或短語。也有的文章,在開頭就提出中心論點。還有的文章,在行文當中或篇末提出中心論點。如《說木葉》,第一部分就講明關鍵在于一個“木”字,從而全面闡述“木”的兩個藝術特征。
2.弄清文章論據
閱讀學術性論文,在抓住論點之后,還要弄清楚文中是用哪些論據來證明論點的。論據一般分為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兩種。事實論據包括事例、史實、統計數字等。事實必須確鑿可靠,有代表性。道理論據包括一些哲人大家的正確論述和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公式等。如在《中國建筑的特征》一文中,作者舉了許多實例指出中國建筑在使用顏色方面是世界各建筑體系中最大膽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紅色,而且還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
3.明確論證方式,把握論證方法
首先,要明確議論文的兩種論證方式,即立論和駁論。立論就是針對事物或問題直接闡明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駁論就是通過反對錯誤或偏頗的觀點,從而樹立起自己的正確觀點。其次,要弄清論證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中心論點。常用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
如《中國建筑的特征》主要采用舉例論證和比喻論證;《說木葉》則主要采用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
4.理清整體結構
學術性論文的結構一般分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個部分,也就是引論、本論和結論。其常見結構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層次間是平行并列的關系;層進式,各部分之間是層進關系,即層層深入,步步推進;總分式,論證的層次間是總論和分論的關系,或先總后分,或先分后總,或總分總。
如《中國建筑的特征》一文,首先引人概念,界定“特征”的時間、地域范圍;然后闡述概念的內涵,介紹中國建筑9個方面的特征,由結構特征到裝飾特征,由整體到局部,由主到次,讓讀者對中國建筑的特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接下來從理論上闡述中國建筑的“文法”,分析中國建筑與其他民族建筑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可譯性”的問題,最后闡述文章的主旨,指出中國傳統建筑對于“建造適合于今天我們新中國的建筑”的作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題,與文章的開頭相呼應,就此完成一個完整而嚴謹的論述。
除了整體上的論述有嚴謹的邏輯性外,在進行具體論述時,這篇文章也表現出嚴密的邏輯性和清晰的條理性。比如說在介紹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時,作者按照由主到次的邏輯順序,從下到上的空間順序進行安排,材料豐富,例證準確,觀點鮮明,讀來并不讓人覺得晦澀難懂。作為一篇科學論文,這篇文章經常使用較長的語段來進行表述,這時作者一般以一個清晰的主題句領起或收束語段,內部用總分或分總的結構來呈現,在局部結構上同樣表現出很強的邏輯性。
5.緊扣文本,進行個性化探究
同學們要努力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實際經驗思考問題,借鑒課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緊扣文本,進行個性化探究,得出自己的結論。
出乎其外
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的風格
◎馮 燁
中國人在園林藝術上不斷追求自然美和人工美高度統一的境界,逐漸形成了我國古典園林建筑的獨特風格。
含蓄是中國古典園林重要的建筑風格之一。追求含蓄乃與我國詩畫藝術有關,在繪畫中強調“意貴乎遠,境貴乎深”的藝術境界,在園林建筑中則強調曲折多變,含蓄莫測。這可以從兩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從園林布局來講,中國園林往往不是開門見山,而是曲折多姿,往往通過風景形象的虛實、藏露、曲直的對比巧妙地取得含蓄的效果。北京頤和園就是如此,頤和園入口處利用大殿,起掩園主景(萬壽山、昆明湖)之作用,通過大殿,才豁然開朗,見到萬壽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倍覺美不勝收。又如蘇州留園,其東南角環以走廊,臨池面置有各種式樣的漏窗、敞窗,使園景隱露于窗洞中,使游人左顧右盼,目不暇接,妙趣橫生。
中國古典園林追求“意境”二字。一般來說,園中山水雖是人造,但是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園林中必須建有各種相應的建筑,但是建筑應突出山水這個主體,與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達到自然與建筑有機的融合,并升華成一件藝術作品。如承德避暑山莊的煙雨樓,乃仿浙江嘉興煙雨樓之意境而筑,這座古樸秀雅的高樓,每當風雨來臨時,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凈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詩情畫意圖,見之令人身心陶醉。
中國古典建筑與神仙崇拜和封建禮教有密切關系,在園林建筑上也多有體現。漢代的園林中多有“樓觀”,就是因為當時人們都認為神仙喜愛住在高處。中國古代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筑和一些圍廊、圍墻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園林多數庭院都是前后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后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后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它最便于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仆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地域文化不同,園林建筑也風格有異。洛陽自古以牡丹聞名,園林中多種植花卉竹木,尤以牡丹、芍藥為盛,對比之下,亭臺樓閣等建筑的設計疏散,甚至有些園林只在花期時搭建臨時的建筑,花期一過皆被拆除。而揚州園林,建筑裝飾精美,表現細膩。這是因為揚州園林多在清朝乾隆年間建造,建造者許多都是當時巨商和官員,為了炫耀自己的財富、粉飾太平,因此帶有鮮明的功利性,也與一般的江南私家園林淡泊、深邃含蓄的造園風格不同。
縱觀中國古典園林發展,我們可以看到,表現在古典園林中的這種具有古代中國人審美特征的園林觀,絕不僅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視覺感受以及一般意義上的對人類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還是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即通過園林藝術對人的生活環境的調節,來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義。
(節選自《中國園林》2018年第2期,有刪改)
訓練
1.很多中國園林門外設有荷花池、橋等美麗的景物,但是圍墻高筑,僅露出園內一些屋頂、樹木,游人看不到里面全景。結合文本內容,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設計。
答:
2.哪些方面可以體現“這種具有古代中國人審美特征的園林觀”是“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請加以概括。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