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們迎來了農歷辛丑牛年。對中華民族來說,牛是刻苦、踏實、堅韌的象征,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揚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斗老黃牛的精神,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奮勇前進。
奉獻·孺子牛
張桂梅:大山深處的教育奇跡
云南省麗江華坪女子高中黨支部書記、校長、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許多學生都親切地叫她“張媽媽”。許多年前,一次次目睹貧困女生輟學悲劇,張桂梅心中萌生一個夢想:辦一所免費高中,讓大山女孩有書讀。雖然這個夢想不被理解,甚至被挖苦、嘲笑,但張桂梅始終沒有放棄。終于,她把別人眼中的不可能變為現實。2008年,全國第一所公辦免費女子高中建成開學。12年間,這所學校讓1804名女孩考入大學,走出大山。
張桂梅嚴以治學,時常手舉小喇叭,督促學生珍惜光陰。但嚴厲的背后,是她對大山女孩的殷殷期盼和最深沉的愛。63歲的她身患20多種疾病,每天早上起床,腳疼得不敢著地,但她仍咬牙堅持,每天陪伴學生晨讀、上課、自習。12年里,張桂梅先后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十佳最美鄉村教師”等榮譽稱號,她把全部獎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資共計100多萬元一同捐獻給了教育事業。
張定宇:身先士卒,白衣俠骨
2020年8月11日,湖北省衛健委副主任、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身患漸凍癥的張定宇堅守一線,與時間賽跑,帶領醫院干部職工救治了2800余名患者,為打贏“武漢保衛戰”作出了突出貢獻。
那時,張定宇被確診為運動神經元病已經一年多了。這種罕見的疾病又稱漸凍癥,目前無藥可治,患者通常會因為肌肉萎縮而逐漸失去行動能力。隨著癥狀加重,張定宇上下樓越來越吃力,也出現了肌肉萎縮的癥狀。可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不曾退縮,始終堅守一線。他隱瞞了自己身患漸凍癥的病情,也無暇顧及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妻子,身先士卒,帶領醫院的600多名醫護人員,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奮戰了30多天,每天休息不到3個小時。他說:“我必須跑得夠快,才能跑贏時間,才能從病毒手里搶回更多病人。”
素材解讀
“大山中的媽媽”張桂梅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用愛心點亮貧寒學子人生之路,以教育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她身上的精神,如同一盞燈,照亮了貧困地區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如同一團火,溫暖了孩子們的心靈;如同一顆星,引領孩子們健康成長。“人民英雄”張定宇,一個戰斗者,一個指揮者,也是一顆定心丸。他身患絕癥,卻為患者、為社會燃起希望之光;他的雙腿已經開始萎縮,但他站立的地方,就是最堅實的陣地。做孺子牛,就是要堅持人民至上,為人民謀幸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他們的奮斗目標。在所有領域,都需要這樣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孺子牛精神。
實干·老黃牛
鐘本和:深耕化工六十載
今年83歲的鐘本和是四川大學杰出教授、化學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她從事磷化工領域的理論研究、技術與工程化實踐長達60余年,為我國磷化工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十世紀80年代,鐘本和率領團隊成功首創“中和料漿濃縮法制磷銨新工藝”,于1988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一成果結束了國產中低品位磷礦不能生產磷銨的歷史,解決了我國自給自足生產磷肥的關鍵問題,徹底扭轉了我國長期依賴進口磷銨生產磷肥的局面。多年來,鐘本和帶領團隊持續攻堅克難,在磷肥與生活垃圾處理有機結合、濕法磷酸凈化技術、磷石膏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眾多領域,攻克了一項又一項的技術難題。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鐘本和依然保持著艱苦奮斗的老黃牛精神,活躍在科研、教學一線。2018年,鐘本和領銜的團隊入選教育部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賀瀟強:精雕細琢鑄“國之重器”
哲學家萊布尼茨曾說,“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賀瀟強的工作恰恰相反,他精雕細琢,利用機械化生產出相似度極高的產品。
在賀瀟強的加工下,兩個一模一樣的鋁制核桃成型了,紋理流暢、形態優美,如精致的藝術品一般。而雕刻1:1比例的“核桃”,只是賀瀟強訓練自己手藝的一種方式。作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三研究院的數控銑工,90后賀瀟強主要工作是為導彈加工精密部件,被稱作“導彈雕刻師”,他先后承擔了多個被譽為“國之重器”產品的研制生產工作。
走進賀瀟強的工作間,堆放在一旁的技術書籍格外引人注目,他說:“別人不愿鉆研的東西你去鉆,別人不愿加班你去花時間,總有一天你能有一技之長。”也正是這股要把事情做到極致的勁,讓他練就了一身真本領。扎實的功底來自勤奮的積累,而高超的技藝也讓他對這份工作更加熱愛。幾年來,他將機床的功能發揮到極致,“精雕細琢”無數產品的“骨骼”,完成多項急、難、險、重的任務。能取得如此矚目的成就,很大一部分歸功于他那顆不斷鉆研、視數控學習如生命的心。
素材解讀
一份專注,淬煉出時光的品質;一份堅守,琢磨出情懷的精致。他們的手,有毫厘千鈞之力;他們的眼,有秋毫不放之工。他們兢兢業業,讓平凡有了夢想的溫度;他們精益求精,用執著追上靈魂的腳步。他們是大國工匠,是“中國制造”的時代精神。做老黃牛,就是要有這種勤學苦練、鍥而不舍的堅強意志;做老黃牛,就是要有這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就能練出好技能,鍛造“金剛鉆”。
創新·拓荒牛
張雪松:用科技創新提升“中國速度”
張雪松,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鋁合金廠工人。工作27年來,張雪松始終堅持學習鉆研,在高速動車組生產中不斷攻克技術難關,完成技術革新109項,制作工裝卡具66套,形成工藝文件和操作指導書72項,摸索技術參數、形成核心技術,他是用科技創新提升“中國速度”的“高鐵工匠”。
1992年,張雪松畢業后成為中車唐山公司的一名技術工人。2005年,中車唐山公司與德國西門子公司合作研發時速350公里動車組制造技術,張雪松因此與高速動車組結緣。他帶領技術攻關團隊,經過上千次試驗,制作出焊接夾具、裝配定位板、反變形工裝卡具等,形成了一系列工藝文件和操作指導書,保障了首列CRH3“和諧號”動車組在唐山順利下線。
為保證生產,10多年來,張雪松先后完成30多項設備、工裝的技術改造,修復加工中心高速專用進口刀具30余把,修復進口數顯伸縮尺300余次,多次出手解決生產線的停工狀態,保證了動車組車體的正常生產。他領銜的“張雪松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每年完成100多項創新,多項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素材解讀
做拓荒牛,就是要堅持創新發展。爭當創新發展拓荒牛,離不開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新形勢下,只有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才能妥善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只有大力發揚創新發展拓荒牛的精神,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才能收獲別樣的風景。
小編結語
“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是家喻戶曉的美好形象,是底蘊深厚的文化意象,蘊含著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砥礪奮進的精神密碼,也是我們砥礪奮進、創造歷史的精神基因,更是披荊斬棘、創造未來的生動標識。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