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盧國鋒
素養、情境、問題和知識是高考命題的四大要素,作為核心素養之一的模型認知理念,被廣大教師逐步接受與認可,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拓展其應用,特別是在高考備考中,針對常見題型的常規設問,建立了各種解題模型,如電化學試題解題模型、等效平衡解題模型、溶液中粒子濃度大小比較的解題模型、水溶液離子平衡圖像解題模型、同分異構體數目判斷的解題模型、化學工藝流程試題的解題模型,這些模型對提升復習效率和成績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隨著解題模型的不斷更新,命題角度也出其不意,透析2020年高考試題非常規命題視角的目的,是對已有的解題模型做進一步優化與活化,提升思維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為備戰高考做充分的準備。


圖1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曲線①代表δ(H2A),曲線②代表δ(HA-)
B.H2A溶液的濃度為0.200 0 mol·L-1
C.HA-的電離常數Ka=1.0×10-2
D.滴定終點時,溶液中c(Na+)<2c(A2-)+c(HA-)
【答案】C

本題非常規命題特點在于圖像為雙縱坐標,左邊縱坐標代表粒子分布分數,右邊縱坐標代表pH,圖中的箭頭指向明示了曲線縱坐標的歸屬,曲線③是酸堿滴定曲線,起點表示溶液僅存在H2A粒子,對應的pH=1,說明H2A第一步是電離完全的,溶液中δ(H2A)分布系數在圖中可以忽略不計,曲線①表示粒子的分布系數隨著NaOH溶液的滴入逐漸減小,曲線①代表δ(HA-);曲線②表示粒子的分布系數隨著NaOH溶液的滴入逐漸增大,曲線②代表δ(A2-),A選項錯誤。
滴加40 mL NaOH溶液時,pH發生突變,反應達到終點,通過計算,0.100 0 mol·L-1×40 mL=c(H2A)×20.00 mL×2,解得c(H2A)=0.100 0 mol·L-1,B選項錯誤。δ(HA-)=δ(A2-)=0.5時,加入的NaOH溶液的體積為25 mL,此時曲線③對應的pH=2,而不是pH=5,而pH=5對應的NaOH溶液的體積為40 mL。同學們不容易找到對應的pH,從而導致錯誤判斷。
判斷離子濃度的大小比較可借助電荷守恒關系式,溶液中的電荷守恒為c(Na+)+c(H+)=2c(A2-)+c(HA-)+c(OH-),用酚酞作指示劑,酚酞變色的pH范圍為8.2~10,故終點時溶液呈堿性,c(OH-)>c(H+),則c(Na+)>2c(A2-)+c(HA-),D選項錯誤。
解題錯誤的根源在于學生運用既定的解題模型,未能正確分析圖像,束縛了思維,造成了固化模型演變成僵化模型的后果。
因此,解題時不要先回憶曾經做過的類似題目,而是客觀地分析圖像中的點、線代表的是哪種含義(數量、物質、性質),結合概念、規律、化學方程式、公式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判斷,將思維放置在試題情境中,不能將試題生搬硬套到解題模型中。正確的策略為信息能力的培養,重點在獲取信息、加工信息、使用信息三個方面。

( )

表1
【答案】C

本題非常規命題特點為數據缺失,條件不足,無法代入公式,因此,可采取由定量轉定性策略,從選項中進行分析,A、B、C、D四個選項中,Qc越大,反應向逆向進行的可能也最大。通過計算,A項,Qc=1,B與D項的Qc值相同,C項,Qc=82.64,Qc值最大,故C選項正確。
解決該非常規試題的方法為轉換常規的計算方法,用選項進行逆推求解。
【例3】(2020·全國卷Ⅲ·28節選)CO2催化加氫生成乙烯和水,理論計算表明,原料初始組成n(CO2)∶n(H2)=1∶3,在體系壓強為0.1 MPa,反應達到平衡時,四種組分的物質的量分數x隨溫度T的變化如圖2所示。

圖2
根據圖中點A(440 K,0.39),計算該溫度時反應的平衡常數Kp=________ (MPa)-3(列出計算式。以分壓表示,分壓=總壓×物質的量分數)。



起始物質的量分數 0.1 0.3 0.125 0.5

解答該非常規試題的方法為充分利用投料比等于化學計量數之比,平衡時反應物的物質的量分數之比等于其化學計量數之比,生成物的物質的量分數比也同樣等于其化學計量數之比,由A點坐標可知該溫度下,達到平衡時H2和H2O的物質的量分數均為0.39,通過化學計量數之比直接換算得到平衡時其他物質的物質量分數,并結合阿伏伽德羅定律,用分壓表示化學平衡常數。

【例4】(2020·全國卷Ⅱ·26節選)工業上是將氯氣通入到30%的NaOH溶液中來制備NaClO溶液,若NaClO溶液中NaOH的質量分數為1%,則生產1 000 kg該溶液需消耗氯氣的質量為________kg(保留整數)。
【答案】203

71 80
m(30%-1%)×1 000 kg
解得m=257 kg
易錯點為將NaClO溶液的質量當作NaOH溶液的質量來計算。

【例5】(2020·浙江7月選考·29節選)研究CO2氧化C2H6制C2H4對資源綜合利用有重要意義。


圖3

圖4
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常規命題角度都是基于蓋斯定律和能量變化圖,由已知熱化學方程式推斷未知反應的焓變,本題顛覆以往命題方式,進行反向設問,根據相關物質的相對能量,畫出反應Ⅱ分兩步進行的“能量—反應過程圖”。


圖5
常規命題視角與思維定式密切相關,通過符號、概念、事實、規則等進行知識體系和解題模型的構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構建過程,使學生明晰使用的條件,先觸發關鍵詞思維控制開關,才能沿設定的思維程序進行。在正例訓練的基礎上增設反例訓練,正反兩方面交替融合,使學生深刻體會,問題既是意料之中,又是意料之外的解題感受,達到建模→用模→熟模→活模這一飛躍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