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問博
文題呈現
我們是地球家園的主人,地球上的資源都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財富,但這些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我們要珍惜它們。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節能低碳等都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請以“低碳生活”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寫作指導
1.尋找素材支撐。“低碳生活”是當下一個很流行的話題,指的是想盡方法減少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但是作為作文練習,我們不能寫成一篇說明文,或者記成一篇流水賬,那就得依托一件事、一個人來表達,通過人和事的支撐,或寫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或寫自己看到聽到之后進行藝術加工的事。總之,借助具體的人和事來表達自己的低碳生活理念是本文首先需要做的。
2.注意主題多樣。誠然,“低碳生活”是本文的話題,但是還可以從其他方面挖掘主題,如人性的善良、社會的溫暖、同學之間的情誼、少年成長以及闡明一定的哲理等,這樣,低碳生活這個話題才會變得豐富起來。
3.塑造典型形象。作文一定不能是空洞的說教,而是要通過典型形象表現主題。為了使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典型,可以借助環境描寫和人物的細節描寫來烘托形象。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等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好方法,而且可以為作文情節服務,可以大膽運用。
4.學會雕琢語言。語言是一篇作文可讀性高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家在寫的過程中,需要注意雕琢語言,或樸素如話家常,或生動形象,或簡潔明快等。可以借助修辭來美化語言,也可以借助成語、方言俗語等讓語言更顯特色。
習作展示一
賈環保
◎王炳堯
環保城的環保的“最大功臣”,當屬環保協會會長賈先生。這位先生有個外號——“賈環保”,要說這個外號的來歷,還有一段故事呢!
當時全國掀起了建設環保之城的熱潮,大小城市都在進行整改并創建自己的環保特色。賈會長所在的城市也不例外,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后,確實“初見成效”。
上頭測評小組派人來視察,賈會長負責接待。見面,簡單寒暄之后,賈會長就迫不及待地介紹起自己的環保理念:我們的環保,有一個特色,叫“停電一小時”。當然,這個“停電一小時”不同于前些年所提出的全球“停電一小時”。我們每個月都要搞一次,停電的時候,就點上蠟燭,所以我們每戶人家都自備了好多蠟燭……
“等等,不是,我可能沒聽清,你們每戶都自備了好多蠟燭?”測評員狐疑地問。
“我們城市有一個蠟燭生產廠,這也算自產自銷,支持民族工業了。”說著,賈會長就把隨身攜帶的蠟燭拿出來給測評員,像發紀念品一樣。
測評員端詳著蠟燭的包裝盒,很快在上面看到了一行字:此產品燃燒時會產生煙氣,不宜經常使用。測評員指著這行字對賈會長說:“這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吧?蠟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
賈會長滿不在乎地說:“香煙盒上也說,吸煙有害健康,不是依然有很多人在吸煙嗎?況且有舍才有得,舍不得這點污染,還談什么環保?”
測評員一時語塞,瞥了一眼高高懸掛著的“共建低碳環保之城”的招牌,忽然被另一個景象吸引。“咦,他們為什么大冬天的在河里游泳?這多危險?不冷嗎?”
“您這就不懂了,他們游泳是為了過河。這樣既過了河,又鍛煉了身體。”賈會長認真地解釋。
“那兒不是有座新大橋嗎?”
“新大橋是過火車的,我們這兒,長途才允許坐車,短途都是走或者游過去。”
“那多浪費時間,耽誤工夫啊。”
“不這樣做,天哪里會那么藍,水怎么會那么清?”
測評員抬頭看看天,又低頭看看河,果然,天藍水清。“這凈水工程也是我們這兒的一大特色。我策劃的。”賈會長諂媚一笑,繼續介紹道,“您瞧那大廠子,前面那個,那是污水分離廠,過濾河水的。”
“那過濾出來的雜質怎么處理呢?”測評員好奇地問。“把過濾出來的雜質倒到旁邊的河里。”“那旁邊的河呢?”
“繼續過濾,再倒入旁邊的河里……”
測評員一臉嚴肅,拍拍賈會長的肩膀,說:“看著您為這座城市的低碳環保事業勞神費力,我送您一個外號吧——‘賈環保!”
從此,“賈環保”的外號就傳開了……
(陜西西安市鐵一中濱河學校初2021屆S14班)
點評
這是一篇頗具諷刺意義的小說,寫某城市環保建設的幾項舉措,實際上是自欺欺人。作文條理清晰,分述了“停電一小時”“有橋不走非得游泳”“河水排污思路”三個方面的內容。行文中,通過細節描寫,為我們塑造出了一位盲目自大、自欺欺人的環保協會會長形象。“賈環保”實際是“假環保”的諧音,暗含對其行為的諷刺。
習作展示二
低碳生活瑣記
◎尚嘉琪
平日里的我們,要么為了學業整日忙碌,要么為了生計四處奔波,對于生活品質,對于環境保護,往往有所忽視。周六閑下來,我觀察生活,發現社會在悄悄地發生變化,正向低碳環保方向發展。
早晨洗漱完畢,準備去外面吃早飯,父母讓我順便把垃圾扔掉。本著快去快回的心思,我拎著垃圾袋一路小跑。剛到垃圾站,就看到有幾個志愿者在檢查垃圾有沒有分類,投放是否正確。“塑料、紙張……屬于可回收垃圾,要放在綠色垃圾箱里;至于廢舊電池一類,請統一放在紅色垃圾箱里。”喇叭里甜美的聲音在指引人們投放垃圾。而那些被指引的人,大都是昨晚沒有將垃圾分好類,現在想把它們一股腦兒地扔到垃圾箱里。他們雖然不情愿,但也在認真地撿拾、分類。我看看手中的垃圾袋,心想:糟糕,我的垃圾也沒分類。干脆到更遠一點的垃圾站去扔吧。我刷了共享單車,拎著垃圾袋,朝更遠的垃圾站騎去。
到了目的地,幸好那里沒有志愿者,我趁人們不注意,迅速將垃圾扔到垃圾桶里,然后哼著小調,騎著共享單車返回。在街邊吃過早飯,就決定打道回府。路上又遇到了那幾個志愿者,他們忙忙碌碌,將混在一起的垃圾拾掇出來,耐心地將又臟又臭的垃圾袋打開,將不是一類的垃圾重新歸類,再放進垃圾桶里。看著他們不辭辛苦,不嫌臟臭,我心里不免有些羞愧,于是幫他們把剩下的幾袋垃圾也分了類,又悄悄折回自己扔垃圾的垃圾站,把我扔的垃圾進行分類……
回家的路上,我腦海里開始回憶生活的變化,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身邊出現了許多新鮮事物,共享單車、垃圾分類、禁塑活動……這些都在指向“低碳”的生活模式。騎單車的人多了,乘公交車的人也多了,公交車也換成了綠色新能源電動車。大家都在為保護地球環境做著改變。
回到家以后,我將所見告訴父母,并決定,今后我們也要為垃圾分類和低碳環保盡自己的力量。
(陜西西安市鐵一中濱河學校初2021屆S5班)
點評
小作者借身邊小事講述大的主題,很接地氣。行文中,注意細節描寫,塑造出“我”這個從開始逃避垃圾分類,到最后主動進行垃圾分類的形象。“我”其實是社會中絕大多數人的代表,從“我”的轉變中,寫出了大家對低碳生活的認識過程。作文寫得很真實,讓人讀后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