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國
現代保險業是經濟的重要產業和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會文明水平、經濟發達程度、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標志,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與“定海神針”,也是海南自貿港與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十四五”時期,我國保險市場將繼續保持中高速的發展態勢,隨著經濟發展的長期向好,居民收入的穩定增長,以及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新的市場需求和發展動力不斷激發,我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保險增量市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和跨境服務質量的提升將成為當下我國保險業發展的重點趨勢之一。
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保險市場之一。截至2019年年底,大灣區保險業保費收入約1萬億元,占全國(含港澳地區)總保費收入約23%,平均保險深度及保險密度分別為8.80%和1.40,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84%和0.27)。大灣區還容納了廣東、香港和澳門三種不同的保險監管體制和保險市場秩序,需要很多制度上的創新和探索。
海南自貿港在之前并非國內保險行業重鎮,但作為中國開放史上“前所未有”的制度集成創新高地,從根本上反映了我國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迫切需要,以及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根本要求。
兩地保險業應該積極推進協同發展,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有效整合兩地資源,催生單體以外的經濟協同增長模式,為我國保險業的轉型升級探索新路徑和新方法。

具體而言,粵港澳大灣區要為海南自貿港的保險業發展提供更多創新和突破的思路,為我國保險業全面對外開放提供可借鑒的模板,全面提升行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制度上的創新:港澳兩地的保險行業發展已逾百年。長時間受特殊的經濟和環境優勢支撐,使得港澳的保險市場較之于內地,在監管舉措與市場開放程度上都體現出了較高的成熟度和專業水平,也更加與國際通行做法接軌。海南自貿港可在相關監管政策和制度的探索創新上,強化與港澳地區的深度合作,充分借鑒其保險市場的國際經驗和通行做法,探索制定在高水平開放背景下的保險監管政策,進一步加強我國保險業的對外開放和國際競爭力。
二是產品服務上的創新:大灣區一體化的整體推進,催生了大量保險產品與服務的市場需求,大灣區保險業面臨著客戶需求的多樣性、市場環境的開放性、境內外信息的交互性這三者相互疊加的新局面,并在此基礎上,在優化產品形態、提升用戶體驗、以多種形式服務和保障灣區建設等方面,能夠更快、更積極地借鑒國際先進經驗,開展產品與服務上的創新。海南自貿港也可借鑒相關的先進經驗,鼓勵境內保險機構加強創新,圍繞自貿港特有的環境、農業、旅游、健康、養老等細分領域,通過對保險產品優勢和獨特功能的精準研判,充分了解和對接具體需求,開發出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保障型保險產品,為自貿港的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三是科技上的創新:粵港澳大灣區的各城市、各產業的發展水平呈現不均衡分布狀態,比如香港的金融科技,相對其他地區起步較晚,科技“硬實力”有待增強,但香港擁有龐大的金融業和成熟穩健的金融體系。隨著大灣區保險行業推進跨境互通,香港的保險公司正與需求對口的科技企業進行密切合作,實現了科技跨區域賦能服務。海南自貿港也要更加積極地布局科技創新,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先進的科技手段,不斷提升科技生態驅動跨區域服務,努力將自身打造成為我國保險科技的又一塊優質試驗田。
另外,大灣區保險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在直面由區域之間金融體系、監管體系、數據信息、保險市場等差異所帶來的各種挑戰。由于海南自貿港下轄各區域不存在政策制度方面的洼地,因此在推進整體制度建設與協調,加強各地區互融互通互聯,助力大灣區保險行業一體化發展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第一是在資金流動自由化、結算便利化方面。海南自貿港在設立金融服務中心,協調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和金融機構為入駐企業和項目提供跨境資金流動服務,統籌推進與國際商業保險付費體系相銜接的商業性醫療保險服務,及合作開發跨境醫療保險產品等方面的工作,可為大灣區在跨境資金流動自由化、跨境交易環節結算便利化方面的制度建設和路徑提供重要參考,以進一步實現境內各城市保險業的深度互融互通互聯,為企業和消費者建立更加統一的保險市場,推進區域的協同創新發展,讓保險的保障功能輻射至整個大灣區。
第二是在打造綜合保險服務平臺方面。海南自貿港通過“醫保+商保”的機制,開發國內唯一的“全球特藥險”,以解決國外特藥價格高的問題。這是我國保險業將傳統的國家保險模式與商業市場保險模式相結合的一次重大嘗試,重構了商業健康險以疾病發生率為主的傳統定價模式,也取得了商業健康保險產品設計上的多個突破。大灣區保險業在產品設計上,也可以多考慮借鑒這種產品開發模式,以求在產品需求上取得更大的突破,開發出更精準、更具競爭力的保險產品。
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貿港建設規劃的形成,可以說是我國40多年來全面改革開放積累的結果,也是中國社會由政策開放走向制度開放的自然選擇,更是在雙循環格局下,發展理念由外向經濟走向開放經濟的必然途徑。
面對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貿港保險行業發展的重磅利好,我國行業的各險企與中介機構,都要緊握這個難得的、廣闊的發展機遇,詳實研讀政策條例,迅速布局,及時行動,為行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對外開放提供發展動能。
一是要在產品服務創新上繼續大展拳腳。在現有的制度基礎上,加快探索產品服務與國際的接軌和互通,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發展理念由規模取向向價值與規模進行有機統一轉變,由銷售主導向銷售與服務并重轉變,由人力驅動向“人力+科技”雙輪驅動轉變,不斷推出市場歡迎、成本可控、切實解決用戶痛點的產品和服務,持續提升發展質量。為我國保險業“出海”不斷添磚加瓦。
二是要推動風險保障計劃和保險資金與兩地重點建設項目的深度融合。在財產、醫療、健康、養老和再保險等細分領域,通過保險產品的參與,充分打通項目事前、事中、事后的辦事流程,為被保險人提供一網通辦、精準定位的服務體驗,以更多元化的形式,精準支持當地建設,高效保障項目運營,進而為我國“一帶一路”等重點戰略項目提供創新的保險供給,助力優化貿易全球化布局,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三是持續以科技手段推動和提升服務質量。通過數字化轉型、科技賦能,開發數字化、智能化共享平臺,不斷激發行業的新活力,以風險管理的新模式,通過銷售渠道創新、核保及理賠流程優化、運營模式轉型等方面全面提升業務競爭力,構建全產業、全鏈條、全周期的先進保險服務體系,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全面提高抗風險能力,驅動兩地保險行業的跨區域聯動,有效推動行業的轉型與高質量發展。
四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貫徹與踐行不忘初心、保險姓保的原則,為社會廣大消費者提供帶有溫度的服務。作為經營風險的特殊行業,保險業具有鮮明的、與生俱來的“關愛社會、服務民生”的特征。其關系民生、服務人民的特性,也使得保險產品不同于其他任何金融產品。我們的險企與中介機構,都要將服務人民當作發展的初心與使命,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當作發展的初始動力。唯有如此,行業才能匯聚強大的動力,創造更大的奇跡,才能推動兩地乃至全國保險行業的健康穩健發展,為實現“十四五”美好藍圖繪上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