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越山
“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員是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營商環境里最重要的那一部分?!泵鎸Α督洕冯s志、經濟網記者的專訪,原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周文彰作出上述表示。在他看來,人,是營商環境能否優化的關鍵,特別是領導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員更是如此。
曾擔任過海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的周文彰教授之所以如此看重人的因素,是因為在他看來,全國各個地方營商環境的“硬件環境”越來越接近,能源、交通、通訊、市政建設……除了地理位置,將來幾乎沒有什么差別,但在軟環境方面,特別是人的方面,卻各有“千秋”。“門難進”之后的“臉難看”,指的就是人的因素,這也是各個地方重點強調解決的一個大問題。
周文彰告訴《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近些年,黨中央國務院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和大力推動營商環境的優化,取得顯著成效。但目前各種市場準入限制、審批許可、不合理的管理措施還是較多。市場監管不公、檢查任性、執法不力等問題依然突出。一些領域競爭不公平、市場秩序混亂,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等問題仍然存在。在公共服務方面也有不少短板,一些政府和部門服務意識不強、辦事效率不高,工作拖沓敷衍、推諉扯皮,企業和群眾意見較多。
全力構建新發展格局,首先,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要求打通堵點,使市場準入暢通、市場開放有序、市場競爭充分、市場秩序規范,盡快形成統一開放的“大市場”,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落實力度,放出活力,管出公平公正,服出效率。
其次,新發展格局不是單循環,而是雙循環。因此,要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依托國內強大市場,使我國成為吸引全球優質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成為外商投資興業的沃土,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所期望的:“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p>
第三,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習近平總書記說:“國內循環越順暢,越能形成對全球資源要素的引力場?!笨梢?,無論從國內循環還是從國際循環看,新發展格局都需要優化營商環境。
周文彰表示,營商環境建設最應該加強的就是辦事效率,這些年來他一直在關注辦事效率,發現影響政府辦事效率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是不需要審批的要審批。過去,政府把許多本來不需要審批的事項,納入審批范圍,管了許多不該管的事情。結果,許多好辦的事變得不好辦,順利的事不順利,很快能辦成的事長時間辦不成。
二是辦事程序復雜,辦事環節過多。比如本來不需要經過許多部門的事項,卻要求當事人拿到各部門去依次審批;把本來不需要許多環節把關的事項,要求許多環節依次把關;把本來不需要的證件、證明、簽名、蓋章、合約等,作為必備手續要求當事人一一提供,增加了許多繁文縟節。
三是辦事人員缺乏責任心和敬業精神。如該辦事時不辦事,而是喝茶聊天、看股市、玩電腦游戲、遲到早退;互相推諉、“踢皮球”;辦事條件不是一次告知當事人,而是當事人跑一趟告知一條,讓當事人沒完沒了地跑。不是為當事人服務,而是要當事人為他服務等。
四是“吃拿卡要”“雁過拔毛”。有的公開表示,有的巧妙暗示,有的既不表示也不暗示,而是拖著不辦,讓當事人去猜。在有的地方,幾乎每個部門、每個環節、每個辦事人員都是如此。當事人必須“逢廟必拜”“逢神必敬”。
辦事效率低下,不僅僅表現在政府部門,承擔某些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行業組織、中介機構、司法機關、壟斷行業的窗口單位如銀行、郵局等,有的辦事效率也不高,也是人們抱怨最多的問題。
在地方廳局級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短期培訓班上,周文彰不止一次地講到這一問題,意圖通過這些學員完成培訓、返回工作崗位之后能夠帶動政府管理的創新和高效。
周文彰表示,各種因素導致的辦事效率低下,總結果就是“辦事難”,造成了一言難盡的危害。使一些企業不能及時立項,貽誤商機;使一些投資者喪失信心,望而卻步;使一些百姓費盡周折,吃盡苦頭;使一些問題久拖不得解決,小事釀成群體性事件;使一些犯罪分子不能及時歸案,逍遙法外;使一些案件久拖不判,一延再延;使一些地方不良風氣得不到及時糾正,正氣難以抬頭。辦事效率低下,會大大影響政府績效,甚至導致零績效、負績效。辦事效率低下,嚴重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所以,優化營商環境,首先是抓辦事效率。辦事效率是第一要素。處理事務、解決問題、抓一切工作,要快捷、即時、不誤時,方便企業,便利群眾。
周文彰高興地對記者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有針對性地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形成了“組合拳”,通過狠抓黨的建設,反對“四風”、整治腐敗、機構改革、“放管服”改革、“掃黑除惡”、互聯網+行政審批……推動“網上辦、一次辦、就近辦、馬上辦、跨省辦”,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效。但各地落實得還不夠平衡,需要大力補齊短板。
早期一直從事學術研究的周文彰教授,1989年調入海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專事改革開放和經濟特區的研究工作,呼吁樹立特區意識,造就特區氣氛,提高特區辦事效率,樹立特區形象,以免特區沒有特區的味道;宣傳特區的特就在于開放,著重強調“軟環境”建設的重要,確保社會公正。
在海南工作期間,周文彰教授身體力行地推進海南的改革開放和開發建設,始于1992年、曾經蜚聲全國的“海南國際椰子節”,便是周文彰教授和另兩位青年一起策劃的。他經過苦思冥想確立了那句著名的口號:“讓世界了解海南,讓海南走向世界”。
海南省從2000年開始推進的生態文明村建設,也是周文彰教授的創意和他負責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他留給海南人的一份厚禮。文明生態村建設,創造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海南模式”,成了中國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典型。那時,中央領導到海南視察調研,都要去看看文明生態村。
去年11月,學者出身的周文彰,當選為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在他看來,包括詩詞、書畫在內的文化內容,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質,更新觀念,開闊視野,凝聚人心,振奮精神,從而也就能推動經濟發展。因此,不能就經濟抓經濟,而是要通過發展文化來促進經濟發展。多年前他就提出了“文化經濟”一詞,引起很多方面的關注。他認為,文化就是一個地區的形象,就是投資環境、旅游環境。無論是詩歌、書畫,都可以使人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并進而帶來旅游和投資的熱潮,促進包括文化等產業在內的發展和興起。
周文彰對《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表示,一個地方的人,沒錢或許不要緊,只不過是暫時的。但如果沒文化就很可怕。文化其實就是一個地區的形象,就是投資環境。一個地方,公益文化設施齊全,文化市場發達,人們談吐得體,舉止文雅,風清氣正,親商愛商護商成為風尚,這里的環境就吸引人。文化作為環境,也表現在人的素質上。一個地方,如果人的素質普遍較高,環境就好;反之,環境就會出現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
周文彰表示,說文化重要,還因為文化作為環境,其中就包括道德環境。道德是文化的核心內容,無論何時,社會道德水平,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們普遍的行為,是衡量一個地方環境好壞的重要指標。現在在某些地方,造假成風,誠信缺失,政府招商引資的政策得不到落實,有的甚至玩起“關門打狗”,這既是環境極為惡劣的表現,也是道德的嚴重缺失。
更為可惜的是,現在有的領導干部誤解了文化與經濟的聯系,認為招商引資、經濟建設是“硬任務”,文化建設是“軟任務”,所以一手硬、一手軟?;诖耍芪恼迷敢馔ㄟ^《經濟》雜志、經濟網提醒各地:在優化營商環境建設之時,一定要重視文化建設,發揮文化在優化營商環境中的獨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