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心川
謝晉,男,漢族,中共黨員,1923年11月出生,浙江上虞人。他始終貫徹黨的文藝方針政策,堅持藝術創作與時代發展同步。改革開放以來,拍攝了《天云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高山下的花環》《鴉片戰爭》等一批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一的優秀電影。他的作品集中展現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思想解放、時代風云激蕩的歷程,為我國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繁榮發展和人民群眾思想文化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榮獲“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稱號和第二十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等。被譽為“助推思想解放、撥亂反正的電影藝術家”。

1 謝晉,國家一級導演,中國第三代導演領軍人物。榮獲改革先鋒、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稱號,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第10屆“金鹿獎”華語電影特別貢獻獎。謝晉從影60余年,導演了36部電影,串起了新中國成立后的中國電影史。

2 1923年11月,謝晉出生于浙江省上虞縣謝塘鎮,是東晉名相謝安的后裔,故而取名為晉。書法家“東山謝氏”的題詞懸掛在老屋的中堂。祖父佐清公,是鎮上的賢達人士,讀書經商,與革命家秋瑾在大通學堂共過事,與徐錫麟結為至交 。童年謝晉在祖父的熏陶下,養成了喜好讀書的良好習慣。

3 父親謝春溥是上海有名的會計師。剛讀了一年小學的謝晉,跟隨父母舉家移居十里洋場的大上海。父親工作繁忙,母親每周帶他去附近的新光、光華、中央電影院看電影。國產電影《姊妹花》《漁光曲》,外國電影《翠堤春曉》《魂斷藍橋》《人猿泰山》……片片不落、部部必看,從事藝術創作的想法在少年謝晉的心中萌發。

4 1938年春,父親去交通部駐香港辦事處任職,謝晉隨往在香港讀了一年中學,次年又回到了上海。這期間,他表現出對戲曲的濃厚興趣,白天在大夏中學上學,晚上跑去華光戲劇學校和金星電影訓練班學戲,聆聽黃佐臨、吳仞之等戲劇教育家、導演講課,并參加由劇作家于伶等人支持的學生戲劇活動,宣傳抗日救亡精神,在多幕劇《岳云》中扮演岳云。

5 1941年夏,謝晉從嵇山高中畢業了。父親希望他學習經濟,之后子承父業。他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報考了戲劇學校。18歲的他只身一人轉道香港、廣州、湛江、柳州、貴陽,歷經千辛萬苦去到四川江安,考入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學習戲劇,受到曹禺、洪深、焦菊隱、馬彥祥、張俊祥等著名戲劇藝術家、教育家的教導和培育,深受大師們戲劇創作的方法、民族憂患意識的影響。

6 當時,謝晉是江安國立劇專的風云人物,他魁梧高大、陽光帥氣,喜歡運動,愛打抱不平。與劇專一墻之隔的江安女子中學排練話劇《回春之曲》,邀請謝晉前去指導,謝晉認識了后來成為他一生伴侶的徐大雯。漂亮大氣的徐大雯在劇中擔任主演。他們一起排演進步話劇,上街參加活動,聚會吃飯,彼此欣賞的同志情誼慢慢變成了相知相許的愛戀。

7 1943年,謝晉主動輟學,跟隨老師馬彥祥、洪深、焦菊隱前往重慶中國青年劇社工作,在《少年游》《黃花崗》《雞鳴早看天》等戲中擔任劇務、場記和演員,逐漸確立了向導演專業發展的藝術志向。抗戰勝利后,謝晉回到上海,躊躇滿志地籌款組織起了劇社。由于他沒有靠山,也沒有聲望經驗,劇社不久就破產了,還虧了不少錢。

8 1946年秋,徐大雯在重慶文德女中畢業。謝晉專門跑到重慶接她到上海,在德高望重的老師、著名導演洪深的主持下,于北京路的政協大禮堂,舉辦了一場簡樸而隆重的新老結合式婚禮。之后的半個多世紀,徐大雯既要在上影廠工作,又要照顧年邁多病的公婆,撫養四個子女,與謝晉患難與共、相濡以沫62載,成為藝術界一段佳話。

9 1947年,謝晉在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復學,專攻導演專業。1948年,他從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導演系畢業,回到上海, 加入大同電影企業公司,師從吳仞之、黃佐臨導演,因為勤奮好學,很快掌握了電影拍攝的工作方法,實現了由舞臺劇向電影拍攝的轉折。他擔任了愛情電影《啞妻》等電影的副導演,由此開始了電影導演生涯,一拍就是半個多世紀。

10 1950年3月,在洪深、田漢的介紹下,謝晉離滬北上考入華北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參加為期半年的學習培訓。這個時期,謝晉所寫的日記,內容涉及入學動機、學習課程、學習筆記、小組討論、自我剖析,記錄了他作為藝術知識分子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思想改造的心路歷程。新思想的確立,是他人生的一次蛻變和洗禮。

11 學習結業后,謝晉回到上海,進入長江影業公司、上海電影制片廠 ,在劇情電影《望穿秋水》和《影迷傳》中任助理導演。1953年,參與拍攝劇情電影《雞毛信》,擔任助理導演。這部建國后第一部反映兒童在抗日戰爭中對敵斗爭的兒童影片,也是中國第一部獲國際大獎的兒童影片。

12 1954年,謝晉獨立執導淮劇短片《藍橋會》,開啟了他的獨立導演生涯。謝晉堅持藝術創作與時代同行,1955年,他執導的第一部電影《水鄉的春天》就將鏡頭對準了農村大規模的土改運動。這部處女作先聲奪人,上映后引起了很強的反響,不僅顯露出青年謝晉卓然的藝術才華,也揭開了他用電影記錄新中國、書寫新社會的序幕。

13 1957年,謝晉執導成名作電影《女籃五號》。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體育題材彩色故事片,靚麗的服飾、明快的節奏、新穎的攝制手法,讓觀眾耳目一新。該片獲第6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舉辦的國際電影節銀質獎章、墨西哥國際電影節銀帽獎。34歲的謝晉在導演界嶄露頭角。

14 1958年,謝晉執導傳記電影《黃寶妹》,影片主人公由全國勞動模范、紡織女工黃寶妹自己扮演。劇組進工廠進車間,在上百臺機器的轟鳴聲中,謝晉吹哨子發指令,引導工人拍戲,展現出以黃寶妹為代表的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非凡風貌,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影響。后來他又與桑弧、葉明聯合執導了劇情電影《大風浪里的小故事》。

15 為向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獻禮,謝晉拍攝電影《紅色娘子軍》。開拍前,他挖掘來新人祝希娟,劇組一行深入瓊崖地區,實地探訪當年紅色娘子軍老連長,了解她們當年在悲慘困苦環境下的頑強斗爭。他帶領全體演職人員體驗生活,打綁腿、穿草鞋,扛著“三八大蓋”,每天出操訓練,毒太陽下匍匐前進,集訓一個月,把小演員硬是改造成了戰士。

16 1960年,電影《紅色娘子軍》上映,通過講述瓊花的個人成長史,揭示出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勞苦大眾翻身得解放做主人。片中大膽嘗試在突出革命英雄的同時,融入浪漫主義元素。影片斬獲第一屆大眾百花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4項大獎,標志著謝晉導演藝術逐漸成熟,走向他導演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

17 1962年,謝晉執導了喜劇電影《大李小李和老李》,這是他導演生涯中罕見的喜劇佳作。影片情節流暢,以明快、積極的人物形象,特有的表現形式,反映了中國經濟復蘇的美好景象,展現了“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深入人心,全民健身的畫卷。

18 謝晉出生在江南水鄉,白墻黛瓦和小橋流水,坐著烏篷船水上看戲,優雅婉轉的樂曲,藝人顛沛流離的情景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把這一題材搬上熒幕,在他心中醞釀多年。為了更好地創作《舞臺姐妹》,謝晉采訪了幾十位老藝人,調查搜集第一手素材;多次去越劇故鄉嵊縣、新昌體驗生活;邀來謝芳做主演,從頭學習越劇的唱腔、表演技巧。

19 1965年,謝晉執導了劇情電影《舞臺姐妹》,由謝芳和曹銀娣主演。影片生動傳神地刻畫了越劇藝人新舊社會不同的形象。此片是謝晉在新中國成立后十六年中最出色、最富有生命力的力作。充滿詩意的表現,歌一般的韻律,給觀眾以美的享受。該片獲第24屆倫敦國際電影節英國電影學會年度獎、第12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委獎,謝晉由此成為新中國最有影響的導演之一。

20 但是,影片從拍攝到放映屢遭厄運。由于敢于張揚個性,大膽突破拍攝,影片被打成“資產階級毒草”,即使被迫刪改,仍給謝晉帶來滅頂之災——被批斗、抄家、下放到農場,插秧、割稻子、蓋房子、勞動改造。年邁的父母親遭受牽連,先后自殺,兩個可憐的智力障礙兒童時常受到欺負,被里弄里的孩子摁住脖子吃垃圾……

21 命運并沒有把謝晉擊倒,他依舊不放棄他的電影事業,拿起導筒、取景器投入到導演工作中。20世紀70年代先后執導劇情電影《春苗》、青春電影《青春》。1979年,執導的戰爭兒童電影《啊!搖籃》,改編自延安保育院發生的真實事件,出神入化地表現了革命隊伍中的美好情感,歌頌了無產階級的人性美。影片獲得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22 平反復出后,謝晉把曾經的磨難、感受融入到電影作品當中,創作了“反思三部曲”——《天云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他拋開個人的愛恨情仇,站在時代的高度,將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高度結合,刻畫出祖國新的時代精神,再現對善良人性的肯定。這些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的優秀電影,為解放思想、推動改革發揮了積極作用。

23 謝晉堅持導演 “有赤子之心和使命感”。1981年,他執導劇情電影《天云山傳奇》,由石維堅、王馥荔主演,影片折射出一代知識分子在大時代風云下的心路歷程。公映后引起了極大反響,謝晉收到了幾萬封觀眾來信。該片獲得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第4屆大眾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24 1982年,謝晉執導劇情電影《牧馬人》,朱時茂、叢珊主演。為了讓二人塑造好角色 ,謝晉送他們到偏遠的牧區體驗生活,和牧民們同吃同住;為了讓相差10歲的二人演好夫妻,布置二十天里創作十個小品的作業,表現劇中男女主角從不相識到成為夫妻的過程,加深對角色的理解。讓叢珊學會帶孩子、做媽媽,學會放牧、脫土坯。

25 該片關注出國潮話題,講述了許靈均熱愛祖國、熱愛鄉土,放棄出國生活,留下來建設祖國的故事,呼吁年輕人把個人命運融入國家命運之中,為國家建設做貢獻。影片獲得第6屆大眾百花獎最佳影片獎、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謝晉也因此成為中國最有人氣的導演,他的事業就此走上頂峰。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