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馬尼亞位于巴爾干半島東北部,南臨多瑙河,東臨黑海,不僅是西歐同黑海、中東歐相連的主要通道之一,還是波羅的海與巴爾干半島和地中海相連的中心點,以及中亞同歐洲經貿往來的必經之地,地理優勢顯著。羅馬尼亞地處北緯43~48°,東經20~29°,屬于過渡性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溫度為7~11℃,年平均降水量為500~700 mm,國土面積23.8萬 hm2,農用地面積14.8萬hm2,占國土面積的60%,羅馬尼亞人口為1932萬,其中農業人口約占21%。羅馬尼亞平原、丘陵和山地各占1/3,全國大部分地區土壤比較肥沃,以黑鈣土、棕壤和沖積土為主,農業生產條件優越,羅馬尼亞曾一度是歐洲主要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素有“歐洲糧倉”的美譽[1],農業也曾是其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產業,占國民收入的40%。
羅馬尼亞設施園藝發展歷程
20世紀60年代初期,羅馬尼亞設施園藝面積不足60 hm2,主要是用于育苗和育苗兼生產的簡易溫室。為了促進設施園藝的發展,羅馬尼亞多次公派技術人員赴荷蘭學習先進的溫室種植和管理技術。1961年,羅馬尼亞農業和食品工業部在全國最大的國營農場“12月30日農場”建造了從荷蘭引進的第一座面積為1 hm2的連棟溫室。1962年,又從荷蘭引進了一座面積約為6 hm2的連棟玻璃溫室及其種植技術作為示范。兩座溫室在技術和經濟上獲得的成功給羅馬尼亞溫室發展開創了良好的開端。1964年,羅馬尼亞將大型現代化溫室發展正式列入國家農業發展計劃,并依靠本國力量設計制造溫室成套設備,之后每年以100 hm2左右的速度快速發展。其設施園藝面積也從1958年位居歐洲第九位,發展到1975年位居歐洲第四位(面積達1200 hm2)。至1980年,羅馬尼亞設施園藝面積已發展到2200 hm2,僅次于荷蘭,位居歐洲第二位。
然而自1989年體制改革以來,受政策、技術和資金等多因素的影響,羅馬尼亞經濟發展緩慢,農業投入不足、技術更新緩慢,經濟效益較低,致使20世紀70~80年代發展起來的大型連棟溫室被閑置廢棄,設施園藝發展受到限制。2018年,羅馬尼亞設施園藝面積為3965 hm2,實現現代化自動管控技術的僅占6%,農業生產規模偏小,設施機械化程度較低,主要利用塑料大棚進行春提前和秋延后的反季節生產,難以實現園藝作物的周年連續供給,冬季長達6個月的蔬菜、花卉、瓜果等主要從西北歐、南歐等國家進口,進口果蔬占國內市場70%以上。由于氣候條件與荷蘭差異較大,羅馬尼亞引進的荷蘭玻璃溫室冬季寒冷、夏季炎熱,能耗大、運行費用高,溫室難以發揮作用。筆者整理了20世紀70~80年代羅馬尼亞設施園藝得到快速發展及其之后設施園藝逐漸蕭條的原因,以饗讀者。
羅馬尼亞設施園藝快速發展原因
20世紀70~80年代,羅馬尼亞設施園藝得到快速發展的原因如下:
氣候條件有利于設施園藝產業發展 羅馬尼亞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000 h,平均太陽輻射為1.34 kW/m2,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有著較為豐富的光熱資源,境內河網密布且分布均勻,灌溉水源充足,土質多為黑土,富含腐殖質,具備發展設施農業的優越自然條件,是歐洲最具設施農業發展潛力的國家之一。
注重引進學習 建立示范性溫室 在引進構建荷蘭溫室之前,公派技術人員去荷蘭學習掌握先進的溫室種植和管理技術。溫室引進后,聘請荷蘭專家進行現場種植和管理指導,以期取得較大經濟效益。
發展適于羅馬尼亞國情的設施園藝 在建設規模上,優先發展中小型溫室,以30~50 hm2為主,最大不超過100 hm2。并且在溫室建設選址上也有考量,大型溫室都采用工廠余熱(主要是發電廠余熱)作為能源,以降低溫室能耗。
政府大力支持與正確引導 1964年開始,羅馬尼亞將大型現代化溫室發展正式列入國家農業發展計劃,并在羅馬尼亞農業生產部門專門設立了一個新的獨立部門——溫室蔬菜和花卉生產部,充分發揮國內力量設計制造溫室成套設備。
羅馬尼亞設施園藝發展受阻的原因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羅馬尼亞設施園藝發展減緩的原因如下:
政策改革不利于設施園藝發展 1989年,羅馬尼亞土地政策改革使得全國96%的土地變為私有化,農場多為零散的小型農場,土地碎片化生產不利于大型農業機械應用,農業投資水平較低,過度依賴外界天氣,生產效率低下。
政府在農業方面的投入不足 由于農業資金投入不足,很多基礎設施年久失修,逐漸被閑置廢棄。
農業生產利潤較少 不合理的工、農產品價格政策致使農副產品與工業品的漲價幅度差別較大,工、農收入的差異逐漸被拉大。1984年,工業和建筑業在國民收入中占比約為68.7%,而農業只占15.3%,2019年農業僅占4.3%。
勞動力不斷減少 1984年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47.7%,到1990年降至35%,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從1984年占全國勞動力的28.9%,到1990年降至15%。農村人口在1989年出現最高值,2017年達到最低值,比1989年降低了16.9%(數據來源于Institutul national de statistica)。2019年羅馬尼亞實際從事農業的勞動力人口174.7萬人,約占勞動力總量的20.6%。農村的青年人紛紛棄農從工, 到城市尋找出路,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的老齡化和女性化。
中國-羅馬尼亞設施園藝合作歷程
中國與羅馬尼亞在農業領域的合作歷史悠久,基礎深厚,特別是在2009年《農業合作協議》簽署以來,中羅兩國在農業科技等領域的合作發展迅速。中羅加強農業領域合作順應了國家農業科技走出去、引進來以及“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同時中國與中東歐當前的友好合作環境也為兩國的農業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
中國引入羅馬尼亞設施園藝技術
在國內溫室發展之初,從歐美日等很多國家引進過溫室。由表1可知,中國從1979年開始引進現代化溫室,至1987年底,9年間先后從荷蘭、美國、日本、羅馬尼亞等6個國家引進了19.2萬m2的溫室,共花費956萬美元。1985年,從羅馬尼亞引進3萬m2的溫室,還于1982和1986年間,從保加利亞引進3棟溫室,共6.6萬m2。
中國設施園藝技術的輸出
中國設施園藝在引進、吸收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潛心研究適合中國國情的設施園藝,經過40余年的發展,在設施結構工程、智能作業裝備、節能環境控制以及果蔬高效栽培等技術方面取得很大進展,相關技術已趨于成熟,成為世界上設施園藝產業發展最快的國家,設施園藝面積已位居世界第一位。而中國特色日光溫室具有自身保溫蓄熱功能,節能保溫效果好、運行成本低,可實現在室外-20℃不加溫條件下正常生產,符合羅馬尼亞冬季寒冷的氣候特點以及反季節蔬菜缺乏、勞動人口老齡化、年輕人不愿務農的社會現狀和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中國植物工廠技術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在國家項目支撐和各大企業的積極參與下,中國在節能LED光源及其智能管控、營養液在線監控、多樣化栽培模式探索、蔬菜品質調控、基于物聯網的智能管控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成果,植物工廠技術產業化雛形已初步形成。
2018年,在科技部對發展中國家科技援助項目“中—羅農業科技示范園構建及合作研究示范”的支持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聯合北京京鵬環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單位將中國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日光溫室和植物工廠核心關鍵技術產品輸出到羅馬尼亞進行技術展示示范(圖1~2),并構建了首個中國—羅馬尼亞農業科技園。科技園包括一座智能 LED 植物工廠和一棟具有中國特色的節能日光溫室。植物工廠具有高產、節水的特點,占地面積約為50 m2,集中展示了中方自主研發的植物 LED 節能光源、淺液流營養液立體栽培、光-溫耦合節能降溫、智能控制等技術;日光溫室占地面積為 500 m2,主要展示了中方提供的輕簡裝配式節能日光溫室結構、主動蓄放熱調溫、噴霧降溫、內嵌式無土栽培、水肥一體化以及數據采集與控制等先進技術。
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姜瑜女士和羅馬尼亞時任研究與創新部部長尼古拉·胡爾杜克先生出席了中國—羅馬尼亞農業科技園的落成儀式并對科技園建設給予肯定(圖3~4)。姜瑜女士表示,科技創新合作是兩國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領域合作一直是雙邊科技創新合作的“重頭戲”,希望能通過科技園在設施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農業等方面組織協同攻關,及早產生務實合作成果,希望科技園成為中羅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知識信息交流中心和專業人才集聚與培訓中心。中羅農業科技園是中國科技部支持項目,是落實“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中國—中東歐國家科技創新伙伴計劃的重要舉措。科技園有望通過技術合作與技術示范,推動中國成熟農業技術在中東歐國家的轉移轉化,提升中東歐國家在設施農業等方面的創新能力與產業化水平,實現雙方合作共贏。
首個中國—羅馬尼亞農業科技園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成功構建也促使了科技部首批14家“中國—羅馬尼亞農業合作‘一帶一路實驗室”的成功批復。希望這一國際平臺的構建能將中國研發的設施農業高新技術產品更好的輻射推廣至中東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中國企業在羅馬尼亞開展設施
園藝投資的啟示
20世紀70~80年代,羅馬尼亞設施園藝的快速發展,說明了設施農業在羅馬尼亞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而目前羅馬尼亞地廣人稀,土地利用率較低,農田多為零星、分散的碎片化種植結構,還未達到規模化生產程度,閑置土地較多,土地購置和租用均比較便宜,且農業稅收相對較低,適于投資。中國企業在羅馬尼亞開展設施園藝投資應充分考慮優勢地區選擇,結合羅馬尼亞人飲食習慣合理選擇設施園藝適栽品種等問題,并且需要及時關注當地政策變化,以便及時做好應對方案。
羅馬尼亞發展設施園藝優勢地區的選擇
羅馬尼亞全國大部分地區土地均比較肥沃,在平原和丘陵地帶如巴納特地區、羅馬尼亞平原和摩爾多瓦平原,擁有大片以黑土和黑鈣土為主要土壤類型的土地,由于臨近黑海和地中海,水資源豐富,氣候適中,非常適宜發展設施園藝[1]。
根據當地飲食習慣選擇設施園藝適栽品種
羅馬尼亞主要的蔬菜種植種類有番茄、甜椒、生菜、甘藍、洋蔥、馬鈴薯等[2]。反季節蔬菜的價格較高,以番茄為例,大果價格折合人民幣約為12.8~27.2元/kg,小果約為25.6~73.6元/kg。而甘藍作為最便宜的蔬菜之一,折合人民幣約為3~8元/kg。另外,食用菌工廠也將在羅馬尼亞大有可為,羅馬尼亞喜食食用菌。而目前羅馬尼亞食用菌主要靠進口。因此,在羅馬尼亞發展設施園藝有很大發展空間。
引入低能耗、低運行成本的設施園藝技術
羅馬尼亞電力和天然氣價格相對較高,為了盡量降低設施果蔬的生產成本,增加對進口果蔬的價格競爭優勢,需要采用低能耗、低運行成本的設施園藝技術,如零能耗節能型日光溫室技術。
考慮好用工問題
雖然相對傳統農業,設施農業屬于集約化、智能化較高的一種栽培模式,但是在設施構建和運營方面,還是需要很多勞動力,而羅馬尼亞工作習慣跟亞洲有很大不同,比較注重家庭生活,節假日極少有加班工作的現象。
關注當地政策變化
雖然近年來為了減少農產品進口量,羅馬尼亞政府鼓勵外資引進發展農業,但其經濟秩序還不穩定和規范,需要時刻關注政策變化,以便盡早做出預案。
中國與羅馬尼亞加強設施園藝
領域合作的意義
促進中國設施園藝技術裝備輸出提升國際競爭力
中國設施園藝經過40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體系,尤其在節能型設施園藝技術等領域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并具備技術整體輸出的能力。羅馬尼亞作為“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國家,與中國長期保持友好的關系,并且對中國高效節能設施園藝技術有迫切的需求。中羅兩國設施園藝產業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合作潛力較大。中國與羅馬尼亞加強設施園藝領域合作,有利于進一步提升中國設施節能裝備水平,帶動中國設施裝備及配套技術產能的輸出,大幅增強中國設施園藝技術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對于中國設施園藝的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提升羅馬尼亞與中東歐地區設施園藝科技和產業化水平保障其園藝產品供給
羅馬尼亞對中國低成本節能型設施園藝技術與產品有巨大的需求潛力。中國與羅馬尼亞加強設施園藝領域合作,可有效實現中方農業技術在羅馬尼亞以及中東歐地區的集成與示范推廣,大幅提升羅馬尼亞及中東歐地區設施農業創新能力與產業化水平,顯著提升羅馬尼亞設施園藝水平與“菜籃子”保供能力,贏得友誼與信任。同時通過以羅馬尼亞為平臺向中東歐地區輻射推廣,進一步提升中國優勢產品的國際輸出能力,一舉數得,意義深遠。
促進中國與羅馬尼亞以及中東歐國家的經濟融合實現互利雙贏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農業發展步入新的階段,如何抓住世界發展的機遇,加快中國農業“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步伐,已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通過在羅馬尼亞開展科技合作、產業示范與技術推廣,將中國具有明顯優勢的高效節能設施園藝技術輸送出去,不僅可以帶動和加強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解決當地園藝產品的有效供給與“菜籃子”工程難題,還可以通過中羅科研機構共同研發當前設施園藝領域面臨的關鍵技術問題,大幅提高中羅的農業科技研發能力。為實現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與經濟的融合雙贏,以及為中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助推動能。
參考文獻
[1]康永興,楊旖旎,嚴昌宇,等.中國-羅馬尼亞農業合作開發前景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4):253-257.
[2]司洪文,張保明,袁學志,等.羅馬尼亞與波蘭的農業及農業科研[J].世界農業,2005(6):38-40.
[引用信息]仝宇欣.羅馬尼亞設施園藝發展歷程與現狀[J].農業工程技術,2021,41(07):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