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歷史學是研究過去發生的事情的學問,歷史是客觀的,歷史學是主觀的。把歷史等同于歷史研究過程或者歷史著作,是一種完全可以澄清的混淆。歷史學家必須重視其思想、解釋、話語技巧的主觀性,同時永遠不能無視那個最簡單的問題:這是真的嗎?
——趙軼峰
在亞述帝國的崛起過程中和巔峰期,其統治者也認識到了自身實力的局限性。從對外關系這個角度來看,這主要體現在亞述帝國的君主除了將自己刻畫為所向披靡的世界統治者之外,也承認自己無力將其他政治中心完全納入自己的世界帝國體系。此心態最好的體現就是亞述國王曾透露自己與其他大國的統治者間存在過的平等關系,而這經常被典型的世界帝國意識形態宣傳所掩蓋。
——梅華龍
《馬可·波羅游記》以文明認同而非極端的宗教視角觀察東方世界,如實記錄眼見耳聞之事,為歐洲人帶去了一種看待“他者”文化或文明的理性方式,即尊重、包容和欣賞。
——姬慶紅
明清商人對自身的職業身份認同具有鮮明的特點:價值型與工具型兼具;工具型認同遠多于價值型認同。明清商人的工具型職業身份認同所蘊含的價值判斷和價值期待,就是“去商人化”。 “去商人化”使該商人群體從整體來看缺少一種持續經商的動力,大多數又回到了出發時的體制,這就難以希冀其開辟新的社會發展道路了……
——張明富
朝鮮時代的“統”更多地保留了周、唐基層組織制度的基本特征,而明代的“甲”是宋元以來長期演進而成的新的組織化方式。作為官治的基層組織體系與戶籍管理體系的組成部分,兩者均體現了國家將郡縣以下的百姓編入戶籍,進而實現鄉村治理的意圖,其構造亦蘊含了平均賦役的理念。
——朱玫
通過越南燕行文獻對清代中越關系史涉及的重要問題進行的重新梳理與檢視可知,清代中越封貢關系不是虛幻的,而是從制度到實踐均有充分的史料依據,是有血有肉的歷史。中越封貢關系也不僅僅是一種政治關系,從越南的視角來看,經濟與文化同樣重要,三者共同推動了中越封貢關系的持續發展。中越之間的矛盾與分歧不能簡單地歸結于“華夷之辨”或禮儀之爭,對越南而言,現實利益才是左右其對中越封貢關系態度的關鍵。
——王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