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嬌

反壟斷在中國不是新名詞。《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于2008年生效,10多年來一直“低調做事”。而近期,監管重拳頻頻向互聯網領域出手,再次將“反壟斷”話題推向焦點。
中國的社會環境對創新是鼓勵的,即使某些創新并非技術范疇,只是商業模式上的創新,消費者也會買單。但在經歷國際格局動蕩和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后,社會大眾在2020年突然重拾了對創新的審視,尤其是那些專注提升效率卻無法兼顧公平的創新。
2019年“618”購物節期間,電器品牌格蘭仕與拼多多達成戰略合作,卻遭遇天貓“限流”“二選一”等,喊話半年無果。即使品牌優質如格蘭仕,最終也以撤訴告終。2020年6月29日傳來阿里巴巴與格蘭仕簽訂合作協議的消息。
“市場可以一家獨大,但是不能唯我獨尊。”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劉重陽在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無論從市場交易的產品質量、平臺內部的管理問題還是平臺與其他市場參與者的關系來看,高質量的市場必然是公平競爭的、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交易中各方應當享有同等的地位,以大欺小、限制交易、扼殺創新,這些都需要扎緊制度的牢籠。
2020年11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首次對“二選一”進行了評價:
第十五條?限定交易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平臺經濟領域經營者,可能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無正當理由對交易相對人進行限定交易,排除、限制市場競爭。分析是否構成限定交易行為,可以考慮以下因素:
(一)要求交易相對人在競爭性平臺間進行“二選一”或者其他具有相同效果的行為;
(二)限定交易相對人與其進行獨家交易;
(三)限定交易相對人只能與其指定的經營者進行交易;
(四)限定交易相對人不得與特定經營者進行交易。
上述限定可能通過書面協議的方式實現,也可能通過電話、口頭方式與交易相對人商定的方式實現,還可能通過平臺規則、數據、算法、技術等方面的實際設置限制或者障礙的方式實現。
然而,在廣闊的市場中,平臺經濟涉嫌壟斷的行為不只有“二選一”。
原本被視為資本無底洞的生鮮電商,經歷過新冠肺炎疫情后,向死而生,打開了尚未被互聯網染指的巨大蛋糕。細分的社區團購模式被催生起來,騰訊、阿里、美團、拼多多、滴滴、京東等互聯網巨頭攜帶大量資本入場。因此在2020年下半年,熬了半年的菜販、肉販們尚未從疫情中恢復元氣,就馬上迎來了生鮮電商的第二波沖擊。各大互聯網巨頭們紛紛布局買菜業務。
熟悉平臺經濟套路的不難猜出,之后的劇情走向會是燒錢補貼、快速擴張、惡性競爭、行業洗牌、巨頭合并、走向寡頭、兌現巨額利潤,這條路線已經被電商、外賣、打車等行業驗證過多次,線上買菜“堡壘”在兩三年里就會被攻克。之后隨著商品品類逐漸增加,平臺也會徹底掌握價值鏈條的話語權。
掠奪性的定價權,勢必會對社區產業鏈進行爭奪。如果這些平臺經濟連續送上一年的1塊錢10個的雞蛋和5毛錢一把的金針菇,小區周邊的菜販、肉販們能抗多久?
“平臺經濟是新經濟環境下容易導致壟斷的行業。新生態、新經濟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應當一視同仁。”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向《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提到,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活力之源。公平競爭市場秩序有助于促進產業進步,激發企業的活力,讓國企、民企與外企在競爭中煥發生機。因此,國家必須為各類企業創造出公平競爭的法治生態環境。
劉俊海表示,反壟斷的存在,是要維護公平競爭秩序。既要拍蒼蠅,打擊各種不公平競爭行為,比如虛假廣告、誤導宣傳、商業欺詐和商業賄賂等不正當競爭行為;更要打老虎,堅決反對大型壟斷企業濫用壟斷優勢的不正當行為。因此,日前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反壟斷法>修訂草案(公開征求意見稿)》引起關注也就并不意外了。
2015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開出中國反壟斷歷史上金額最大的罰單——美國高通公司因壟斷行為被罰60.88億元,并被責令整改。這一罰單不僅改寫了中國反壟斷歷史,更是在全球范圍率先改變了高通實行20余年、通行全球的專利收費模式。此前,高通由于涉嫌壟斷行為,同樣被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反壟斷執法機構發起過反壟斷調查,但對其罰款者寥寥。
毋庸置疑,對反壟斷的判定、博弈、立法、執法等,歐美國家已經有了上百年的經驗。不過時代不斷變遷,超大規模企業的反壟斷逐漸演變成一個復雜的新課題,也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
在亞馬遜的自動化倉庫里,員工重傷的概率一度是行業的兩倍多,但員工很難維護自身權益。除了身體傷害,亞馬遜還會用AI攝像頭和可穿戴設備記錄員工的業績,利用大數據計算員工偷懶的時間,并根據實時數據生成在線解雇指令。
供應商的日子也不好過。2014年,由于不滿亞馬遜在Kindle刻意壓低定價和傭金,法國出版商阿歇特拒絕了亞馬遜的條款。亞馬遜用引流手段回擊,如果消費者搜索阿歇特出版的相關書籍,那么他們會把消費者引到其他出版社的頁面上。
該事件被曝光后,在行業內引發巨大震動。909名作家聯名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封公開信,抨擊亞馬遜的行徑。最終,亞馬遜在壓力之下允許阿歇特自行定價。
之后作家們爭取的勝利猶如曇花一現。美國司法部給出了這樣的回應:亞馬遜給消費者帶來了優質的服務和低廉的價格,作家們的理由不足以讓司法部展開調查。
亞馬遜取得了近乎壟斷的地位,但它并沒有漲價,反而把價格降得越來越低,配送也越來越快,公司市值越來越高。而那些飽受欺凌的供應商和失去生命的員工,已經慢慢被淡忘。
2019年,美國司法部宣布對科技行業展開廣泛的反壟斷調查,調查對象包括亞馬遜、蘋果、Facebook、谷歌等公司。2020年7月,這四位全球頂尖公司的CEO,現身美國國會,在反壟斷聽證會上,力證企業并無壟斷。
反壟斷調查往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最嚴厲,也是真正對平臺巨頭傷筋動骨的處置,無疑是拆分。幾場聽證會固然無法撼動這些科技巨頭的市場地位,但全球反壟斷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中國相比歐美國家的反壟斷進程,雖然起步晚,需要借鑒和學習的地方很多,但后發優勢明顯,各國在科技、互聯網領域規制反壟斷行為有著共通之處。他在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采訪時提到,全球占據優勢市場地位的科技巨頭,都在面臨越來越嚴厲的反壟斷監管。
“壟斷大致分為四種行為: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經營者集中和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董登新表示,反壟斷并不可怕,處置有壟斷行為的企業不是否定企業發展的一切,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反壟斷要防止企業濫用權利,壟斷價格,侵害消費者權益,實行反壟斷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引導巨頭企業們健康穩定的發展。
靠著激進的業務策略和資本的力量一路狂奔,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便捷、高效、低成本,一些處于風口的互聯網企業得以彎道超車,諸多平臺經濟野蠻生長,跨過燒錢階段,正從自由競爭進入寡頭壟斷時代。收購、入股行為正在演變為通過資本運作吞并中小型公司,重新劃分互聯網勢力版圖的局面。通過流量控制造成新型壟斷,從而扮演新興行業創新發展的“殺手”。
“經濟學的企業壟斷行為,也是市場中的競爭行為。限制壟斷的實質并不是阻止競爭的存在,更多的是考慮整個社會的相對公平效應。”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微觀經濟學研究室主任杜創告訴《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反壟斷的目的在于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和市場公平競爭,不過如何甄別企業惡性競爭與良性發展確實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杜創表示,反壟斷政策,從廣義上講是競爭政策的一種。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一直在強調要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作用,也就是說,隨著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政府的微觀經濟政策需要進行調整,由原來的產業政策為主導,轉向競爭政策為主導。“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更多地強調競爭政策,注重需求側改革,強化反壟斷,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激發新動能的成長。”

“并不是企業規模大、市場規模高就要反壟斷。”董登新提到,壟斷指依附于“非市場力量”來保持市場地位,并獲取利益的行為,市場無需過度恐慌。“近段時間,互聯網平臺經濟接連受到執法機關調查,處罰不是目的,反壟斷也不能被解讀為‘一刀切,在中國無論是內資企業還是外商投資企業,若觸犯法律都將受到制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董登新補充道,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全球產業結構轉移,外資不斷注入中國,如何有效利用外資,避免其形成壟斷而危及我國的國家安全和市場秩序,同樣值得思考。
廣闊的市場容得下足夠的平臺,無論是走下沉市場,還是走橫向拓展渠道,無論是營銷或技術創新,只要找到各消費族群的喜好,就一定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除了低頭撿六便士,也要抬頭看看月亮,贏得企業長遠未來,這才是國家和社會都期盼的百花齊放的健康競爭市場。
“十四五”開局之年,圍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等重點任務,相關部門接連出臺反壟斷政策并多次針對反壟斷表態,預示著反壟斷強監管時代已經到來。
不少業界專家認為,對相關行業的壟斷爭議應引起關注,建議推進完善互聯網經濟時代反壟斷法律法規。同時,進一步鼓勵競爭、加大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才是長久之道。
市場再大,也大不過法網。劉俊海說,完善反壟斷法就是要讓市場有眼睛,讓法律有牙齒。反壟斷法的實施不僅是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透明立法、開門立法的需要,也是推進企業競爭公平化、市場治理現代化、市場環境法治化的金鑰匙。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到,健全公平競爭審查機制,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提升市場綜合監管能力。可以想見,未來中國的反壟斷工作會有新局面、新變化。
“用好反壟斷法,規制壟斷行為,就要在實施反壟斷法的時候不能存在空白區。”作為反壟斷領域的律師,北京斐石律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周照峰向《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表示,反壟斷法是制止資本通過壟斷手段進行擴張的有效利器,國家把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和加強反壟斷相結合是有道理的。“不僅是互聯網領域,像共享經濟這樣的新業態同樣需要補充完善法律條例。”
周照峰指出,“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指出,為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要推進能源、鐵路、電信、公用事業等行業競爭性環節的市場化改革。“強化反壟斷,今年將涉及更大范圍的行業。”
加強反壟斷,對企業而言,是挑戰更是機遇。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于2020年9月11日印發了《經營者反壟斷合規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這是國家層面首次專門針對企業反壟斷合規出臺的指南,對企業避免踩“雷區”做出相應解答。《指南》提及,鼓勵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及其他員工履行相應的反壟斷合規承諾,企業還可在相關管理制度中明確有關人員違反承諾的后果。
周照峰表示,根據中央會議精神,國家可能會對那些有資本在背后運作的壟斷嫌疑行為進行重點調查,尤其是對互聯網巨頭企業參與并購、設立合資的行為進行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
“目前,已經有互聯網巨頭開始系統審查過往的并購和設立合資企業行為是否存在反壟斷法下該報不報的問題了。”周照峰表示,除此以外,國家也開始關注有資本運作背景的互聯網巨頭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如平臺傭金上漲、明顯低于市場成本的價格出售商品、強制性不正當協議、平臺間數據封鎖等。
打鐵還需自身硬。對企業而言,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才是生存發展之道。反壟斷帶來的是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是公平有序的經濟環境,在這里,每個科技種子都有機會成長為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