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營商環境,不少遼寧人就比較著急,免不了在網上和外地人爭論幾句。誰不想咱家鄉好,埋汰誰誰都不高興,這心情很正常,可以理解。自己挑缺點可以,別人說就不行,這是一種天然情愫。
遼寧人的著急,大體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沒來過遼寧的人,成見根深蒂固,抓住一件小事就放大類推,甚至可能導致地域“污名化”。另一方面是遼寧本地圈內人,確實感覺到還有這樣那樣的不順心、不如意。前者是沒有看到遼寧環境正在向好提升,后者則說明營商環境改善著實不是一夕之功。
假如對此存在爭議,咱們可以掰手指列舉一下遼寧環境之變:飯桌上催人喝酒的現象少了;遇到不平事動粗的少了,講理的多了;辦事不用找人了。
再看看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國際的、國內的大投資大項目近年來不斷涌入遼寧,僅盤錦一地一年內超百億美元的項目就有3個落地;很多城市的主管領導主動建立與企業家的交流群,有何煩心事可以“掌上辦”“立即辦”,誰都別想在企業身上“揩油”;遼寧政法系統率先刀刃向內立行立改,公開承諾“辦案不用找關系”。
既然形勢向好,為何雜音不絕?從過去的一騎絕塵,到現在市場較量中的力不從心,遼寧地區生產總值增速慢好像是護不住的“短”。這個問題也得兩面看,計劃體制曾經成全過遼寧,也給遼寧留下了國企規模大不好轉舵的底盤,激活機制體制需要更大力度的改革。另外,正是看到了機制體制和環境的積弊,遼寧才下決心從基礎上“動刀子”。盡管這可能是“慢工細活”,短時間不出政績,但遼寧認準了這一點,一棒接一棒持續發力。
要堅持用發展眼光看,遼寧不用著急,只要方向和力道都對了,理想的結果就會水到渠成,無需剖白力證?!安恢艺咧^我何求”。遼寧,請恢復你的大度,堅持自信。
(本文作者:經濟日報記者?孫潛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