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起
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
當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經歷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傳統的勞動力、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漸減弱,制度供給成為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只有不斷創造新的制度優勢,才能不斷增強我國經濟的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讓經濟發展行穩致遠。
因此,在新發展階段堅持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治理體系和提高治理效能的需要,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持續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更是保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維護國家產業和經濟安全,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需要。
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方向就是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于去年開始實施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進一步助推了中國優化營商環境取得顯著成績。
以北京為例。北京市營商環境評價在國內連續多年綜合排名第一,其中在企業開辦、不動產登記、辦理建筑許可等七方面的28項改革舉措在全國得到復制、推廣和借鑒。
一是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協調機制作用凸顯。多年來,北京市委市政府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把手”工程,堅持統籌協調,加強組織領導,主要領導親自研究部署推進改革,分管市領導牽頭協調落實。建立市級改革協調推進機制,市營商環境工作專班包括56個部門、16個區、200余名工作人員,探索出“問題清單+高位調度”的有效改革推進模式。3年來,共召開700余場協調會,研究解決了1981項企業反映的問題,即使在去年2月-3月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時期,仍然召開了39場調度會,順利完成《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立法工作,推出一批改革。
二是優化營商環境多元參與機制不斷完善。北京市人大、市政協建立常態化監督機制,市政府組建了營商環境專家咨詢委員會,市工商聯建立起營商環境社會監督員制度,連續開展“優化營商環境在行動”宣傳活動,3年來共組織營商環境改革政策培訓3000場、培訓人員70萬人次,努力營造人人參與營商環境建設的良好氛圍。
三是“頂層設計+壓茬推進”的改革模式成熟固化。2017年出臺《率先行動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實施方案》,2018年出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2018-2020年)》。北京提出打造北京效率、北京服務、北京標準和北京誠信“四大示范工程”和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高地的目標。與此同時,更加注重有針對性地一茬接一茬不斷持續深化改革,先后出臺了優化營商環境1.0版、2.0版、3.0版改革政策,共計395項措施和任務。其中,1.0版主要聚焦“減環節、減時間、減成本,增加透明度”,2.0版擴展到“減流程,優服務,降成本、強監管”4個方面,3.0版圍繞商事制度改革、知識產權保護、司法保障等12個方面推出204項改革任務。近期,北京市政府將出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發展實施方案》,也可稱之為優化營商環境4.0版,包括277項改革措施,從中可以反映出北京營商環境改革在不斷深入、力度在不斷加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的舉措力度不減反增。2020年4月28日,《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開始施行;5月7日,《關于進一步提升民營經濟活力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發布;6月10日,《北京市提升新服務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發布,進一步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持續多年的營商環境優化行動,一是解決了一批企業和群眾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北京市通過12345熱線、網站、調研會等多渠道聽取企業群眾意見,匯聚了上萬條意見建議,轉化為幾千條改革措施,解決了大量問題。僅企業熱線一個渠道,開辦一年以來,就辦理了2.4萬企業訴求,響應率100%、解決率90.1%、滿意率92.5%。二是企業辦事的合規成本也大幅減少。北京市通過減事項、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減跑動、減費用、“一窗通辦”、“一網通辦”等各項改革,大大減少了企業辦事花費的時間、精力、人力和資金。2018年以來,每年直接減少的企業經營成本約20億元。
不過,從市場主體的實際反映看,在企業注冊、招投標、審批、融資、人才、科技成果轉化等環節中仍存在不少隱形門檻,亟待進一步梳理清理。正如李克強總理在今年1月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所強調的,“沒有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就難有市場的活力與公平”。“十四五”期間,北京仍需要圍繞營商環境的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2020年10月1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我國營商環境評價領域的首部國家報告《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截至2020年,全國累計已有98個城市參與到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改革實踐中。報告關注了市場準入、投資建設、融資信貸、生產運營、退出市場五大方面18個指標。其中,北京、上海在18項指標中均獲評“標桿城市”,是全國僅有的兩個標桿城市。
但根據振興國際智庫、北京政和民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2020年下半年在全國范圍內對3800多家企業所做的調查研究來看,東部地區與中西部、東北地區之間,省會城市與非省會城市之間,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進展也不平衡,有些差距仍然相當明顯。
尤其是經受疫情大考之后,市場主體對以下問題的改善效果并不滿意,亟需政府部門加以重視(本次調查問卷設置最高分為5分):破解市場主體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痛點難點堵點(3.866)、降低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3.873)、加大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對科創、民營、小微企業的擔保支持力度(3.890)。滿意度較低的還包括信貸融資支持(2.588)、疫情防控經費補助(2.676)、糾紛調解等法律服務(2.685)、協調延長合同履行期限(2.702)、減免中小微企業租金和物業費(2.703)、對接解決企業用工需求(2.822)。
部分企業負責人提出,民營企業最需要政策的“陽光雨露”,不能“只見陽光不見溫暖”。
建議在“十四五”期間,進一步聚焦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以優化營商環境為抓手,加大力度保住市場主體、想盡辦法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短期看,大力優化營商環境必須解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小微企業受到極大影響。由于這些企業自身抗風險能力較弱,復工復產中遇到的困難不少,雖然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情況有所緩解,但不少中小企業仍然面臨房屋租金、人員工資、訂單減少、流動資金枯竭等壓力。
因此,建議政府相關部門狠抓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及時為中小微企業紓困解難,讓他們能夠盡快輕裝上陣,重回市場一線。
中期看,大力優化營商環境必須要直面解決企業的“老大難”痛點問題。從調查了解到的情況看,廣大民營企業對營商環境的改變是最有切身感受的,對此的呼聲也最為強烈。困擾民企發展多年的“老大難”問題包括影響營商環境的若干問題改善效果并不理想、民企融資環境改變不大、部分抗疫援企政策不能落地、對減稅降費效果仍有較高期待等,這些問題如果久拖不決,將直接影響民營企業的發展信心和民間投資的積極性。
長期看,大力優化營商環境的核心是解決好政商關系、建立更好的政企溝通機制問題。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核心問題是“政商關系”問題,即如何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親”和“清”的問題。建議政府部門重視建立常態化的政企溝通機制,從頂層設計上完善建立政企之間的良性、有效、持續的溝通機制和平臺,讓政商關系走上正軌,讓政府更好地服務民營企業,促進各地經濟社會的快速穩定發展,具體措施包括建立政企年度協商機制、盡快出臺涉企政策出臺前征求意見的具體方案、強化民營企業問題直通車機制等。
從空間上看,大力優化營商環境要解決區域差異較大的問題。總體來看,在多個不同主體的營商環境評價對比中,作為世界銀行評價中國內地營商環境的樣本,北京和上海表現最優;中部城市大多處于第二梯隊;東北、西南城市除個別城市(如成都)外,普遍得分不高,處于墊底位置。
營商環境評價并非為評價各級政府的工作狀況,而是為各地提供“比較標桿”與“工作方向”,以充分發揮“以評促建”的功能。因此,整體排名靠后的地區,應當基于當地資源稟賦,聚焦優化某些具有比較優勢的子環境,從而提升整體的營商環境水平,之后再擇機彌補其他子環境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