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會婷
左讀范文
白果樹
上海真是熱鬧的地方,也許特別在熱天的時候,牌聲、留聲機或無線電的聲音,有時更有爆仗聲,往往鬧得人不能睡覺。近幾天來,這等鬧人睡眠的聲音沒有減少,卻加添了賣熱白果的聲音了。白果擔子挑來歇下,便發出鑊子里炒白果的索朗朗的聲音來,賣白果的人一面口中唱道:“糯糯熱白果,香又香來糯又糯,白果好像鵝蛋大,一個銅板買三顆!”但是我覺得白果擔倒并不怎樣吵鬧的。因為叫唱的聲音并不十分高,而且挑來得早,回去也早。
上海秋天雖然各處賣熱白果,但是白果樹卻很少見的。我的故鄉有很大的白果樹。它又稱銀杏,有些講花木的書上又叫它公孫樹,意思是說它的成長很慢,阿公種植的白果樹,須到孫子手里才開花結籽。日本的植物學書上常用這名稱,它的學名是Ginkgo Biloba,是植物界中的老古董。它的系統是從中生代侏羅紀傳來,到了現在只剩下它一種了。中國是它的家鄉。普遍只見它種在廟宇寺院里,有些植物學者疑心現在已沒有自生的白果樹了,米耶爾(Meyer)雖說浙江山中還有自生的,但是有些人卻不相信他的話。
植物學者雖覺得白果樹已漸衰亡,但是人工種植的卻還很多。它很容易種,只要把種子種在泥土里,大約五十天后芽便出來了。它幼時樹形像座塔,后來枝條散開,成了傘狀的大樹。據說最大的白果樹能長高到九丈以上,但普遍沒有這么大。它的葉子有長柄,葉身很像內地扇爐子用的“火扇”。到了秋天,變成黃顏色,是很好看的。它是落葉樹,冬天只剩下枝干。
白果是雌雄異株的,大約四月間開花。花極簡單,沒有花萼、花瓣這些東西。雄花只在一條柄上著生些雄蕊,每個雄蕊只生兩個花粉囊。雌花只在每條長柄上著生兩個裸出的胚珠。因為它的花太不明顯了,一般人從不曾看見過,因此便造下一個靠不住的傳說,說白果樹的花是“大年夜”(陰歷除夕)后半夜開的,而且開的時間又極短,只閃三閃,就不見了。這傳說先前曾有一個長塘鄉人上過一次當。他是一個求知心很切的人,大年夜的后半夜里,跑到近地的一株白果樹下等候它開花,足足等了半夜,不見一點動靜,這才使他對于那傳說發生了疑惑。
但白果樹的確是開花的,不過不在冬未,卻在春未生葉的時候。胚珠長大起來后,變成一個種子,形狀很像杏子,顏色也是黃的,但皮膚很光滑。除去外面的薄皮和肉質,里面包著一層白色堅硬的薄殼,這便是普通所賣的白果,長足的白果,連外面的肉大約只有三厘米大,除去肉質,那核自然更小了。上海擔上的白果,似乎特別小,然而賣白果的人偏說“好像鵝蛋大”,未免太夸張,可是比之于有些廣告,卻要算是老實的了。
我個人呢,雖不愛吃白果,但很愛白果樹。它的木材雖不甚堅硬,然而紋理細密,色白微黃,略帶絲光,漆上中國的黃漆,顏色極光亮。你只要去問木工,他會告訴你用“銀杏板”做書箱之類是很好的。還有,它的葉子上從不見生蟲,因此我想到做“馬路樹”一定很適宜的。北平的路旁常種著槐樹和洋槐,葉上常生一種青色的幼蟲,仿佛名叫槐蠶,它有時候吐出絲來,掛在半空里,或者掉在路旁,行人如不當心,就會碰在面孔上,或者腳下踏成蟲醬。上海馬路旁種的多是筱懸木,它的掌狀的大葉還好看,只是會生一種毛刺蟲——雀甕蛾的幼蟲——身上生著刺,如果刺在赤膊的身子上,是很疼痛的。白果樹上不生這等蟲,葉子又好看。它也是落葉樹,夏季生葉很密,可以遮住太陽;冬季葉子脫落了,不致阻礙陽光,和筱懸木等一樣。
(作者周建人,選自《鳥獸草木蟲魚》。有刪改)
右寫作文
煎餅果子
◎馬 祺
任何一種愛,都比不上我對美食的熱愛真切。
——題記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的最愛是煎餅果子。它雖普通,但色香味俱佳,我百吃不厭。
煎餅果子是一種制作方便、步驟簡單的小吃,它以豐富的營養和獨特的風味博得了男女老幼的喜愛,從而走遍了大江南北,甚至遠渡重洋,人們送它一個雅號,名曰“天津熱狗”。
煎餅果子的制作過程極其簡單。先將特制的平底鍋燒熱,抹上一層油;用勺子舀上一勺豆面糊,倒在鍋里,再用木刮子把豆面糊攤平抹勻,使其呈薄餅狀;然后趁面未熟時,打上一個雞蛋,攤平,讓它附著在餅面上;稍置幾秒鐘,用小鏟子將面餅翻個面,然后根據個人口味,涂上甜面醬或者辣醬,撒上蔥花,放上兩片生菜,烤腸一切兩半放在生菜上,再加上辣條;把面餅卷起來對折,用紙袋一裝,一份煎餅果子就做好了。金黃的面餅,豆香撲鼻;翠綠的蔥花和生菜,吸人眼球;咸鮮香辣的醬汁讓人涎水直流。咬一口,外焦里軟,鮮香可口,味道豐富,讓人食欲大振,唇齒生香。再看看時間,整個制作過程也就幾分鐘,省力又省時,真不愧為典型的中國式快餐。
煎餅果子不僅美味,而且營養豐富。煎餅面主要由大豆和玉米等粗糧和成,含有豐富的淀粉、纖維素、胡蘿卜素、維生素,能促進我們的腸道蠕動。此外,生菜和雞蛋也是維生素和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我和煎餅果子結緣,還是在我上一年級的時候。那年我剛來到陽谷這個城市上學,對這里的環境很是陌生,所以對上學有種莫名的抗拒感。媽媽知道我愛吃,于是每天放學后帶我去陽谷的大街小巷尋找美食,其中就有煎餅果子。最初拿到煎餅果子時,看到配菜,我心里不是很喜歡,但咬了一小口后,才發現這東西很是美味。自此,我便對煎餅果子倍加青睞,它也使我深深地愛上了這座城市。
如今我已是初中生了,課業繁忙,但依然沒有消減我對煎餅果子的熱情,每個周末我一定要吃上一次煎餅果子。這道美味已經融入了我的生活,不可或缺!
(山東陽谷縣第一初級中學)
點評
小作者從細節入手,通過介紹煎餅果子的制作過程,描寫煎餅果子的色香味及豐富的營養等,多角度地展示出煎餅果子的“美味”,字里行間透露出小作者對這道美食的熱愛。
亮點借鑒
1.從細節入手,寫白果樹的形象美。“它幼時樹形像座塔,后來枝條散開,成了傘狀的大樹”,把幼年、成年時的白果樹分別比作“塔”和“傘”;“它的葉子有長柄,葉身很像內地扇爐子用的‘火扇。到了秋天,變成黃顏色,是很好看的”,細節描寫形象貼切而又逼真,呈現出白果樹的形象美。
2.從細節入手,寫白果樹的果實美。“胚珠長大起來后,變成一個種子,形狀很像杏子,顏色也是黃的,但皮膚很光滑”“長足的白果,連外面的肉大約只有三厘米大”,準確、清晰地說明了白果的形狀、顏色和大小,給人直觀的美感。
3.從細節入手,寫白果樹的名字美。“公孫樹,意思是說它的成長很慢,阿公種植的白果樹,須到孫子手里才開花結籽”,介紹“公孫樹”名字的由來,細節趣味十足,語言活潑風趣。
4.從細節入手,寫白果樹的木材美。“紋理細密,色白微黃,略帶絲光,漆上中國的黃漆,顏色極光亮”,樸實的語言如敘家常,從質地、紋理、顏色等方面來描寫,處處流露出美感。
5.從細節入手,寫白果樹的潔凈美。“它的葉子上從不見生蟲”,抓住這一細節,運用對比手法,把白果樹與生蟲子的槐樹、洋槐(生槐蠶)和筱懸木(生一種毛刺蟲)進行對比,突出白果樹不僅葉子好看,還不生蟲子,具有潔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