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安
【內容提要】“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關鍵“窗口期”。未來人口老齡化問題將由個體、家庭問題向群體、社會問題轉變,應對任務更為繁重。因此,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中,為老年人提供多層次、個性化、品質化、精準化的養老保障體系和服務供給。
人口老齡化是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趨勢,也是中國的基本國情。面對日益加快的人口老齡化,我們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要有國家層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中長期發展戰略,又要有地方政府的應對之策。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和人民群眾是物質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生產者,也是社會物質資料和精神文化的消費者。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是《共產黨宣言》所確立的共產主義運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關于人民和人民群眾的理論,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的人民思想,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內容。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民思想。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說:“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出發,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提出了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既提高了綜合國力,也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十九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人民群眾不僅對物質生活有所向往,而且對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雖然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包括老齡化社會條件下,人口年齡結構快速老齡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約因素。因此,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正確處理好人口年齡結構快速老齡化與經濟社會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實現全體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標仍然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題中之義。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以下稱《規劃》)。《規劃》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遠期展望至2050年,是到21世紀中葉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性、綜合性、指導性文件。我國自20世紀末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年人口數量和占總人口的比重持續增長,2000年至2018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從1.26億增加到2.49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0.2%上升至17.9%。未來一段時間,老齡化程度將持續加深。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黨中央、國務院正確把握人口發展大趨勢和老齡化規律而作出的立足當下、著眼長遠的重大戰略部署,事關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事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內在要求。伴隨著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社會與家庭負擔加重,社會保障支出壓力加大,養老和健康服務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健全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和教育體系,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和健康服務體系,構建養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只有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基礎持續鞏固,財富儲備日益充沛,人力資本不斷提升,科技支撐更加有力,產品和服務豐富優質,社會環境宜居友好,才能使經濟社會發展始終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
老年大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必須大力開展積極老齡觀教育,在老年教育中整合資源,擴大優質供給,創新老年教育體制機制,以提升老年教育現代化水平,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不斷滿足老年人終身學習的需要。
(一)構建開發老年人潛能的課程體系,創新線上線下互動教育模式。依據積極老齡觀的理論,老年人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因此,我們要進行積極老齡觀教育,積極引導老年人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保持樂觀的進取心,選擇老年大學等終身學習場所借以文化養老。在老年大學的課程設置中要構建開發老年人潛能的課程體系。這個體系應包括哲學、文學、歷史、美學課程和欣賞性、學術性、素養性、技巧性等課程。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智能手機的使用已經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智能化的新生事物層出不窮,老年人只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因此在老年人群中開展智能手機培訓很有必要。智能手機的學習為老年人搭上了網絡快車,共享智慧生活。目前,許多老年大學相繼開展智能手機的教學培訓,創新線上線下互動老年教育模式,智能手機的應用越來越普遍。
(二)發揮老年遠程教育推動作用,提升老年教育現代化水平。今天,現代信息技術在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對老年教育的推動也是如此。作為終身學習方式之一的老年教育,已經從傳統的課堂教育拓展到網絡遠程教育,遠程教育的作用越來越明顯。2020年受疫情影響,各地老年大學延期開學,“空中課堂”應運而生,老年大學利用先進網絡信息技術堅持“停課不停學”,滿足了學員學習需求。老年遠程教育不僅可以滿足校內學員的學習需要,也可以延伸到全社會,使更多老年人共享優質的老年教育資源。因此要大力發展老年遠程教育,依托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開發適合老年人的網上學習平臺和手機學習APP,為老年學習者建立學習賬戶,探索老年人學習成果積累、認證與轉換工作,探索建設老年學習學分銀行;依托樂齡老年電視大學建立遠程學習指導服務中心,加強樂齡老年電視大學示范教學點的創建,實現老年遠程教育社區全覆蓋。
(三)完善辦學體系,擴大老年教育優質供給。目前,老年教育的優質供給還不能滿足老年人經常性參與教育活動的需要,城鄉之間發展很不平衡。針對這一問題,我們要依托老年大學、廣播電視大學設立社區大學老年教育中心、老年開放大學、樂齡老年電視大學;在區縣(市)社區教育學院設立區縣(市)老年教育中心、老年開放大學;以鄉鎮(街道)成人學校為依托,建設標準化社區老年大學。要發揮老年大學在老年教育中的主陣地作用,推進老干部系統老年大學發展,不斷擴大招生規模,高標準辦好區縣(市)級老年大學。做好老年教育進農村、進社區工作,培育建設市級樂齡老年電視大學示范教學點、社區(村)老年學校(教學點),推動各級各類學校開展老年教育活動。鼓勵地方高校、職業院校、社區學校以靈活多樣的形式參與老年教育,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多元的教育服務。建立老年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聯盟,開發適合老年人多樣化學習需求的各類學習資源,制定課程、教材等各類學習資源的建設標準。建設老年教育師資庫,加強師資隊伍和學習資源的共享配送,以解決鄉鎮(街道)老年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從而實現區域老年教育資源共建共享。
(四)辦好“家門口的老年大學”,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辦好家門口的老年大學是貫徹落實《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有效途徑。家門口的老年大學具有政府統籌、社會合作和多元辦學的特點,發揮了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的聚集優勢,這種“開放便利、靈活多樣”的特點,體現了“整合社會資源,激發社會活力”的思想。“家門口的老年大學”也是一種開門辦學的老年教育模式,其實質就是突破老年教育的瓶頸,擴大老年大學向社會開放,在學校與社會雙向需要的結合點上,改善辦學條件,不斷增強老年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近幾年,老年大學雖然面向全社會招生,受到社會好評,但由于招生供不應求,仍然難以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出現“一座難求”的現象。因此要大力辦好“家門口的老年大學”,借助區縣(市)老年大學的教育資源和優勢,擴大招生的范圍,延伸老年教育的功能,打通老年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寧波市鄞州區的“攸品松年”學堂是寧波市第一家開辦的“家門口的老年大學”,開創了民辦老年大學的先例。“攸品松年”學堂是鄞州老年大學的分校,它充分利用了鄞州老年大學的教學資源,滿足了老年人的“大學夢”。
“十四五”期間,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我國社會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未來人口老齡化問題將由個體、家庭問題向群體、社會問題轉變,應對任務更為繁重。因此,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中,為老年人提供多層次、個性化、品質化、精準化的養老保障體系和服務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