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先覺 孫蘭
(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中國紅色題材雕塑是紅色文化的視覺表達形式,紅色雕塑創作最根本的目的是用生動形象的藝術作品緬懷先烈。它用直觀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特定的內容穿越時空,成為溝通交流的實體。雕塑作品通過在象征性的結構上、廣度上和深度上的表現,體現當代對歷史、文化以及人的生存方式的價值判斷、人文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紅色是中國人喜愛的顏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喜事、喜悅和吉祥。紅色還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象征熱情、進步、革命和勝利。紅旗、紅頭巾、紅色政權、紅心等都暗示著它的政治意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高舉“紅旗”,組成“紅軍”,建設“紅區”,實現了社會主義。紅色是“無產階級”“共產黨”的代名詞,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象征。紅色文化在當下被確定為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它是由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特定地域文化等多種因素發展融合出來的特色文化[1]。紅色文化確立了幾代中國人的社會心理,形成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等觀念;形成了追求自由、思想解放等意識,影響和重塑了中國人的思考方式和價值觀念,道德和審美情趣。
“紅色題材”概念的出現有著特定的時代語境,其代表性內容是革命題材。因此,當代人們看待革命歷史的視角、立場、價值觀與過去完全不同,今天所涉及的紅色題材不再完全是過去革命題材的范疇,它涵蓋的內容多針對后革命時代,有著消費時代的趣味,通過邏輯和意識形態再現了當今革命時代的人和事。紅色是從現有的革命性歷史物品的意義轉換成紅色素材概念,當人們從世俗的、大眾的消費主義的眼光來看待那些革命的人和事就會發現和革命對立面不同的非革命性[1]。紅色題材內容實際上指代中國紅色文藝作品,紅色題材文藝作品是中國共產黨人、文化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社會實踐中共同創造的獨特文藝形式。紅色題材文藝作品的當代意義,在于通過戲劇、曲藝、音樂、美術、文學等文藝形式把中國革命和國家建設、改革置于現實基礎上創造性地賦予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元素及政治意義,創作者以強烈的時代使命感和責任感投身于現實題材的創作。紅色題材文藝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展起來的現代文藝形態,從其誕生之日起,它就與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命運密切聯系在一起。
當代性在藝術史和社會發展史上被描繪成不斷發展變化的時間概念,它是指具有特殊意圖的一種藝術和理論結構,它的意圖是通過作品本身建構表現出獨特的歷史性。當代性指向當下,就是指一種處于進行時態的不斷發展著的現在。藝術家和理論家們通過自覺思考“現在”的情況和局限性,通過以個性化的觀點、語言和參考將“現在”這一長時間概念本質化。根據海德格爾的意見,“當代和未來、現在”和“過去”需要放到同一語境一起來思考,當代既包含過去,又蘊藏著未來,當代性的本身粘合著過去的痕跡,它的多樣性不容許人們放棄或簡單繼承。從精神意義上講,“當代性”是指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對人文、社會意識和人類生存狀態采取更加革新、激進的姿態的“當下思考”[2]。在表現形式上,“當代性”讓藝術創作擺脫傳統的美學經驗,不斷地探尋表達形式的新可能性,啟發人們對原來的藝術形式和固有的經驗產生疑問,人們的思想表達也需要在顛覆與構建的雙重語境中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因此,“當代性”是一種新的時間意識,這種時間意識總是在傳統的對立中指向無限進步的未來,呈現出直線性時間意識,正是這種對“現代”的感知狀態,使中國當代紅色素材的雕刻藝術從興起至今都保持著積極的反思社會功能和創造熱情要求。在綜合性的藝術媒介和新興的技術形式影響下,藝術家將所有可能的語言符號和載體更廣泛地融合到對“當代”各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中。人們在對以紅色為題材的雕塑“當代性”的理解上,從相對復雜的表述逐漸形成共識,使當代紅色雕塑藝術持續、健康發展。當然,“當代”只有以“固態化”的形式呈現在歷史狀態中,它才是永恒的,但“固態化的現在”是不斷地被打破、生成、固化的循環,才會成為“永恒的當下”。
藝術的力量貫穿于社會各個領域,雕塑的本質在于確認它所表現事物的真實性。雕塑藝術的發展無論以何種形式存在,都是時代精神體現,它與時代背景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中國當代紅色題材雕塑藝術創作的意義就是要弘揚時代精神,傳承民族文化精髓,堅守“本土化”和時代性,弘揚人的“真、善、美”。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為了更好地轉變和重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體系和價值體系,人們需要建立起有益的文化資源基礎。基于當代紅色題材雕塑藝術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而充滿了新的活力。無論是素材選擇,還是藝術手法表現,都必須豐富多彩。經典紅色題材雕塑從其誕生就具有了不可替代性,雕塑所蘊含的自強不息、不斷向上的民族精神在任何一個時代都不會過時。即使在今天,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那些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質仍能激勵著年輕一代[3]。所以,紅色題材雕塑創作既是對經典紅色文化的傳播,也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歷史傳承。紅色題材雕塑作為一門表現藝術,其創作的目的就是再一次將紅色經典的人物和場景真實客觀地展現出來,從而使大眾更直接地領悟中國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
紅色雕塑題材的創作是借助視覺語言這個媒介為對象,實現對歷史遠景和歷史形象再現。它的意義與價值既是對公民深刻銘記民族歷史記憶的體現,也是喚醒民眾對其持續和覺醒的表現。歷史的深刻記憶是民族希望和持續發展的動力,一個不牢記過去的民族,未來也將是一片迷茫,紅色題材雕塑的藝術創作時刻提醒著我們勿忘歷史[4]。相比過去,人們所處的時代背景與其時代旋律有所不同,根據其區別化的歷史背景,即使公眾對歷史文化的理解與評價觀點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紅色題材雕塑創作是以真實歷史環境為主體的客觀化再現,雕塑創作內容在必須符合雕塑藝術創作的視覺表現要求的同時,必須以時代發展需要為背景,這是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應遵循的原則和堅守的底線。
中國當代紅色題材雕塑藝術的當代性表現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傳統意義上的外在以形寫意、形神結合方式;另一種是以觀念性、符號化形式為主的內在精神傳達方式。
現代中國紅色題材雕塑當代性以表現普世救國、服務政治和社會建設為主要內容,賦予作品典型形象和紀念性、政治性。主題選擇和形式表達方式比任何時候都自由自在。不再過度注重作品對政治的反映,把現實主義的范疇構想與現實主義的內容、觀念結合流行藝術消解了對藝術的政治標簽和加強對人類生命的關心,不再強調作品過剩的空間、體積感、成熟感和永久性。對雕塑的價值意義不再過分強調內容而放棄形式,為藝術家追求個人的語言符號和風格創造了機會。在雕塑的形體語言或文化內涵表現上都打破了雄偉敘事形式化,文化內涵表現都突破以往只針對一個儀式化的、理想主義光環籠罩的、宏大敘事的社會現實表現出來的程式化、單一化樣式。例如《長沙橘子洲頭青年毛澤東》雕塑作品(圖1),由于雕塑與中國革命史、文化史乃至各方面有著天然的聯系,毛澤東形象和歷史意義一直是藝術家創作中的選擇題材,青年毛澤東雕塑作為人文審美對象,它的意義作用已經從過去政治上含義轉移到了文化上。藝術家為了平衡傳統與當代的關系和追求新的變化,把歷史人物雕塑的形式、觀念、技能等結合起來。簡明扼要,注重人物形象氣質塑造,把人物的“氣”塑造成人物的“勢”,把人物精神的“意義”通過簡化方法巧妙地表達出來。特別是雕刻家對胸部的處理更加精彩,有著簡單的線性輪廓和大塊面的團塊效果。因此,使物像介于似與不似之間,在簡單的處理中,還適當保留一些具有鮮明特點的傳統雕刻語言,適當地加以夸張和強調,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效果。正是這種簡明的手法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故事”[5]。作者通過特寫突出毛澤東的表情和動態有明顯視覺沖擊的特殊畫面效果,增強藝術表現力,同時開拓了紅色題材雕刻藝術的新表現方式。這座雕像在肅靜中,在平和中,表現了作者的主觀感受和理解,作者更加注重形體配色,用獨特雕塑語言和表現力,大力表現毛澤東的豐功偉績和英雄氣概,追求高度的感性、藝術性和思想性的統一。雕塑以隱喻的形式,向觀眾一一講述背后的故事,主題創作的核心內容在滿足審美需求的同時,以紅色精神為支柱,強調以愛國心理、改革精神、創新能力為內容的客觀存在。雕塑創作背后蘊藏著豐富的中國紅色文化,把紅色文化精神提煉、綜合、推廣,為廣大人民群眾有著積極的政治情感體驗,增強了馬克思主義感召力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號召力,增強了人民的文化歸屬感和文化自信。

圖1 《長沙橘子洲頭青年毛澤東》雕塑作品
觀念性和符號化成為中國雕塑藝術追求“當代性”的主要表現形式。藝術家們在觀念上徹底地解構了傳統雕塑的造型規則。表現內容由原來的政治服從轉化成對政治的反思和對人性的覺醒。雕刻家試圖通過觀念性和符號化的作品傳達思想,并打破藝術和生活之間的界限,突出顛覆性和先鋒性,追求藝術創作的新鮮感和變化。例如,紅色題材雕塑作品《井岡紅旗》(圖2),一件可以被視為近現代集觀念性、符號化較為突出的代表性紅色題材雕塑作品。該作品高19.27 m,跨度27 m,造型簡練、概括,寓意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于1927年,材質為內鋼骨架,外噴氟碳漆。高高飄揚的紅旗中刻有五角星、鐮刀和“井岡山”3個字,閃閃發光。它擺脫了對真實革命紅旗的模仿形式,而是帶有作者的主觀傾向,藏著作者對革命精神氣質、思想、心理等方面因素的理解,以符號化形式巧妙地表現出作品的形式美感。雄偉壯觀的“井岡紅旗”,象征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如屹立不倒的巨石,它就像烈火一樣在井岡山熊熊燃燒。寓意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從井岡山燎原;它像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矗立在四面環山的平疇之上,刺向蒼穹,昭示中國革命從井岡山走向勝利的3層寓意。作品以解構、顛覆、挪用等方式消解具象人物雕塑在內容表現上的單一性,從形式、觀念方面進行了反思和突破,改變了以往傳統雕塑構圖處理上習慣采用的非敘事性的表現方法,通過這種方式將歷史與事實、藝術完美地結合起來,讓世人感受到中國革命先烈奮發的意識和民族崛起精神[5]。在《井岡紅旗》雕塑藝術創作中,雕塑者通過對紅旗的描寫,一種與中國革命主題有直接關聯的事物,予以間接的某種暗示,弘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精神,這是一種典型象征性創作手法。通過紅旗的象征意義,讓人們在無意識描寫和有意識聯想中國革命之間建立了一種聯系,這種通過借助紅旗的原型,通過意識性的思維轉化,傳達出它對中國革命的特殊含義,它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表達,使整個雕塑作品在平衡、平和的結構中,以線條為主的造型創造了雕塑的擴張感,而有強度的線條則塑造出一種革命的堅定性格和崇高人格,深沉的紅色和諧顯示出沉郁的古典境界,整個畫面莊嚴、輝煌、崇高。作品以隱喻的方式承載了中國近代反帝反封建,不屈不撓保家衛國的斗爭精神,銘記著革命先驅的偉大功績。藝術家以寫意性的手法不斷重復一些歷史事件、片斷,把這些歷史經驗形成集體意識的核心部分,向中國觀眾闡釋了中國文化精神。

圖2 《井岡紅旗》
紅色題材雕塑藝術是文藝工作者的智慧和生動人生的光輝結晶。它以雕塑的外在形式充分發揮中國革命文化內在的發散力和穿透力,增強中國紅色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它讓人們不會忘記、忽略或割斷與這種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利于增強人文價值和現實教育意義。因此,以紅色為題材的雕刻藝術的當代表現,應該建立在以中華民族復興,愛國主義精神建設為內容的基礎上[6]。紅色題材雕塑文化的當代性表達和傳播對于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蘊含著獨特優勢,其文化的凝聚力有利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