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布里希說過:“實際上并沒有所謂的藝術,只有藝術家。”因為他的藝術史研究更看重的是藝術家的個體經驗,而所有的藝術都可以看作是藝術家內在情緒和情感自我表達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是否可以認為:實際上并沒有所謂的設計師,只有設計?
藝術強調自我,而設計強調共情。從歷史的發展來看,藝術和設計曾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在過去一百年里又產生了明顯的差異。從包豪斯開始,現代設計與現代藝術的脈絡更像是兩條平行線,在國際通行的學科劃分里面(比如QS世界大學排名),Art & Design是并列關系。然而,在中文的習慣表述中的“設計藝術”或者“藝術設計”,更容易理解為偏正結構,即(偏重)設計的藝術或者藝術(性質)的設計,這也給學界和社會正確理解設計造成了一定阻礙。
理解設計與藝術的分化,必須放到工業社會的大背景下面來思考。從18世紀到20世紀的工業化進程,本質就是通過標準化的設計、規模化的制造來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其核心是效率。因此,植根于工業生產、面向社會和市場的現代設計應運而生,商業邏輯和技術可實現性成為關系到設計成敗的關鍵,這與藝術的精神訴求(如康德認為“藝術無功利”)幾乎是背道而馳。
當我們用更宏觀的視角看待藝術與設計,卻能發現二者之間有許多的共性。比如:藝術和設計都是時代的產物,前者反映了特定歷史時代的文化和生活,而后者也必定體現出時代的特色。當我們看待一件經典設計作品,必須把它放回所處的背景里面,才能正確認識其創新價值與影響力。另外,藝術與設計的創作都重視靈感,也都需要生活的沉淀。
21世紀的藝術已經與市場高度融合,藝術與設計的界限幾乎也變得模糊,設計師自身的影響力變得越來越重要,就像小米2021年的新logo,因為出自原研哉之手,就顯得順理成章。
20世紀設計的主要任務是滿足人之所需(what people need),所以少即是多(less is more)才能成為金科玉律,至今還影響著世界主流的設計風格。而當“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基本已經得到滿足,“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成為新時代的發展驅動力,我們需要更加多元和個性化的設計和設計師。新興的增材制造、柔性制造、智能制造讓設計師可以有機會擺脫生產技術的限制,通過大數據的精準匹配,讓小眾化的設計作品也能夠對接到目標用戶,或者說幫助用戶找到他真正想要的產品(what people want)。

《夏》560 mm×760 mm 朱輝
以包裝設計為例,傳統意義的包裝概念,其實用功能大于精神功能。而隨著“美好生活”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精神、文化、情感層面的需求大幅提升,對包裝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們看到:可口可樂瓶可以定制圖案和文字,江小白和茶顏悅色的設計關注到用戶的個性化感受,人工智能甚至可以讓生產線出來的每一件產品的包裝都獨一無二。
時代在變,設計在變。追求極致形式美的設計工作可能將讓位于人工智能,以獲得工程上的最優解。但是設計就是要追求新的可能性,設計學科將有助于打破科學技術和人文藝術之間的界限,建立更加廣泛的聯系(open i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