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交匯點,濟寧市將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錨定“決戰決勝‘十四五,跨入全省第一方陣”戰略目標,凝聚全市力量大抓產業、抓大產業,強力突破制造強市,力爭新舊動能轉換“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優勢”,推動全市產業底色得到根本重塑。
近年來,濟寧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取得初步成效,探索走出了一條產業轉型發展的新路子。但我們也深刻認識到,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加快區域經濟布局重塑,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將加速地方產業布局重構,對濟寧這樣一個資源型城市來說,既是重大機遇,也是重大挑戰,同時也更加緊迫地要求我們必須以更大的力度推動產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必須在新的產業發展賽道上彎道超車、贏得先機、搶占制高點。為此,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擺脫慣性“思維”、破除傳統“意識”、卸下煤炭“包袱”,按照“三個堅決”的要求狠抓新動能培育、狠抓新產業發展;進一步做好產業長遠規劃,以全球全國的視野格局跳出濟寧看濟寧,研究制定濟寧“制造業‘十四五規劃”“十年產業發展規劃”,為未來發展夯實基礎;進一步明確了方向路徑,研究出臺“231”產業集群培育、現代物流、數字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全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進一步推出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加大市縣兩級財政投入和支持力度,精準出臺“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相關扶持政策;進一步凝聚了產業發展強烈共識,激發全市上下以“事爭一流、唯旗是奪”的決心和勇氣,扎扎實實把每個產業做大做強,帶動濟寧高質量發展塑成優勢、突圍奮進。
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緊緊盯住制約發展的難點、痛點、堵點,更大力度制度創新,激發改革發展活力;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推進開放合作,加快濟寧高新保稅物流中心(B型)申建,加密“兗歐班列”班次,打造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搭建企業創新平臺,瞄準省級乃至國家級層面,打造企業技術研發平臺、產業創新平臺、高層次人才創新平臺,年內新增省級以上創新平臺30家。引進“中字頭”“國字號”大院大所、高等院校在濟寧設立分支機構、研究院、科創園區,采取“一事一議”方式給予重點支持。充分發揮濟寧創新谷引領支撐作用,釋放駐濟高校院所潛能,持續放大市產研院、中科先進院、省激光研究所等高端平臺效應。完善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實施技術攻關,力爭企業研發投入年內實現30%以上躍升,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新增200家以上,3年內總量實現倍增。打造人才資源的最強區域磁場,探索關鍵技術“全球揭榜”制、重點企業引才“配額制”、科研經費“包干制”,年內引進10個以上高端人才團隊。出臺強化產業人才支撐的硬核措施,全力做好人才“引育用”文章。
強力突破制造強市,圍繞培育壯大“231”先進制造業集群,精心繪制完善關鍵產業鏈圖譜,全面推行“群長+鏈長制”,到2025年形成高端裝備、高端化工2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現代信息技術500億級產業集群,新材料產業、醫藥產業2個400億級產業集群,新能源產業300億級產業集群。強力突破現代物流產業,按照“依托運河航運,把濟寧建設成山東對內陸和國際開放的橋頭堡”的思路目標,集中政策支持建設綠色化、智能化、標準化、現代化大港口,暢通標準化運輸大通道,推動港產城發展大融合,全力突破兗州國際陸港和空港物流園建設,全面打開濟寧通江達海、連接全國、通向世界的大格局。強力突破文化旅游產業,聚焦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這個總體定位,堅持全市旅游一盤棋,統籌做好“資源整合、布局優化、品牌塑造、產品開發”四篇文章,把孔孟、運河、水滸、微山湖等景區連點成線,以新理念、新技術、新手段全面提升景區標準和服務質量,建設現代化大景區,打響“孔孟之鄉、運河之都、文化濟寧”的文旅品牌。強力突破現代農業,以建設現代農業強市為目標,堅持“一縣一業、一鄉一品”,積極培育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提升農產品品質,塑造“濟寧禮饗”等優質農產品區域品牌,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真正以產業振興帶動全面振興。強力突破現代服務業,大力推動現代金融、商務服務、科技服務、醫養健康等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全力打造魯南金融中心、現代商務服務中心、魯南科技服務高地、全省醫養健康高地等,提高濟寧經濟質量和核心競爭力。
實施“企業攀登”工程,對260家企業逐一確定攀登目標、制定攀登計劃,“一企一策”幫扶,支持想發展、敢爭先、勇攀登的企業,年內新增省、市級“瞪羚”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20家以上。實施“十百千”技改工程,加大技改投資獎勵力度,加快推進以智能化升級、綠色化轉型、安全化管控為重點的新一輪技術改造,全面加快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建設一批黑燈工廠、無人車間。全年重點實施1000個技改項目、助推1000家企業轉型,完成技改投資700億元以上。實施“企業上市”工程,對100家上市后備企業和20家初步具備上市條件企業,“一企一專班、一對一輔導”。對實現滬、深交易所上市的企業一次性給予1000萬元獎勵。對今年我市第一家科創板上市公司新風光電子已經兌現獎勵。確保年內再有1家企業成功上市,3家企業進入上市程序。實施“要素保障”工程,做實產業推進專班,強化資金、土地、能耗等市級統籌,全面推行“標準地”模式和“畝產效益”評價,完善“要素跟著項目走”保障機制,讓好的項目享受最優質的資源。實施“企業家培育”工程,全力落實好“支持企業家干事創業25條”“優化關心關愛企業家10條”等政策措施,宣傳表彰優秀企業和企業家,增強企業家的歸屬感、幸福感、榮譽感。
堅持換位思考,站在企業的角度想問題,用心、用力、用情地為企業搞好服務,以全天候不打烊的“店小二”服務,全力打造企業滿意的濟寧品牌。以爭創國家營商環境改革創新示范區為目標,全面推行“一次辦好”,對企業各類手續辦理流程再改造、環節再歸并、時限再壓縮、對企業服務事項“全公開、全上網、全透明、全公示”,努力打造事項最少、效率最高、時限最短、流程最簡的一流環境,讓“跑一次”為上限、“不用跑”為常態。建立全市“千名干部聯系服務千家企業和人才團隊”制度,量身定做涉企服務,真正實現“院內的事企業辦、院外的事政府辦”,讓企業盡情釋放創新創業活力,全面開創濟寧爭先進位和高質量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