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題要點】
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體,主要考查的是同學們從文中準確獲取信息的能力。有句順口溜可供大家記誦:“先讀原文通大意,再讀題來做標記,找出范圍對應句,比較選項看差異。”
讀原文時,同學們首先要完成兩個任務:了解文章大意,說明的對象,各段間的聯系,作者的見解及相關材料等;給段落標上序號。
其次,讀題很重要。閱讀過程中,一定要給題目中的關鍵詞做上標記。
第三,找出答題的范圍和對應句是答題的關鍵。一般來說,答案的檢索區間就在命題點的附近。
【閱讀訓練一】
尋找“流浪的地球”
先秦時代的一首《卿云歌》寫道:“明明上天,爛然星陳。”宇宙茫茫,太空無垠,星辰璀璨,恒河沙數。除了地球之外,是否還有一顆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呢?人類一直好奇地追問著這個問題。
如何發現和觀測其他行星?
美國的一位科學家曾想出了一個辦法,它的原理是這樣的:當行星運轉到恒星前面時,恒星的亮度就會有一些微弱的變化。如當水星運轉到太陽前面時,水星會遮住太陽的一部分光線,使得太陽的亮度稍稍變暗。這種現象叫作凌星,而發現行星的方法叫作“凌星法”。凌星法對觀測設備和觀測條件要求較高,因為行星的體積比恒星小得多,A.凌星時恒星產生的光度變化微乎其微,猶如在很遠的地方觀測一只蚊子在明亮的燈泡前飛過時導致的亮度變化,所以光度計的測光精度要求優于萬分之一。依據這一思路和要求,美國航空航天局設計制造了開普勒望遠鏡,并于2009年3月將它送上太空。相對于廣為人知的哈勃望遠鏡,開普勒望遠鏡的視野更廣,它能同時觀察10萬顆恒星,并且每30分鐘測量一次它們的亮度變化,從而檢測出正在恒星前面飛行的行星。
開普勒望遠鏡的優勢很突出,但是劣勢也非常明顯。比如它無法獲得行星質量的信息,而質量對于類地行星來說非常重要。宇宙中充斥著各種太空信號,導致有些行星微弱的信號被掩蓋,而開普勒望遠鏡在篩選信息時困難重重。如果行星的軌道特殊,不從恒星的表面飛過,那開普勒望遠鏡就無法發現這顆行星。這些因素使得開普勒望遠鏡發現宜居星球的歷程舉步維艱。更不幸的是,2013年5月,開普勒望遠鏡發生了機械故障無法繼續工作,致使這個科研項目被迫終止。自始至終,開普勒望遠鏡總計發現了約3300顆太陽系以外的行星,但是它們或者沒有液態水,或者所在的位置并非宜居地帶,但其中沒有人類感到既陌生又熟悉的“流浪的地球”。
為了尋找地球“失散多年的兄弟”,中國天文學家提出了不同的思路——近鄰宜居行星巡天計劃,該計劃由中國科學院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提出,它能突破嘈雜的太空信號、巨大的亮度差別和空間分辨率的限制。
這個計劃又被稱為“覓音計劃”,它的依據是如果行星圍繞恒星運轉,它就會使恒星產生周期性的小幅擺動,通過觀測恒星位置的細微變化,排除恒星自身的運動之后,就可以推測出恒星周圍是否有行星,并且能估算出行星的質量。這個計劃可以不考慮嘈雜的太空信號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能夠過濾掉類似木星那樣的體積龐大、主要成分是氣體的行星。
經過八年的技術沉淀,“覓音計劃”現在已經進入實施階段。B.要讓“夢想照進現實”,需要在測量精度上達到微角秒,這相當于在地球上觀測月球上的一枚硬幣。為此,中國計劃發射一顆測量天體的高精度望遠鏡,達到星際間微角秒級別的測量精度,這樣就能以直接成像的方式發現和認證太陽系以外的宜居行星。這個望遠鏡的“小目標”是探測距離地球32光年范圍內的約100顆恒星、50顆類地行星。
如今,中國在類地行星的觀測上有了深厚的積淀。依托航空航天技術的飛速發展,相信在尋找宜居星球方面一定能夠厚積薄發,不負眾望。
(作者趙君鵬,選自《知識窗》2020年第9期)
思考
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中的“約”字能否刪去?請說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兩處畫橫線的句子分別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合全文,請說說宜居星球需要符合哪些條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訓練二】
如何保存未來數據
數千年來,人類一直在用各種手段保存信息。盡管在過去幾十年里,人類存儲的數據量出現了極大增長,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記憶越來越多地以數字形式儲存在我們的硬盤或“云端”里,但這些數據的壽命卻很短,甚至長不過我們的一生。
如何才能將這些數據長期保存不丟失?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正在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2017年2月,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的數據存儲技術,利用玻璃中的微型納米結構去編碼信息。基于這一技術,標準尺寸光碟能保存約360TB的數據,而在溫度190℃左右的環境中可維持長達138億年,這一時間和宇宙的歷史相仿,是地球年齡的近3倍。
這一技術被稱作“五維數據存儲”,它最初發表在2013年的一篇論文中。自那時以來,科學家不斷地推動這項技術的優化發展,最終要實現商用。
五維光碟能使用位于玻璃碟片內的微型物理結構(即“納米格柵”)保存信息,通過讀取折射的激光能夠呈現5種數據狀態,這也是這種技術名稱的來源。利用激光技術設備,可以知道納米格柵的方向、激光折射的強度以及用X、Y、Z軸表示的空間中的位置。因此,相對于傳統光碟,五維光碟的數據存儲密度更大,例如傳統的藍光光碟能保存128GB的數據,而五維光碟存儲的數據量是藍光光碟的3000倍,即360TB。
由于玻璃是一種堅固的材料,只有很高的溫度才能導致玻璃熔化或變形,而玻璃又有著良好的化學穩定性,因此,這種五維光碟能確保數據在非常長的時間里保存,不會丟失。
在五維光碟長期保存數據信息的情況下,如何使這些數據信息讓未來的人解讀?那就是保存所有的軟件,存放在云端的服務器上,使它們永不過時,就好像博物館一樣,只不過這個博物館是數字形式的。通過對軟件的數據內容和操作系統做一個快照,然后進行長期保存。在未來漫長的時間中,這些快照還需要根據當時的技術環境,從一個云端移到另一個云端,方便任何需要者使用。
五維數據存儲技術給人們將來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極大的方便,尤其對圖書館和博物館來說更有潛力。科學家認為,這一技術可以在不久的將來得到商用。盡管在五維光碟中記錄信息還需要用到成本高昂的實驗室激光設備,但光碟數據的讀取并不困難,南安普頓大學的科研團隊表示,類似DVD播放器的五維光碟讀取設備將在未來幾十年面市。
(作者任志方,摘自《意林》2018年1月下,有刪改)
思考
1.下列對本文說明對象的概述,最恰當的一項是( ?)
A.未來數據 ? ? B.硬盤或“云端”
C.五維數據存儲技術
D.圖書館和博物館
2.下列說法與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項是( ?)
A.2013年以來,科學家不斷地推動“五維數據存儲”技術的優化發展,最終要實現商用。
B.五維光碟的數據存儲密度比傳統光碟大,它存儲的數據量是藍光光碟的3000倍。
C.在五維光碟長期保存數據信息情況下,未來的人可通過云端服務器上的軟件,解讀過去的數據信息。
D.五維數據存儲技術對圖書館和博物館來說很有潛力,五維光碟讀取設備將在未來幾年面市。
3.下列對選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的結構形式為“總一分一總”,七個自然段劃分為:①‖②③④⑤⑥‖⑦
B.第二段中運用的“約”“左右”“近”等概數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C.第五段畫線的句子主要運用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的說明方法,說明了五維光碟的特性。
D.第五段的說明順序是邏輯順序,先說明玻璃具備堅固性和化學穩定性的原因,再說明五維光碟能長久保存數據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