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志河 張 曼 阮 磊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物資中心
近年來,國際經濟持續低迷,摩擦不斷,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又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簡稱“第一研究院”)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變化和挑戰。維護國家利益安全,對第一研究院的軍事裝備建設提出了更新標準,開放競爭趨勢對第一研究院加速全面深化改革、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提出更高要求,經濟發展新常態對第一研究院經營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提出更大挑戰。
因此,第一研究院物資供應工作圍繞著成本與高效兩個中心,從多方面著手,努力降本增效,提高經濟效益,縮短供應周期。本文以非金屬物資為分析樣本,對現行的供需模式進行剖析,對現有的供應模式進行優化,提高物資供應效率和解決當前的物資供應痛點。
嫦娥五號攜月球土壤返回地球,中國航天事業實現里程碑式進步,后續搭建中國空間站(將成為全球唯一在軌空間站)、組建中國星鏈、探索火星及深空探測、開發商業航天等任務正在緊張有序進行,完成以上航天任務所需火箭、飛船、空間站、衛星、探測器等航天型號產品的科研生產正如火如荼進行中。“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航天型號科研生產所需物資,成為各重大航天工程的先決條件與堅實保障。
航天型號物資,在用戶需求、采購供應、廠商生產等方面具有以下特殊性:
◆ 用戶需求。航天型號物資,包括金屬、非金屬、元器件等數十萬種產品,同一航天器不同部件(火箭的逃逸塔、整流罩、載荷倉、燃料箱、氧化劑箱、發動機、尾翼等部段)需要不同物資,同一部件不同研制階段(預研、試驗、制造、測試、發射、運行)需要不同物資,同一物資在不同部件、不同研制階段,需要不同質量性能。航天系統工程的特點,為供應鏈管理中物資需求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
◆ 采購管理。由于每個航天器都是集成數萬種物資的系統產品,但目前航天工業仍處于科研生產狀態,市場需求以政府科研探索為主導,未達到大批產的工業產品化階段。因此,航天供應鏈采購管理需要數十萬種的市場物資(包括許多稀缺物資),每種物資相比于市場工業產品需求量較小或極小,每種物資的供應節奏(小批量、多頻次、不間斷等)、質量要求較高(某些航天物資對質量提出苛刻要求,導致很多廠商生產難度加大),源頭供應廠家眾多(全國乃至全球數萬家廠商),以上特性為采購管理工作增加巨大難度。
◆ 廠商供應。航天供應鏈需要眾多的化工產品(包含危險化學品),由于國家環保要求加嚴,導致大量化工品生產廠商減產、停產,運輸、倉儲管理要求升級,為航天型號科研生產所需的物資連續化供應帶來一定影響。
目前批生產的供應過程中,物資管理部門與用戶單位無法進行及時、有效的信息互享,物資管理部門被動的依照用戶節點實施采購,信息的割裂導致需求管理出力不出效,生產急需的物資仍不斷出現,難以實現進一步精細化管理需求。
非金屬的供方存在規模小、廠家多、產能不穩定等問題,由于分批采購、采購數量少,供應商多要求帶款提貨,占用了資金和倉儲資源。接到需求后需進行計劃下達、尋比價、合同簽訂等多個流程,周期較長,屬于頻繁零散的小批量采購行為,這種采購模式不符合物資集中采購的最優化供應模式。
隨著國家環保與安全管理升級,作為高能高耗高排這類“三高”的非金屬企業面臨技術升級、廠址搬遷,造成供應延長,甚至供應中斷現象,給各型號科研生產帶來很大風險,同時也使型號日常供應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及難點數量激增。
本文針對非金屬物資供應的痛點,打破固有供應流程,不斷改革創新管理模式及機制,豐富了科研生產用物資的供應方式。
本文從非金屬物資的供應角度出發,深入剖析當前供應模式存在的問題,提出“以客戶為中心”的供應管理思路,對各方面需求進行分析和主動把控,踐行型號抓總力,創新性提出“航天型號物資一站式服務”的供應理念,設置專門的需求管理團隊,以客戶需求為牽引,加強與用戶的溝通協調,細化責任,對用戶及型號進行一對一服務,提高客戶滿意度。
同時,與用戶單位協作,共同對型號物資進行預測把控、梳理整合,利用規模效應,提高自身談價議價能力,發揮集中采購的明顯優勢,降低型號用物資的采購成本,并將客戶服務工作與年度需求預測、回款責任綁定,有效壓縮“兩金”規模,真正做到“好、快、省”,發揮好型號物資蓄水池功能。
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供應模式,是以用戶需求為牽引,探索實踐管理微改革,成立需求監控、供應協調、回款責任于一體的需求管理團隊,解決用戶與物資供應單位信息接口不唯一,處理用戶反饋的問題時推諉扯皮等痛點,實現與客戶無縫對接,快速摸清客戶需求,并迅速做出供應保障。
與用戶單位建立有效可行的溝通渠道,化被動供應為主動服務,共同對型號物資需求進行預測把控、梳理整合,確保用戶與物資供應單位接口唯一化,有效改善用戶體驗,且保證信息傳遞唯一有效;避免供需不匹配,以及需求信息滯后和割裂問題,有效改善用戶體驗,并保證信息傳遞及時有效,提升客戶滿意度,建立和諧的物資供應生態圈。
同時,針對非金屬物資受環保、禁運影響較大,標準升級換代較快等問題,制定了“非金屬物資標準升級、停產、禁運反饋機制”,協助用戶提前開展復驗大綱更新和物資代料驗證工作,確保產品質量。同時,建立短線難點物資數據庫,定期更新推送用戶,提醒用戶及時提請需求合理備庫。非金屬物資標準升級、停產、禁運反饋流程,如圖1。

圖1 非金屬物資標準升級、停產、禁運反饋流程
整合各用戶單位需求,實施集中式需求采購管理,可大幅縮短物資供應周期,降低物資管理成本;同時與主要供應商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簽訂年度框架協議,減少合同簽訂次數,降低物資采購成本,確保全院主要科研生產物資有序高效供應,在搶奪供應資源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提高在市場上的話語權,使供應商在價格上做出很大讓步。
年度合同的簽訂,也避免了供應商由于原材料漲價等原因提出突然漲價的情況,年初談好的價格在年度合同中不能改變,合同上的需求數量為預計需求數量,實際到貨節奏按照通知,這樣避免了型號需求更改、取消、延后等造成的損失,同時避免了非金屬物資因環保問題,導致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

圖22018 ~2020年的年度需求項數與完成情況
本文依托客戶為中心的供應模式,主動對接主要用戶單位,根據三年滾動計劃,結合院全年型號生產任務進度,對各個用戶的年度需求進行預測,同時細化分析型號物資供應特點,整合各個用戶單位需求,完成了非金屬物資需求預測與分析。大力推動“年度需求”供應策略的執行,自實施年度需求以來,各用戶單位年度需求占比逐年攀升,實施集中式需求采購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撐。圖2為2018~2020年的年度需求項數與完成情況。
航天型號非金屬物資多為型號通用輔材,由于其種類繁雜、短期用量小、保質期短、運輸和倉儲條件要求高等特點,長期作為型號供應的難點之一。隨著環保要求日趨嚴格,導致非金屬物資供應節奏不穩定。針對供應難點,本文對非金屬通用物資進行管理優化。
本文依托年度需求,對型號常用物資進行識別、篩選和整合,針對保管期短、通用屬性強,領用頻次高的物資,進行自主備料訂貨。同時將備料清單提供給用戶單位,共享庫存信息,與用戶溝通領用節奏和領用數量,根據物資保管期,動態調整庫存量。通過優化管理,80%以上的型號通用物資可直接進行出庫調撥,大大縮短常用物資,特別是總裝輔材的供應周期,提高了型號物資供應的應變能力,對于型號通用物資,特別是總裝輔材物資,基本做到隨領隨用,為型號任務順利完成提供堅實保障。
通過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供應模式,成立需求管理團隊,化被動供應為主動服務,解決用戶與物資供應單位信息接口不唯一的問題,實現與客戶無縫對接,解決需求信息滯后和割裂問題,建立和諧的物資供應生態圈。通過與用戶協作,整合年度需求,為后續實施集中式需求采購管理奠定了基礎。
通過對所有用戶的需求進行整合確認,全年的采購業務采取了年度需求、大宗采購、框架協議采購等方式,與相應合格供應商進行三方比價和價格談判,與用戶一起壓控采購價格,從源頭降低了物資采購成本。在環保要求不斷加嚴,非金屬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的背景下, 2019年至今,多個供應商與歷史最低價格相比,均有不同程度降價,降低采購成本2226.13萬元。
通過對型號通用物資供應模式優化,原來非金屬物資供應中的亂、多、繁、雜等情況有了明顯改善,大大提高了供應效率,80%的常用物資能夠做到隨領隨用。同時,需求管理方式的靈活性也解決了型號節奏多變的痛點,通過提前預測需求用量,加強供應商管控,精準把握各項物資的到貨節奏,有效解決了型號物資積壓與供需矛盾的突出問題,提高了型號物資供應的應變能力,為型號任務順利完成提供堅實保障。
本文針對非金屬物資供應的痛點,打破固有供應流程,不斷改革創新管理模式及機制,豐富了科研生產用物資的供應方式。在用戶需求趨于多元化的今天,在提高供應效率,提高供應服務,提高客戶滿意度、降本增效等方面作用明顯,有效解決了供需矛盾,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核心競爭力,使航天物資供應鏈管理成為中國航天保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務的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