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革命家、思想家,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記》《吶喊》等。魯迅創作的文學作品出現在不同階段的教材以及課外讀物中,其中蘊含的思想是我國的寶貴財富。在清末民初,受到社會大環境影響,我國思想界呈現多元化局面。與大部分民眾相比,魯迅對世界、國家以及民族有著更為清醒的認知,并且通過將民生思想融入曲折的故事情節中,塑造了大量鮮活的人物,表達了自身愛國、憂民情懷,啟迪了民眾的心靈。本文對魯迅文學作品進行賞析,對其中蘊含的民生思想進行分析,并研究魯迅思想與民生情懷的有機融合,通過探索魯迅文學作品的價值,正確傳達魯迅思想。
一、中國傳統民生思想
民生主要指國民生計。在我國歷史發展長河中,民生思想隨著國家的產生而出現,其內涵得到不斷發展。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展開了對民生的思考,并集中在“仁義禮智信”的“仁”字上,強調了知識分子的任務,即作為讀書人,應從修身、齊家做起,逐漸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目的。而在修身過程中,孔子要求知識分子心系百姓,關注民生疾苦。
隨著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生思想得到了重視。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千古名句的出現,使民生思想發展到頂峰。但是在我國封建社會,民生思想的實現主要寄托在君主身上,君主了解民生的重要性,才能夠對民生進行有效改善。
在近代,隨著西方觀念的傳入,受到人民賦予統治者權力這一認識的影響,知識分子對民生的認知逐漸發生變化,認為民生能夠推動社會發展。孫中山提出了“三民主義”,內容包括民族、民權、民生,其主要將民生思想集中在平均地權以及核定地價之中。中國共產黨對民生思想的理解更加透徹,將革命理想貫徹得也更加徹底,將民生范圍包括人民生存、生活狀態以及基本權利維護等,使民生的內涵逐漸豐富起來。
二、魯迅作品的“民生”情懷分析
人們將魯迅先生視為民眾革命斗士,在當時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魯迅作品中因蘊含著革命精神、批判精神、愛國精神,追求個性解放,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魯迅將民生思想以及民生情懷融于筆尖,書寫了一個又一個經典的故事,引人深思,發人深省。閱讀魯迅的文學作品,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民生思想,有利于加深對魯迅的認識。
(一)魯迅作品對民生的認識
魯迅的文學作品影響力巨大。毛澤東曾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這肯定了魯迅作品中蘊含的精神以及情懷。在當時復雜的背景下,魯迅敢于與舊社會抗爭,并主動發聲,十分難能可貴。魯迅對民生的認知體現在其作品的字里行間,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情感。《阿Q正傳》中的部分情節體現了魯迅對民生的認知,即“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在《阿Q正傳》中,魯迅塑造了阿Q這樣一個可憐又可悲的主人公形象,因為愚昧導致他走向悲劇結局,這也寫出了當時社會環境下,民眾的生活現狀——勤勞而又愚昧,雖然擁有勤勞的美好品質,但因為沒有在根本上意識到貧窮的原因,導致勤勞付出卻得不到收獲或者收效甚微。與阿Q相比,小胡、小D的生活更好一些,但是通常選擇以逃避、退讓的方式面對無限制、毫無理由的欺壓,沒有明確的生活追求以及方向,這也是當時環境下民眾的另一個特點。
(二)魯迅作品體現的民生情懷
魯迅對民眾的生活有著極為深刻的感悟,其作品文字鋒利,戰斗力極強,深切體現了對底層人民群眾的關注、關心。魯迅的文學作品數量較多,類型也較為多樣,大部分作品中都蘊含著他的民生情懷。
魯迅的作品中多以某一人物以及某一事件作為線索,將民生情懷蘊藏其中,甚至有一部分作品全文都體現了民生情懷。以《故鄉》為例,魯迅刻畫了閏土這一人物,由“我”作為故事情節的推動者,將少年時期的閏土與中年時期的閏土形象進行對比,突出了作品主題。
魯迅的民生情懷隨著少年時期樸實、健康、機靈的閏土展開,直到閏土變成了一個麻木而又寡言的中年人,民生情懷逐漸鮮明化、立體化,正如魯迅在文中寫道“只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閏土的那一句“不懂事”,充分反映出他的木訥寡言,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生活的重壓下,閏土不復少年靈氣,變成了平凡大眾中的一員。除此之外,魯迅還刻畫了“豆腐西施”楊二嫂這一刻薄、狹隘的形象,通過展現其心理以及生活狀態,諷刺了當時社會中功利化的小市民生態,這也體現了魯迅對于民生的慨嘆。
(三)魯迅作品思想與民生思想的有機融合
魯迅將自己的民生情懷以及具體的思想進行有機融合,貫穿于作品之中。因此,人們可以通過閱讀魯迅的小說、雜文,領悟其民生思想,感受其十分強烈的民生情懷。以作品《藥》為例,在故事中,華老栓夫婦的兒子得了肺癆,為給兒子治病,華老栓盲目聽信偏方,將蘸著革命黨鮮血的饅頭給兒子服用。由此可見,愚昧無知的民眾對革命黨為民生奮斗而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視而不見,反而將革命黨的死亡視為救命良藥,這種反差充分反映了在當時舊社會背景下,以華老栓為代表的民眾的麻木、愚昧,體現了魯迅對民眾無知的感慨與憤怒。同時,文章還表達了魯迅對革命黨的深切同情。在故事結尾,華老栓的兒子并未得救,也進一步體現了故事的悲劇色彩,極具諷刺意味,使魯迅對當時社會的批判以及對民眾的憂思情懷得到升華,提高了整個作品的深度。
《社戲》中也體現了民生思想與情懷的有機融合。但是與其他作品相比,《社戲》相對較為平淡。縱觀魯迅創作的文學作品,《社戲》的批判性內容相對較少,更多的是對友情的緬懷。《社戲》結尾的“再也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是對文章主旨的抒發,使文章思想得到升華。同時,《社戲》中的人物比較平常,并沒有祥林嫂、閏土、華老栓那般鮮明。魯迅將民生思想融于結伴看戲以及煮羅漢豆中,并通過描寫六一公公、八公公之間的友誼,展現了民生的溫情一面,體現了平淡而又樸素的民生思想,并在最后進行主題思想的升華。
三、結語
縱觀魯迅的一生,既是戰斗的一生,也是充滿感懷的一生。魯迅作品中蘊含的民生思想,是其文學作品的重要價值所在。魯迅以細膩的筆觸,將自身對民生的認識以及民生思想融入文學作品中,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人們要深入研究魯迅作品,感知魯迅的民生思想,體悟魯迅的民生情懷。
(云南德宏職業學院)
作者簡介:陳圓園(1982-),女,云南德宏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