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宗藩關系始于宋朝初年,歷經宋、元、明、清各朝代。在這漫長的歲月中,越南定期或不定期派使臣來華朝貢。越南使臣出使中國期間用漢文創作了大量詩作,這些詩作稱為越南北使漢文詩,其數量龐大,僅瀟湘詩歌就達700多首。越南北使漢詩的繁榮發展與中國文學密不可分,它是中越兩國文化交流碰撞的智慧結晶。本文主要對越南北使漢文詩中的瀟湘意象進行考察,先介紹“瀟湘”意象的起源;然后分析瀟湘意象的特色,包括《瀟湘八景圖》和瀟湘文化審美的描述,以及瀟湘八景詩的創作;接著介紹越南北使漢文詩概況,詳述越南北使漢文詩的產生和影響;最后借助一些著名的越南北使漢文詩句,深入分析詩中瀟湘意象的運用和情感抒發。
一、瀟湘意象的起源
瀟湘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使用由來已久,久而久之,“瀟湘”就成為約定俗成的文學象征。瀟湘一詞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后經過舜帝二妃、洞庭靈姻、衡山仙道、桃源隱逸等神話故事才形成了如今生動的“瀟湘”意象。瀟湘原本只是地名,傳說在上古時代,帝堯的兩個女兒嫁給了帝舜,但是,舜在出行南方時駕崩了,兩個妃子十分悲痛,在湘江邊上抱頭痛哭,淚水哭干便投了江,這里的江水就是湘水,即如今的瀟湘。后來的文人為了紀念這段凄美的愛情,紛紛作詩,逐漸形成了現在的瀟湘意象,多用于表達悲痛、孤寂、凄涼的情感。
二、瀟湘意象的特色
(一)瀟湘八景圖
瀟湘是瀟水和湘江的合稱,后來擴展成為湖南的代稱。提起瀟湘文化,人們會想到歷史名畫——《瀟湘八景圖》。北宋畫家宋迪創作的《瀟湘八景圖》以瀟湘八景為靈感,融入自己的所觀所感,深入解讀湖湘文化,以畫作形式再現了湖南一帶的優美景色。《瀟湘八景圖》的版本很多,除了宋迪之外,南宋牧溪的水墨《瀟湘八景圖》和南宋著名畫家玉澗的潑墨圖《瀟湘八景》流傳甚廣。北宋米芾對書法有獨特的理解,其書畫自成一家,獨具一格,他的《瀟湘八景圖序》對八處景色均有詳細的詩詞描述,讓人身臨其境、流連忘返。
三湘四水令人向往,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記載:“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據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記載,瀟湘八景包括《平沙落雁》《遠浦帆歸》《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落照》。這八景以詩序和畫作等形式展現了湖南八處地方的風景。《瀟湘八景圖》的作者宋迪將意象充分融入畫作之中,通過意象的構建,激發人們對這些景物的熱愛之情;通過對山水景色的描繪,隱含其顛沛流離、憤慨卻無法言說的感情。
(二)瀟湘文化審美
瀟湘意象不僅適用于詩詞歌賦,在元曲、小說、繪畫等領域也應用甚廣。瀟湘一帶不僅景致優美,還有許多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詩人多借以抒發情懷。比如屈原的《九歌》、劉禹錫的《瀟湘神》等。
瀟湘一帶的文化積淀厚重,文人以之入詩,為當地增添了更加濃郁的文化內涵與底蘊。瀟湘意象也被文人賦予了更多含義,其對于越南北使漢文詩乃至整個漢文學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越南北使漢文詩概況
(一)越南北使使臣
漢唐之時,古越南仍屬于中國管轄范圍內。宋代時期,越南叫作安南,被列為藩國。經歷各朝代的不斷更替,越南脫離中國,建立吳朝。當時,吳權只是在當地稱王,并沒有建立國號,直到公元968年,丁朝建立,越南才算是真正獨立。
越南和中國保持了近千年的宗藩關系,在這期間,越南不斷派精通漢文的使臣來中國進貢、求封、答謝等,中越關系在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得到加強。
(二)北使漢文詩的產生
漢字作為通用文字,影響越南近2000年,以漢文化為實質的科舉制度在越南實行了近1000年。越南人習漢文、從漢俗,很多文人名士精通漢語,擅長漢文詩寫作,其中包括不少出使中國的使臣。出使中國期間,越南使臣喜歡與中國文人雅士進行交流,吟詩作賦、鑒賞品評等。經過長期的文化交流、碰撞,誕生了一種特殊的新文學——越南北使漢文詩,其中“北”字指代中國,是越南使臣出使中國時用漢文創作的詩文。
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上葉是越南文學創作的巔峰時期,這一時期的北使漢文詩迅速發展,涌現了大量有才華的漢文詩人和藝術價值極高的漢文詩作品。越南文學作家黎貴惇就是代表人物,他創作了《北使通錄》《桂堂詩集》等多部詩集,幾乎涵蓋了北使詩的各個類別。其中以“瀟湘百詠”為題的組詩收錄了詠嘆瀟湘的絕句100首,內容涵蓋瀟湘八景,且范圍超過了瀟湘八景。作者吟詠山水、追憶賢哲、驗看瀟湘民情,以詩歌的形式全面展示瀟湘文化。
(三)北使漢文詩的傳播和影響
越南使臣創作的北使漢文詩記述了越南使臣出使中國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和現實意義。對于即將北使的新使臣而言,前輩的北使詩可謂是現成的“北使攻略”,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完成使命。北使漢文詩中有大量的景物描寫,從中可以窺見當時中國社會的發展情況。但北使漢文詩僅在越南官僚階層傳播,在越南平民百姓階層或越南以外地域的傳播受限。而由于當時的中越宗藩關系,越南使臣創作的詩歌在中國廣泛傳播。
四、越南北使漢文詩意象分析
(一)北使漢文詩類別
越南使臣所作的漢文詩大致可分為三類:敘事詩、抒懷詩、寫景詩。其中,敘事詩較少,抒懷詩、寫景詩較多。敘事詩記錄了文人出行期間遇見的當地發生的趣聞軼事;抒懷詩的數量較多,主要是通過描寫沿途景色、歷史古跡等抒發情感,表達思鄉、贊嘆、仰慕之情;寫景詩主要記錄自然山水美景和湖湘一地的壯美景觀,與抒懷詩有一定區別。
不同文人有不同的分類標準,越南后黎朝詩人丁儒完將北使詩題材分為紀行詩、唱和詩、懷古詩三類,并對具體詩詞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行了鑒賞。
(二)情感表達
從創作內容上看,越南北使詩的寫景詩大多是對山水景觀以及旅途美景的描寫,有記錄行程的作用,從詩歌中能分析出詩人當時所處的地理位置。此外,越南使臣來到中國后,難免產生思鄉之情,孤身在外無人可傾訴,自然多了幾分悲涼,看著沿途風景有頗多的感慨,這就是抒懷詩的創作來源。
阮偍在《除夕趕程》中寫道:“一宵殘臘新春思,萬里他鄉故國情。”除夕之夜本應闔家團圓,奈何阮偍北使離家,與家鄉相隔萬里,想到故鄉的家人,有感而發寫下此文。潘輝注在《華軺吟錄》中說:“長路崎嶇,周星涉歷,凡梧江桂嶺之蒼幽,湘水靈山之秀峭,與夫荊湖江漢勝景之無涯,河朔燕云壯觀之攸萃,隨地游矚,眼思豁如。”梧江桂嶺、湘水靈山的壯美景色讓人著迷,作者不由自主想要用詩歌記錄這樣的美景,并寄托自己的情懷。
(三)瀟湘意象
“意象”的產生不是偶然的、短期的,是經過時間的長久打磨,在文人創作過程中反復應用,才發展成熟。古典詩詞美通過簡潔而短小的語言建構了一個朦朧的意境,讓人欣賞詩中自然意象之美。一個詞語被文人用于詩詞創作中時,不同的人對它有不同的理解。隨著后世文人借鑒前人的遣詞造句,一個詞語的意義慢慢被固定下來,形成了意象。
瀟湘意象的產生也是如此,經過多個朝代文人的打磨才成為現在的意象。談起瀟湘意象,讓人有孤寂、悲涼、相思等感觸。有關瀟湘的人文故事有很多,賦予了瀟湘不同的含義。其中,舜帝二妃的悲慘愛情、屈原被貶的無奈悲憤以及陶淵明描寫的世外桃源等構成了現在的瀟湘意象。
瀟湘一帶文化底蘊深厚,風物宜人,越南北使在此留下了700多首詩作,涉及的自然意象有瀟湘八景、洞庭、湘江、衡山、回雁峰等,人文意象則有岳陽樓、賈誼故居、虞舜、屈原、元結、柳宗元、范仲淹等。這些都是瀟湘意象的組成部分,提高了原有瀟湘意象的深度和廣度。而中越宗藩關系賦予了越南北使漢詩不一樣的瀟湘意蘊。瀟湘意象在北使漢詩中主要用以抒發作者異域思歸之心、沉浸山水之樂以及對美好景觀的贊嘆之情。
越南使臣潘輝注兩度出使中國,途經湖南瀟湘,作《瀟湘八景》詩,其中“江湖客況禪相似,關塞鄉心夢乍闌”“煙嵐寒繚緲,征人幽夢杳”等寫出了山水景致,抒發了異域懷鄉的情懷。潘輝泳在《訪桃園洞不果》中寫道,“壺中隱約別乾坤,桃浪津頭失洞門”“千古悠悠陶令意,塵纓不易到遷源”。世外桃源本就不存在,是陶淵明虛構的一處仙境,潘輝泳借助桃源仙境這一典故,隱含表達自己是世俗之人,同時也有意避諱隱逸情懷。
越南使臣回國后,大多會得到重用,官路一帆風順。越南使臣在瀟湘一地作詩時,總會在詩中刻意避諱隱士情懷。越南使臣所作的關于瀟湘的詩歌與瀟湘文化脫不開關系,可以說瀟湘詩歌是瀟湘文化域外發展的一個重要構成。
五、結語
文章通過對越南北使漢文詩中瀟湘意象的解釋,分析了越南北使詩的產生以及瀟湘意象的發展和在詩中的應用。越南北使漢文詩是當時宗藩制度下的產物,越南使臣是一批優秀的文人,北使的經歷帶給他們無限靈感,以至于創作出的詩詞文學藝術價值較高,同時這一時期也是北使詩的繁榮創作時期。
越南北使漢文詩不僅是越南漢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古東亞各國文化對外交流的一份寶貴記錄。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黃小瓊(1982-),女,廣西百色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越南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