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恩海姆認為:“藝術的極高聲譽,就在于它能夠幫助人類去認識外部世界和自身,它在人類的眼睛面前呈現出來的,是它能夠理解或相信是真實的東西。”藝術的表現性存在于結構之中,每一個層級都能帶給人們無限的思考與理解。本文從張力、藝術與象征等方面解讀阿恩海姆的藝術“表現”理論。
一、阿恩海姆的“表現”理論
表現性是知覺范疇中最有意思的一種。當透過表象去看一件藝術的本質時,便可發現表現性存在于結構之中。一件藝術作品的解析非常廣泛,從本質、結構、內容、式樣到最終呈現的效果,每個方面都能帶給人們無限的思考。人們把事物代入自我情感活動,將表現性與個人主觀能動性予以融合,通過不確定的情緒輸送到思維活動中,進而開始建立自我認知,由此構建出與該事物結構性一致卻又獨一無二的情緒,那個事物就將它的表現性傳遞了出來。
不管從形式還是情緒來說,表現性的知覺具有一定的移情性,這和個體相關。藝術的傳遞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交互過程中必定涉及力的活動。為了獲得體驗感,人們常常將自己的情緒、壓力、性格等轉移到所觀看的事物中,從而賦予它一些內容,體現出它的表達性。當人們周邊出現司空見慣的事物時,人們的大腦和視覺會自動進行識別,利用大腦中的經驗對其進行理解,從而產生情感,擁有個體獨立的觀點。例如,當人們坐在疾馳的列車中看向窗外的風景,在呼嘯而過的一瞬間,人們的情緒、想法、經驗會通過大腦對外界的事物進行捕捉,產生一定的情感,從而與窗外風景傳遞的信息一致。
當有超出人們經驗范圍外的事物涌入時,會激發起人們的思考,產生新的情緒,形成經驗。人們必須跨越某種意識,而經驗為人們提供了可能。因為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有了表達性,人們開始認識更多不會說話的“朋友”,實現了某種共鳴。
力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同時它又是一條線索。通常情況下,感知是一系列快速的動作,從認識到認知、從看見到理解,這個過程其實是由力從中把表現性串聯起來才實現的。針對外部世界帶給人的情感反饋,藝術家可以通過藝術手法來進行表現,這是其表達個人思想與認知的方法之一。人們通過語言、動作行為、藝術等方式來表達情緒,但不是每一種情緒都能用來形容,當然每個人都是能動的,若是受個人情感的局限而不自知,或者個人拒絕與外界互動,那么表現性就不能真正地被接收。
二、結構中的“力”
結構中的“力”有著強大的能量。阿恩海姆認為,張力在表現性功能中起著基礎作用,人們視覺感受到的任何一個物體所傳遞出來的感知力都是它的固有本質。任何一種外界的刺激都能被人們的感官所接收。
藝術家更多地去吸收張力帶給他的經驗,從而激發出靈感,再通過感官接收,與個人經驗融合,進而創作出極具個人風格的作品,向外界傳遞自己的想法或者表現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看法。
早期荷蘭大師耶羅尼米斯·博斯創作的《人間樂園》是一幅超現實的作品,畫面中不同的區域在用不同的方式進行狂歡,現實中沒有如此荒誕放縱的樂園,作者想要傳達什么樣的情緒?人們能感受到什么?通過力的發送以及個體的接收、價值經驗與媒介的融合,人們能窺探到作者傳達的是對肉體放縱的告誡。
表現性取決于知覺過程中所感知到的藝術作品的基本性質,人們感受到的力的結構是該物體未加修飾、最原始的本質結構。對此,人們能否加以理解與變化,取決于本質結構與個人經驗是否相統一,如果二者相統一,人們會主動對該物體作出積極的回應。例如,欣賞一幅藝術作品時,作者想要表達的藝術內涵與欣賞者能感知到的情感內容是否能夠達成一致,取決于欣賞者與藝術家是否能夠在情感結構上保持一致。
結構上的共鳴往往需要一個鏈接物,或者說一種溝通二者的媒介,通過普遍性的理解使得欣賞者感知作品表達的內容。這種通過媒介建立起理解橋梁,從而喚起欣賞者與作者情感互聯的因素,就是力的結構相同性。就像阿恩海姆所說:“無論是純粹的形式,還是題材,都不是一件藝術品的最終內容。它們所能起到的作用,都是給一個無形的一般概念賦予形體。”
簡單來說,當一個藝術家用蘋果來進行表現的時候,蘋果不是蘋果,他可以是酸澀或者甜美的味道,也可以是需求與欲望的象征。人們不規定一件事物的含義,通過力的傳播與接收,總能創造出無形的價值。
三、藝術與象征
阿恩海姆認為:“藝術的極高聲譽,就在于它能夠幫助人類去認識外部世界和自身,它在人類的眼睛面前呈現出來的,是它能夠理解或相信是真實的東西。”
宏偉龐大的藝術作品不在于體積的大小,而在于表達性的深淺。人們總是能夠在偉大的藝術品中感受到哲學、社會、世界的關聯與深奧,也能在藝術世界里認識更多的情緒。在無序中,在藝術品靜默著、不能給人們任何明晰思想的圖形世界中恰恰存在著真理,而藝術作品是真理最直觀的表達方式。
人們感受到的美,是作為主體對于所認識對象的范疇化和結構化的設計。這種設計可以是富足、完滿和安靜的,也可以是騷動、混亂的。《藝術與視知覺》中提到:“如果一幅藝術品所再現的事實中,沒有隱含著某種觀念,就不能把它稱為象征性的藝術品。”藝術的象征性主題是由基本的知覺式樣傳達出來的,它具有多樣性,通過知覺的表現性傳遞出它豐富的含義。
阿恩海姆關于“表現性”的觀點歸根到底是為了讓能動的視知覺喚起藝術的張力,從而讓事物更具有表現性,因此才能被人們所感知,帶給人們反思。單純的某一種知覺不能一統真理,必須承認創造時的內在與外在同一性、世界的復雜性,而人們在感受過程中,也不必禁錮在生活環境或固有思維中,要站在山峰上,并且這個山峰的每一個位置的體驗都是不同的。
能動性不是普遍擁有的。事物總有兩面性,單獨強調某一方面的經驗性就會忽略另一方面的能動性。藝術在對規則的解讀和重構中被人們所接收,它并不是一種直接表達,更像是等著人們通過間接的、曲折的、個性化的表現性看到其背后隱藏的真實內容。
阿恩海姆詮釋了結構中的表現性,以及相聯系的力、有形的作品如何存在于無形的思想結構中,從而感受到一些深刻的含義,但是這種深刻的含義似乎從一開始被創作時就已經貼上了標簽,等著所有人去發現,最后得到一個統一的內容,這是忽視了外界、內在因素的一種表達。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感受的過程中還是十分精彩的,因為人們的知覺是很發達的。沒有哪一種藝術形式可以永遠佇立在高點,而忽略外界、內在的影響因素,也沒有哪一種藝術形式永遠只帶給大家一種想法。
四、結語
當人們欣賞一件藝術作品時,極力想要去理解創作者的意圖,以為能夠感同身受才顯得高深,其實不然。藝術作品的存在是為人們提供審美愉快的,無論是以糖衣掩蓋藥丸,還是赤裸裸的表現,都是希望人們通過這個作品去認識自己、認識這個世界,感受審美帶來的愉悅感,把最基礎的情感狀態轉化成一種審美概念,實現共鳴。
解讀阿恩海姆的“表現”理論可以發現,僅限于知覺層面的研究方法雖然具有一定的專業針對性,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就像他本人說的:想要對一件作品進行更為詳盡和更為系統的研究,不是僅在視知覺研究領域中所能解決的事情,還應該立足文化、立足社會。
(鄭州商業技師學院)
作者簡介:焦鈺惠(1992-),女,河南鄭州人,本科,助理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平面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