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文化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敦煌是我國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樞紐,如今,人們提到敦煌,會想起敦煌莫高窟、敦煌壁畫等,其中展現了許多古代樂舞藝術。甘肅省敦煌樂舞文化融合了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多重內涵,能夠有效提升我國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影響力。在當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推動敦煌樂舞文化進一步傳播,從而提升我國的文化影響力、幫助人們樹立文化自信,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
一、甘肅省敦煌樂舞文化推廣的具體戰略
敦煌樂舞以古代絲綢之路和敦煌莫高窟藝術為題材,融合了印度舞蹈的表演形式,是形象化的佛教思想,其中的飛天舞和反彈琵琶都是經典作品。人們通過借鑒敦煌壁畫的形象,創造出了不少耳熟能詳的作品,如《大夢敦煌》《絲路花雨》《敦煌神女》《千手觀音》等,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如今,敦煌樂舞在不斷的發展和創新過程中大放異彩,開始從國內走向國外。
(一)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成了推廣和傳播文化不可或缺的媒介,借助多媒體技術推廣民族文化已經成為發展趨勢。因此,敦煌樂舞文化的推廣要充分利用當前的數字化技術,通過網絡記錄敦煌樂舞,以更好地保存文化。
與此同時,利用新媒體這一傳播途徑,更多的人可以了解敦煌樂舞的來源和發展過程,了解其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并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激發敦煌樂舞文化的活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二)加強敦煌文化教育
為了進一步發揮敦煌樂舞文化的積極作用,要不斷加強敦煌舞蹈文化教育,激起人民群眾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興趣,營造有利于傳統文化發展的氛圍。敦煌地區可以通過組織相應的文化活動,結合舞蹈的相關內容,讓更多的人感受敦煌樂舞的魅力,還可以舉辦關于敦煌樂舞的比賽、展演等活動,營造濃郁的敦煌特色文化氛圍,增強人民群眾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不斷拓寬媒體渠道,加大宣傳力度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的傳播已經不再局限于口耳相傳,網絡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媒介。多媒體為現代信息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人們可以利用廣播電視、電腦、手機等獲取信息。對于敦煌樂舞文化的推廣,相關部門可以在微信公眾號、微博或網頁中設置相應的文化板塊和欄目,并通過音頻、圖片、影像等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示敦煌樂舞,還可以建立并完善敦煌舞蹈文化的網站,展示敦煌樂舞優秀作品,為其推廣創造有利條件,大力傳播敦煌樂舞文化。
有關部門和研究人員可以通過訪談和錄像等方式對當地的文化資源進行調查;利用數字媒體和現代科技,以圖像和照片的形式保護民族文化;創建敦煌樂舞文化數據庫,以保證敦煌樂舞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促進我國文化藝術的發展。
政府部門應當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積極調動各類資源,制定文化保護政策,如成立專門的文化機構,對敦煌樂舞的相關資源進行保存;對一些推廣敦煌樂舞文化的優秀成果給予支持和獎勵,從而吸引更多人對敦煌樂舞產生興趣,促進敦煌樂舞的傳承和發展。
(四)多渠道、多方位開展文化交流活動
積極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有利于推廣敦煌樂舞文化,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研究所和傳承人研討會等平臺,推動敦煌樂舞文化的發展。
敦煌舞蹈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部門可以組織關于敦煌樂舞文化的學術交流會,與相關的文化研究單位開展合作,吸收民間文化傳承的經驗,拓寬文化推廣的渠道。敦煌樂舞文化要適應時代發展,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此外,還要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和民間文化保護組織的優勢,以敦煌樂舞文化為主要內容,創新性地開展各項雙向交流活動。
(五)注重對傳統文化傳承人的保護,并將傳統文化納入產業發展
為了保證敦煌樂舞文化的不斷發展,實現文化重建和恢復,就要注重對敦煌文化傳承人的保護,比如改善住房條件,解決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問題。對于民族文化系統的工作人員,建議由省、市、縣三級政府聯合開展民族知識的學習,特別是要組織敦煌舞蹈文化的專題培訓,使他們能夠擔負起保存、重建和整理敦煌樂舞文化的工作。
充分利用和開發傳統文化資源,將其納入經濟發展體系,不僅能使經濟發展更有活力,而且還保護了民族文化。然而,文化傳承不能僅僅依靠經濟刺激,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自覺和認同才是更強大的內在力量。因此,產業發展必須尊重人們的文化選擇,防止民族文化的喪失。博物館的建立使歷史得以保存,使民族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敦煌樂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應保持現代化與傳統的平衡、商業化與原生性的平衡。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甘肅省敦煌樂舞文化推廣的意義
(一)提升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說:“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多元文化背景下,甘肅省敦煌樂舞文化的推廣能夠豐富我國的傳統文化。當前我國正處于不同思想融合的時期,敦煌樂舞文化的推廣能夠使人們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接受傳統優秀文化的熏陶,有效提升人們的文化自信。
(二)推動民間藝術文化的發展
敦煌樂舞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文化、音樂等文化內涵。甘肅省敦煌樂舞文化的有效推廣為我國民間藝術的傳承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此基礎上,民間藝術文化與時俱進,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汲取新時代的內容,從而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推動民間藝術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甘肅省教育裝備辦公室)
作者簡介:李昌生(1987-),男,甘肅武威人,碩士研究生,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文化傳播。
基金項目:甘肅省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甘肅敦煌樂舞文化推廣戰略研究”(20ZZ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