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肖斌

從故宮博物院退休的“老單”單霽翔,走出宮門后,走向了大千世界。在首檔聚焦世界遺產的文化綜藝《萬里走單騎》中,他化身一個新晉男團的團長,行走萬里,用腳丈量中國的世界遺產。
第一期,單霽翔初遇黃覺、馬伯騫,就送了一人一雙布鞋,宣告“布鞋男團”成團。他們穿著布鞋,日均步行超3萬步,從良渚古城、杭州西湖、蘇州園林,到青城山都江堰、鼓浪嶼、武當山……12處世界遺產地的隱秘和偉大,在他們的行走中得到“應援”。
事實上,《萬里走單騎》并不僅僅是“布鞋男團”的行走,他們每到一處,就恨不能“消失”在當地人群中——就像世界遺產不僅僅是遺產,更是當地人的生活家園。“我不是演員,不演不裝,節目也沒有劇本,我們的狀態就是三個:一個是不斷地走,一個是和遇到的人對話,一個是體驗。”單霽翔說,“我們在良渚磨玉,在土樓夯土,在普洱炒茶,通過自己的體驗來和觀眾分享。”
節目開篇選擇良渚,單霽翔說“因為它實證了中華文明5000年”。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成為中國最新的一處世界遺產。但是,在面積3.66平方公里的良渚考古遺址公園里,觀眾來了,能干什么?
既要好看又要科學,良渚找到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除了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文物,在南城墻的考古現場,我們用一種‘金屬網格的展陳手段,來表現當時良渚人的生活。你能看到‘他們在水城門撐著竹筏運送貨物,也能看到‘他們隱隱約約穿著衣服。”良渚遺址管理委員會文物與遺產管理局局長陶豫說,這樣的“金屬網格”在古河道旁的手工作坊區,則呈現出各種勞作的場景,比如燒陶、制玉、紡織等。
想讓普通人走近世界遺產,“動手”是最具效果的方式。管委會在良渚古城舉辦了14期公眾考古。活動中招募的志愿者,在考古培訓合格后,會親身到考古現場進行發掘。當這些“考古實習生”真的在這片幾千年前人類居住過的土地上,親手觸摸到土層中的紡輪、陶片,時空的隔閡就被彌合了。
此外,遺址公園還特別開辟了一個5000多平方米的實驗考古區,由考古和建筑界的專業人員從夯筑地基開始,以良渚時期的方式,在現場蓋房子。觀眾來到這里,也可以體驗夯地基的“體力活”。
單霽翔說:“在很多游客的眼中,這些世界遺產地僅僅是風景名勝。那么,世界遺產的價值何在,給當地老百姓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什么,這些都需要告訴公眾,這是《萬里走單騎》的初衷所在。”
盛淑彥的家就在良渚古城,她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在良渚攝影、寫生、辦讀書會……家門口有了世界遺產,除了高興、自豪,有時候還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有一天,住在附近的一家人到遺址公園游玩,爺爺在實驗考古區看到了木骨泥墻和榫卯結構,興奮地對小孫子說:“我小時候也是這么搭房子的啊!”
“傳承”這樣的抽象概念,瞬間落回煙火人間,打破時空,生生不息。
(熹微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