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國

全球新冠疫情日益肆虐,各個國家的供應鏈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大影響,部分供應鏈甚至產生中斷,直接威脅國家的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這樣的狀態亟待新的供應鏈管理理念、理論與方法作為支撐以應對這一重大的歷史挑戰。供應鏈彈性指當供應鏈網絡在風險發生之后恢復到初始狀態或理想狀態的能力。2020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構建供應鏈彈性有助于滿足國家對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需要,有助于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提高供應鏈的運轉效率,保障現代國民經濟安全,也是一個國家建設現代化供應鏈的戰略要求。供應鏈的彈性管理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戰略性的多樣化特征,內涵涉及供應鏈吸收能力、恢復能力、適應能力,外延涉及供應鏈企業的財務實力、人力資源、生產管理、文化等諸多方面,這也要求現代供應鏈的建設需要從頂層設計和基層創建兩個角度審視供應鏈彈性管理的問題。
一、構建供應鏈彈性的歷史意義與現實價值
現代供應鏈給予的彈性化建設是“十四五”的開局和兩個百年目標交匯點新征程的開啟之年,賦予了新的歷史內涵和歷史意義。建立穩妥、可靠、安全、高效、創新的現代供應鏈體系有助于強化供應鏈的運營平穩程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國際性話語權,對推動國家安全有著積極的意義。
首先,供應鏈彈性管理的建設體系是在國內與國際雙循環的基礎上提出并實現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實現供應鏈的可持續建設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成為了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內的主要矛盾,有助于滿足當前國家經濟現代化建設的戰略要求,有助于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的協同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的經濟安全,提升我國經濟的全球競爭力。
其次,供應鏈彈性管理的建設體系是貫徹和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戰略抓手。供應鏈彈性管理的內涵十分豐富,需要協調各方的資源與能力,實現企業與政府、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個人的高效互動。從原有的粗放型生產逐步轉向集約型、數字型、智能型,突出構建產業鏈供應鏈為核心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的優化升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
最后,供應鏈彈性管理的體系建設是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的“粘合劑”。供應鏈作為連接農業、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重要載體,在推動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有助于提升各要素的互動與轉化,破除要素流通中體制機制的滯礙,降低社會的交易成本,形成以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建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助推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二、構建供應鏈彈性管理體系建設的現實路徑
保障供應鏈安全,提升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推進產業鏈供應鏈的高級化、現代化和智能化,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提升核心競爭力,最終保障國家的經濟安全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供應鏈彈性建設的目標和任務。在實踐中,借鑒國外先進產業的發展成果,依照本國國情,構建具有本國特色的供應鏈彈性的管理思想和管理體系,實現從量的提升向質的飛越。
首先,以長遠利益為目標,重新定義新商業環境中“成本—收益—安全—責任—效率”的關系,增強供應鏈的可控性。在新冠疫情肆虐,國際環境錯綜復雜的情況下,為確保供應鏈整體安全,核心企業需要賦予供應鏈強大的“造血功能”,使用更多的資源投入以維護供應鏈的穩定。要建設以行業龍頭企業為主導,中小微企業為輔助,政府為服務者角色的現代供應鏈彈性管理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基本原理,實現全要素在產業鏈供應鏈中的資源配置作用,使得企業的靜態資源和動態資源均可以實現有效的配置。積極發揮行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實現資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孵化小微企業具有行業特色的商業模式,從量的角度提升整體企業的發展水平,以應對企業面臨的風險與挑戰。
其次,以現代新興技術為手段,發揮技術帶來的溢出效應,增強供應鏈的可視化管理水平。新冠疫情、環境動蕩、經濟衰退等全球經濟環境發生著深刻且復雜的變化,這也要求企業在構建供應鏈彈性管理體系時需要對未來環境充滿預見性。積極發揮技術優勢有助于企業提前感知環境的變化,即最大程度發揮數據的價值。利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機遇,企業需建設具有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可信可用、節能創新的供應鏈彈性管理數字化體系。核心企業在應對內外部風險的過程中,應充分遵循數據資源“事前預警”“事中控制”“事后治理”的原則,增強供應鏈的可視化管理水平。此外,企業應創新商業模式,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增強企業間商業關系的建設,最終減少重復建設支出的成本,最終實現“降本增效”“經濟可靠”“快速響應”“方便簡易”的應用效果。
最后,以供應鏈治理為底線,提升政府數智化治理能力和供應鏈治理現代化。現代商業關系的正常運轉需要以“底線思維”的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政府和企業應當以現代商業中的契約關系為主線,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方式,強化公共技術平臺與設施建設,推動技術治理、數據治理和平臺治理,規范對接信息的標準化規范與流程,提升整體供應鏈的協同能力、抗風險能力、應變能力和可視化能力,考慮不同兼容程度的數據交換端口,增強供應鏈的可控性、規范性和創新性,提升供應鏈彈性管理體系的管理水平,穩定和確保“商業底線不動搖”“政治底線不動搖”“社會底線不動搖”,構建合理的安全管控措施和方式,實現有序、高效、安全、可靠的供應鏈彈性建設體系,實現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國民經濟安全保障,以應對現代商業的變革中生存和競爭。
(作者系大連海事大學供應鏈與港航運營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