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全
摘 要:當前航運業逐漸在向綠色、智慧、一體化發展,海上應急搶險救助形勢也在朝著高度智慧化、高度信息化傾斜,海上事故救助需求也面臨新形勢新要求。本文分析了當前海上專業救助力量現狀和未來發展面臨的問題,提出了構建智能救助體系建設的策略,以期為海上專業救助力量未來發展提供參考方向。
關鍵詞:交通強國;智能救助;專業救助力量
中圖分類號:U698?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6—7973(2021)04-0039-03
隨著交通運輸部提出要加快“智慧交通”建設和部救撈局提出要推進“智慧救撈”建設,以及《智能航運發展指導意見》的頒布實施,現代信息技術與海上航運融合逐步加快, 海上險情事故特點呈現新形勢,如何適應和應對未來智能化的船舶設施突發事件是海上專業救助力量當前重要研究課題之一。
1海上專業救助力量發展現狀
為推動海上安全形勢穩定,東海救助局始終堅持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強化高新技術裝備應用,強化關鍵技術研發,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當前我國海上專業救助力量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程度居于世界先進水平。
1.1專業救助隊伍建設現狀
東海救助局通過引進、培養、交流等渠道,持續推進高層次綜合型人才隊伍建設,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基本建成了作風過硬、人員精干的職工隊伍,形成了空中(飛行救生員)、水面(救助船艇員)和水下(應急潛水員)“三位一體”的綜合隊伍建制,在維護我國東海海區海上人員生命、環境和財產安全中,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
1.2專業救助裝備現狀
當前專業救助力量配備了救助船舶具備動力定位、波浪補償、溢油清除、無人機艙等先進技術裝備,搭載了三相空化磨料水射流切割裝置、光電跟蹤監視搜救系統、溢油和小目標及海浪探測雷達、北斗導航系統和CONNING綜合信息顯示系統等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海上搜救輔助設備,引進了配備紅外成像儀、自定懸停系統、電動絞車系統、空海雙向電臺等現代化空中救援設備的先進救助直升機,形成了覆蓋東海轄區的海空立體救助體系。
救助船舶和飛機上配備了衛星通信系統、船舶管理系統、光電跟蹤系統、實時圖傳系統、局域網絡系統和超短波通訊系統,建立了岸基對救助力量的實時監控平臺,實現了船舶與岸端、船舶與飛機、機關與基層等實時視頻交互連線,形成了救助船舶、救助航空器和應急物資等核心要素的動態監測和信息管理能力。
1.3救助專業技能現狀
東海救助局通過實戰訓練、演練演習和技能比武等形式,充分發揮空中、水面、水下的綜合優勢,使得救助船舶能在大風大浪中、救助直升機可在晝間復雜氣象條件下和夜間簡單氣象條件下有效救助,救助能力基本滿足了轄區內長江口、舟山水域和臺灣海峽等重要水域和重點船舶的應急保障需求。
1.4專業救助力量部署現狀
東海救助局根據轄區險情事故及船舶流等因素,實行“動態待命”救助值班制度,全年全天、晝夜不斷地堅守崗位,通過設置的6個救助基地、4個救助飛行基地和海上29個救助船舶值班待命點,將22艘救助船艇、10架救助直升機和6支應急救助隊和1支特勤救助隊部署在責任轄區7,200余公里的大陸海岸線上,基本實現了應急救助網絡全覆蓋。
1.5救助科技創新現狀
與科研院所的深入合作,參與了一系列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科技項目研究等工作有些項目獲得中國航海學會科技一等獎,通過創建了勞模創新工作室和科技創新工作室,帶動一線救助職工不斷推進技術革新,獲得了多項國家實用性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部分科技項目獲得省部級獎項,并在實際救助工作中實踐應用取得良好成效。
2 海上智能救助面臨的主要問題
隨著智能航運體系的不斷發展,海上救助工作面臨著保障國家戰略部署、深遠海應急搜救、境外人員緊急撤離等新要求,需要緊跟智能航運發展形勢,具備應對高度智能化、自動化、大型化的海上裝備或設施突發事件的應急救助能力。
2.1海上智能救助面臨的新形勢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和“交通強國”“海洋強國”等國家戰略深入推進,我國深海搜救打撈和遠洋應急救援保障能力明顯不足。此外,“神舟”系列飛船發射、交通戰備海上應急保障、境外人員緊急撤離、深海掃測搜尋、海洋權益保障等非傳統、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救撈任務越來越多,這對海上安全應急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智能航運發展指導意見》頒布實施以來,我國逐步加快推進智能船舶技術應用,海上船舶或設施裝備大型化、智能化趨勢不斷加強,有效應對與高效處置海上重特大突發事件的難度越來越大,而專業救助服務保障能力與日益智能化的航運發展不完全適應。“東方之星”輪翻沉事件、馬航MH370失聯客機搜尋等非傳統突發事件表明,水上交通運輸安全形勢呈現新特征。尤其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非傳統事故救援和傷病員尤其是外籍船舶或人員的傷病員的接救任務居高不下,對險情事故處置的及時性、救助手段的有效性和遠海救助的時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利用現有救助裝備滿足人民群眾不斷提升的應急救助需求,也為東海救助局提出了新的重大課題。
2.2海上智能救助面臨的主要問題
當前新型船舶裝備層出不窮,而我國建造的救助船舶搭載的主要裝備多為國外產品,存在國產化設備裝船率低、產業集中度低的“兩低問題”。目前我國配備的救助航空器主要為美國進口的西科斯基搜救直升機,救助航空器備件高度依賴進口。
我國針對深遠海以及復雜海況的海上重大溢油污染事件及船載危化品處置技術和裝備科研投入力度不夠,基礎性科研成果比較單一,高科技救助裝備不足。同時,無人智能救助船舶、航空器和水下搜救設備等高新裝備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島礁淺水區域的救助手段和遠海搜救時效性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救助力量在安全距離之外對危化品船舶遇險人員救助能力也存在一定不足。
3 推進現代化專業智能救助體系的策略思考
3.1加快救助基礎裝備的“智造”體系建設
加快將救助基礎設施建設和裝備發展規劃納入國家統一規劃和部署,積極對接國家新基建和重大工程建設投資和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克服國外技術封鎖,突破現有產業、模式、產品的邊界,重點圍繞通用航空裝備、動力推進系統、導航定位系統、信息通信系統和船配產業智造等基礎技術展開攻關,加強高海況條件下群體性遇險人員快速搜救、深遠海立體搜尋掃測、海上大面積溢油清除、危化品污染應急處置、內陸深水應急救援等裝備技術集成創新研發,力爭在智能化的 “深海、遠洋、內水”救助裝備上實現國產“智造”。
3.2提升海上應急信息“智能”處置決策水平
以提升專業救助力量險情信息處理能力、快速反應能力和精準指揮能力等綜合能力為目標,統籌信息共享和網絡安全建設,以信息化、智能化為牽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衛星通信與專業救助管理、協調和指揮的全面深度融合,通過與應急、海事、海洋、漁業、醫療、航保、船東和保賠等有關單位應急救援信息的共建共享和大數據整合運用,力爭在未來構建一套“覆蓋近海,兼顧遠海,輻射內水,天地一體、網信融合”的一體化現代智能報警搜救系統,讓智慧救助站在服務海上搜救一線的最前端,打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智慧救助體系,切實提升專業救助力量在處置海上突發事件中的智能化水平。
3.3打造全方位的“智能”的輔助搜救設備
通過衛星遙感、人工智能、大數據應用、5G+、自動紅外搜索、超短波信息傳送和弱X線顯示成像以及海洋光譜分析等前沿技術的綜合運用,力爭實現針對遇險標的一鍵搜索、一鍵跟蹤、一鍵鎖定的能力,整合環境感知、自動搜索、自主決策等智能系統,建設集通航環境監控、氣象海況收發、事故風險預判、搜救現場監管、物資定點投送等為一體的海上安全預警和輔助搜救設備。
3.4推動“智能”技術在專業救助體系建設中的運用
通過開展重大智能救助技術項目合作攻關研究,推動科技、教育、造船、船配、救助、船檢、信息等領域的智能化專業技術資源整合,形成解決制約救助發展關鍵核心技術的成果轉化機制,使一批能夠帶動海上搜救產業鏈朝著信息化、智能化、無人化趨勢發展的新興技術產業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現代化的救助“智”造大潮中。
3.5加大“智慧”型救助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
通過加大引進和培養能夠突破智能救助關鍵技術、帶動救助智能轉型的高層次領軍人才力度,建設一支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作風過硬、本領高強,具備危化品船舶事故處置、島礁區域人命救援和翻扣船人命救助等等多重高難度的突發事件應急救助能力的綜合型專業應急救助隊伍。
4 結語
充分發揮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特色和優勢,積極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是構建平安中國的基本要求。我國要緊緊抓住智能科技高速發展機遇,以推動我國智能救助設備發展,突破救助核心設備長期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加快智能救助體系建設,努力實現“彎道超車”,建設現代化專業救助體系,為交通強國、海洋強國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提供強有力的應急支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