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超 韓士強 阮志豪



摘 要:樁腿耦合緩沖裝置(LMU)已經廣泛應用于各種固定式和浮式平臺的整體浮托安裝,且是浮托安裝中不可缺少的關鍵裝置。然而國內項目多是采用傳統的正置式LMU,本文基于南海東方13-2項目對倒置、分體式LMU的結構設計及正置式LMU的對比情況進行了較為詳盡的介紹,以期能為今后其它同類工程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緩沖裝置;浮托安裝;倒置分體式;結構設計
中圖分類號:TU39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6—7973(2021)04-0071-03
1引言
隨著海洋工程建設的迅速發展,浮托法也越來越廣泛的得到應用。不同規格形式的樁腿耦合緩沖裝置(Leg mating unit,LMU)已經廣泛應用于各種固定式和浮式平臺的組塊整體安裝[1-2]。LMU可以緩沖組塊與平臺基礎之間的碰撞力,減少組塊與平臺基礎結構對強度的要求,是浮托安裝中不可缺少的關鍵裝置[3-4]。
目前國內浮托項目多是采用傳統正置式LMU,對其結構設計及計算分析也較多。而對倒置、分體式LMU的研究則較少,該關鍵技術仍被少數國外專業公司壟斷。本文基于南海東方13-2項目對倒置、分體式LMU的結構設計及正置式LMU的對比情況進行了較為詳盡的介紹,以期能為今后其它同類工程實踐提供參考。典型的傳統正置式及新型倒置、分體式LMU圖例如下圖所示。
2 倒置分體式LMU結構設計
2.1主要技術參數
東方13-2項目位于南海西部海域,其浮托平臺的重量約為17200 MT,為該海域最大、最重、工藝流程最復雜的中心平臺。該項目將為粵、港、澳提供清潔能源,保障社會穩定。該項目倒置、分體式LMU的主要技術參數如下表所示。
2.2設計圖紙
倒置、分體式LMU主要分為上部主體結構和下部結構兩部分,其中上部主體結構安裝于上部組塊的下端,而下部結構則安裝于導管架主腿的上端。東方13-2項目倒置、分體式LMU尺寸如下圖,其結構總體高度為6m,其中上部主體結構高度4m,下部結構高度2m,彈性體探出量以及插尖高度均為600mm,外筒直徑2m,壁厚80mm。
2.3設計原理
該LMU工作原理如下圖所示:
2.4計算分析
2.4.1 主要工作工況:
a)靜態工況
工況1:75%組塊重量作用于LMU;
工況2:100%組塊重量作用于外筒;
b)動態工況
工況 3: 1.3*75% 組塊重量作用于LMU;
工況 4: 1.3*75% 組塊重量+水平載荷作用于LMU;.
工況 5: 1.3*75% 組塊重量+水平載荷作用于LMU(不同方位)。
2.4.2 計算分析結果
對LMU計算分析的各個工況、受力路徑等進行全方位模擬分析后,得到的LMU受力計算分析結果如下表所示,最大應力值為284.67MPa,小于許用應力值319.5MPa,滿足使用要求[5]。典型工況的應力云圖如圖4所示。
3 與傳統正置式LMU對比
3.1浮托過程的結構干擾少
采用倒置、分體式LMU有效地增加了浮托施工過程中平臺底層甲板以下的可使用空間,能夠有效避免浮托進船、退船過程中平臺底層甲板下面的結構干擾,使得底層甲板下部的工藝管線以及其它結構可以提前安裝,因而極大地減少海上連接調試及其它施工工作量。
3.2建造場地預安裝
倒置、分體式LMU可提前在平臺建造場地進行安裝,這將大大提高LMU安裝精度、效率及焊接質量,并且不受海上氣候窗影響。
3.3減少海上浮吊資源的使用
采用倒置分體式LMU無須單獨使用浮吊安裝,從而減少8天海上施工工期;倒插尖的安裝可以在導管架灌漿及安裝后進行收尾工作時同步完成,不占浮托安裝主線。
3.4可有效降低下部主結構受力
該裝置可有效減小組塊浮托載荷轉移過程中LMU碰撞力對導管架水平層的彎矩,從而減少下部結構的用鋼量。
4 結語
隨著浮托法越來越廣泛的得到應用,LMU作為浮托安裝中不可缺少的關鍵裝置,也正在得到更加廣泛的關注。然而目前國內浮托項目多是采用傳統正置式LMU,而對倒置、分體式LMU的研究則較少。本文基于南海東方13-2項目對倒置、分體式LMU的結構設計及其與傳統正置式LMU的對比情況進行了較為詳盡的介紹,以期能為今后其它同類工程實踐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荀海龍,朱曉環.萬噸級組塊浮托技術研究及典型專項設備設施[A].中國工程科學,2011,2011(05).
[2] 李新超,李懷亮,阮志豪,王南海.樁腿耦合緩沖器國產化應用及應力應變監測[J].中國修船,2018(01):49-51.
[3] 李懷亮,于文太,李新超,阮志豪,王南海.ANSYS軟件在文昌LMU結構設計中的應用[J].石油和化工設備,2018(08):41-43.
[4] 劉東玉,郭鋼,徐興平.海洋平臺浮裝就位技術研究[J].中國海洋平臺,2004,19(6):50-53.
[5]李新超,大型組塊浮托安裝的計算分析及校核,中國水運,2014 (6):369-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