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傳統教學往往采用“滿堂灌”的方式,教學效果差。本課題組在“公共組織行為學”課程中提出了基于TPDR模式的教學改革思路。其核心是通過團隊合作學習(T)、參與式學習(P)、討論式學習(D)和探究式學習(R)等方式,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經過三年實踐,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穩定的教學方案,并通過實驗班和對照班比較分析,取得了積極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TPDR模式;公共組織行為學;教學大綱
“公共組織行為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交叉學科,以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文化學等為基礎,構建了一套較成熟的概念和理論體系。研究范圍涉及公務員個體、群體和組織三個層面的民眾心理和行為規律。研究既有微觀的個體層面,又有中觀的群體層面和宏觀的組織及其內外環境層面,通過逐層鋪開、層層遞進,納入的研究變量逐漸增多,越來越復雜和立體。很多學生由于缺乏相關的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以及分析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不足,學習“公共組織行為學”時常常感覺吃力。一些學生學完之后,往往只是記住了一些零碎的知識點,對課程整體理解并不十分明確。針對以上問題,“公共組織行為學”教學模式需要革新。核心是在講授相關理論知識時,創造機會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加深對相關概念和理論的理解。
一、“公共組織行為學”的教學培養目標
“公共組織行為學”的教學培養目標可以從培養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認知培養目標
“公共組織行為學”起源于1927年的梅奧實驗,強調在管理中對員工社會性需求的滿足,如滿足員工的社交和尊重需要等。因此,在管理教育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形成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特征和個性特點,正確認識群體和組織心理等。
(二)情感目標
除了經濟激勵等物質因素,梅奧在霍桑實驗中發現了影響工人生產效率的情感因素。在實驗中,如能給予工人更多關注、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工人的士氣和效率就會更高。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識情緒、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對人具體行為的影響,學會尊重和認可被管理者,學會觀察、理解和引導他人的情感,正確對待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挫折,培養其積極健康的情緒、情感等。
(三)行為目標
“公共組織行為學”還包括教導學生一些管理技能,如人才測評技能、大數據處理技能、績效考核技能、團隊決策技能、溝通技能、態度說服技能、沖突處理技能、目標管理技能、組織設計技能等。
以上這些教學目標實踐性很強,必須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做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才能實現。在教學中要構建最貼近管理實際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沉浸其中來獲取各種經驗和體驗。
二、實現“公共組織行為學”教學目標的路徑:TPDR教學模式
(一)TPDR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組織管理情境具有建構性、互動性、開放性和創新性。因此,組織行為學需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進行教學。建構主義強調,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經驗不同,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理解。強調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每個人自身經驗的重要作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學是引導學生從原有經驗出發,生長(建構)起新的經驗。
1.個體建構主義。個體建構主義與認知學習理論有很緊密的連續性,認為學習是一個意義建構的過程,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形成、豐富和調整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學習是一個雙向過程,一方面將新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中,獲得了新的意義;另一方面,原有的知識經驗因為新知識的納入,而得到了一定的完善。
2.社會建構主義。社會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文化參與的過程,學習者是通過參與到某個共同體的實踐活動中,來建構有關知識。學習不僅是個體對學習內容的主動加工,而且需要學習者進行合作互助。社會建構主義更關注學習和知識建構背后的社會文化機制。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三方面,發展出很多有效的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等。
(二)TPDR教學模式在“公共組織行為學”中的運用
根據建構主義知識觀、學習觀,由于知識的動態性、相對性和學習的建構過程,“公共組織行為學”的教學不再是傳遞客觀而確定的現有知識,而是激活學生原有的相關知識經驗,促進公共組織行為學知識和經驗的“生長”,促進學生公共組織行為學知識的建構活動,以實現公共組織行為學知識和經驗的重組、改造和轉換。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原理及公共組織行為學知識和教學特點,本課題組決定采用TPDR教學模式。其中,T指團隊合作學習(Team),P指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ion),D指討論式學習(Discussion),R指探究式學習(Research)。具體闡述如下:
1.團隊合作學習(Team)。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事物的理解,從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沒有唯一的標準。學習者可以通過合作而使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建構主義指導下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小組學習、協作學習等,主要在集中教室開展,提倡在教室中創建“學習社區”。采用以小組為單位,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形式。在案例分析、問卷調查設計、管理實驗設計等內容的教學中,讓學生體驗到團隊合作的力量,體驗到學習活動中社交需要的滿足感,并相互交流學習經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會加深對自己心理和行為特征的認識。
2.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ion)。它指的是在課程教學中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教師通過組織、設計“活動”的形式,全面調動學生積極參與。這是為了克服目前大學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現象。參與式學習可以讓所有學生都有參與和發展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不會置身于學習活動之外,都會感受到自身的學習主體地位,體會到被尊重感。
3.討論式學習(Discussion)。它是指為了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通過預先的設計與組織,啟發學生就特定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討論式學習的環節大致包括提供資料、設計問題、啟發思路、得出結論等。討論式學習促進了師生、生生之間的腦力激蕩,產生了一些創新性觀點,提高了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閱讀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及口頭溝通能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學生在聽取別人發言的過程中學會了尊重和傾聽,在知識結構方面取長補短,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
4.探究式學習(Research)。這種學習方法以解決問題為核心,類似于科學研究方法。教師在“公共組織行為學”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如何研究管理過程中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關系。研究方法包括問卷調查、觀察及實驗方法等。為了幫助學生掌握組織行為學研究的基本步驟和方法,在講解態度內容時,教師可結合研究課題,專門給學生布置關于高校教師工作滿意度、態度與工作效率等項目,作為課程作業進行探索研究。通過這些科研項目,學生可體驗到科研的樂趣,懂得研究組織行為學的基本思路、流程及論文的基本撰寫規范。
三、TPDR教學模式在“公共組織行為學”中的實踐效果
(一)實踐應用效果調查分析
本課題組在2017~2019級行政管理專業開展TPDR教學模式改革實驗。教學模式改革實驗采取實驗班和對照班做比較的形式。兩個班學生隨機抽樣組成,樣本情況基本相似。實驗班采用TPDR教學模式。實驗時,嚴格控制了其他無關變量,并獲取了兩個班的平時成績、期中成績、期末成績和教學滿意度四個方面的指標。平時成績由出勤情況、課堂互動、章節測驗成績、章節學習次數和參與問題討論次數五個方面組成。教學滿意度問卷采用自編李克特五分量表。然后對兩個班成績和滿意度調查用統計軟件SPSS22.0版本進行分析,得出各變量的非參數Mann-Whitney U檢驗結果如下:
從表2可以看出,兩個班的各項變量統計指標差異顯著。結合表1和表3的中位數(50分位數)可以看出,實驗班各項成績和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班,說明TPDR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案體系
經過2017~2019年三年的教學實驗,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穩定的基于TPDR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案體系,并取得了一定的實踐教學效果。這套教學方案體系包括教學內容、課時分布、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等內容。具體內容如表4所示。
從表4可以看出,TPDR學時為16課時,占總學時的三分之一,比例適當。其主要目的是通過以課堂講授為主,團隊合作學習、參與式學習、討論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等方式為輔,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TPDR教學模式在實踐教學中并不局限于某一種固定、單一的教學方法,而是多元化的,如課堂講授、分組討論、案例分析、主題辯論、實踐訓練、實驗游戲、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結合。同時,課題組也建立了相應的案例庫、網絡教學平臺、資料庫等教學資源予以支持。
參考文獻
[1]李方.教育知識與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張煥庭.教育辭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
[3]王艷梅,丁愛賢,郭婷.基于95后本科生需求的《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改革設計[J].教育教學論壇,2018(37):84-85.
[4]楊文彬.論問題導向教學在公共管理類專業《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7(32):176-177.
[5]苗珊珊.高校公共管理專業《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模式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5(22):256.
[6]郭穎梅.基于STPR模式的組織行為學教學改革[J].管理觀察,2009(16):131-132.
[基金項目] 2014年度江西省高校教改課題“基于TPDR模式的《公共組織行為學》教學改革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XJG-14-1-20)。
[作者簡介] 曾南權(1969—??? ),男,江西玉山人,江西省黨風廉政建設研究中心研究員,南昌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黨風廉政建設與公共組織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