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春霞,楊 晴,蔣 驊,沈佳慶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江蘇215000
急性胰腺炎是臨床高發急腹癥之一,病人主要臨床癥狀為腹痛、嘔吐、發熱等,且大部分病人會合并感染,使病情進展迅速,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是一種由于膽道結石、炎癥等造成胰管梗阻、胰黏膜屏障受損、胰腺組織自我消化的疾病[2]。老年病人由于對疾病及治療相關認知度較低,因而易出現悲觀、抑郁等多種不良心理情緒,所以需給予病人有效干預[3]。動機性訪談干預是一種新型健康宣教方式,其將病人作為健康宣教的中心,并確立以糾正錯誤認知,從而提高治療的依從性,促進其機體盡快恢復[4]。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老年膽源性急性胰腺炎病人給予動機性訪談干預,現將干預效果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膽源性急性胰腺炎病人112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56例。對照組:男20例,女36例;年齡61~85(70.27±5.25)歲。觀察組:男22例,女34例;年齡60~83歲(70.19±5.36)歲。納入標準:所有病人均經臨床癥狀檢查及CT檢查確診為膽源性急性胰腺炎;年齡≥60歲;病人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意識模糊;存在精神障礙或既往精神病史;合并嚴重肝、腎、肺等臟器功能不全;合并心腦血管疾病;中途退出此研究。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干預,干預人員向病人發放急性胰腺炎知識手冊,向其講解疾病及胰腺相關知識,囑咐病人禁食,在腹痛消失、腸鳴音恢復后進少量流質食物。此外,干預人員告知病人膽源性胰腺炎的發病機制、治療措施及預后情況,并多與病人溝通,幫助病人改善不良心理情緒。觀察組實施動機性訪談干預,方法如下。
1.2.1 組建動機性訪談小組
小組成員包括科室護士長、專科護士、心理輔導師。由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并對組員進行動機性訪談相關知識培訓,內容主要包括急性胰腺炎相關知識、診斷措施、治療方法、致病因素及相關并發癥防治措施等。所有組員均在培訓考核合格后方實施干預。
1.2.2 制定生活行為情況調查
小組成員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并根據病人疾病的特點制定生活行為調查表,內容包括:①病人一般信息資料(姓名、年齡、性別、電話等);②生活方式,主要為病人日常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③住院情況;④就醫情況。
1.2.3 訪談措施
干預小組向每位病人發放生活行為調查表,以充分了解其生活行為狀況及不良生活方式。訪談分為4次,每次時間為30 min。①首次動機性訪談。干預人員在病人入院后當日為其發放生活行為調查表,匯總收集病人各不良生活行為方式,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②第2次動機性訪談。時間為病人入院后第4天,干預人員與病人交談的重點在于使病人充分認知到自身不良生活行為方式,并知曉其可對病人機體造成的嚴重負面影響,使其轉變傳統錯誤意識和思想。③第3次動機性訪談。時間為病人入院后第5天,干預人員向病人家屬介紹病人日常行為方式改變情況,并積極與其溝通,使其主動監督、配合病人的改變。對不愿改變的病人給予積極勸導,使其明確改變不良行為習慣對疾病改善的重要性。④第4次動機性訪談。時間為病人出院前1 d,干預人員明確病人行為改變的行動,并與病人及其家屬共同制定個性化糾正錯誤日常生活及行為方式措施,同時分析可能存在的問題,在共同探討下解決。
1.2.4 出院后隨訪
出院后每月1次電話隨訪,每次15 min。重點了解病人居家飲食、生活行為情況,對已改變的不良生活行為和方式給予充分鼓勵,并為其解答疑問,對存在行為轉變不良或反復者,約定時間實施再次訪談和針對性指導。
①心理狀態,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價兩組干預前、干預1個月后心理狀態,主要包含焦慮、抑郁、敵對、偏執、恐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精神病性、軀體化9項內容,共90個條目,每個條目1~5分,評分越低則心理狀態越好[5]。②治療依從性。采用我院自制依從性調查問卷評價兩組干預前、干預1個月后治療依從性,完全依從:病人謹遵醫囑服藥并積極配合治療;部分依從:病人偶爾出現漏服或中斷服藥;不依從:病人經常中斷服藥,甚至私自更換藥物。依從性=完全依從+部分依從。③生活質量,采用簡明健康狀況調查量表(SF-36)評價兩組干預前、干預1個月后生活質量,主要包含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活力、總體健康8項內容,共36個條目,每項內容0~100分,評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高[6]。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比較單位: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比較 單位:例(%)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單位:分
急性胰腺炎病人發病急,病情進展迅速,且治療后復發率高[7]。相關調查結果表明,復發性急性胰腺炎占急性胰腺炎病人數的10%~20%[8]。而有研究結果顯示,復發性急性胰腺炎與病人日常飲酒、高脂血癥、膽石癥等因素相關[9]。降低急性胰腺炎復發的有效措施為糾正病人不良生活行為習慣,提升其對于疾病認知度。動機性訪談是一種以咨詢者為中心,并通過鼓勵的措施充分挖掘咨詢者在行為改變中出現的矛盾心理,進而提升其改變自身不良行為的內在動力,促使其行為改變的指導性干預措施[10-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1個月后心理狀態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對老年膽源性急性胰腺炎病人實施動機性訪談干預,可有效緩解其負性情緒。分析原因主要為,絕大部分老年膽源性急性胰腺炎病人已退休,其人際交往明顯減少,且部分病人由于獨居等原因,最終產生焦慮、悲觀等多種不良心理情緒[12-13]。而動機性訪談干預能夠通過多次與病人親切交談,拉近與病人間的距離,同時深入了解其過往不良生活行為習慣,并與病人及其家屬在討論后明確糾正上述不良行為的方案,在醫護人員、家屬等鼓勵下,使其樹立糾正不良行為的信心,促進緩解不良情緒[14-15]。本研究結果可見,觀察組干預后治療依從性為96.43%,較對照組更高(73.21%)。分析原因主要為,該干預措施可充分調動病人改變不良行為的內在動機,使其從內心感知良好生活習慣和行為對于機體恢復及避免疾病復發的重要性[16]。此外,通過多次動機性訪談可促使病人不斷提升其內在動機,提升改變行為的信心,最終提升治療依從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1個月后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01)。表明動機性訪談干預,可顯著提升病人生活質量。分析原因主要為,干預人員首先對病人生活行為進行調查,幫助病人尋找不良生活行為狀況,并通過4次動機性訪談措施循序漸進幫助病人逐漸認識、理解和明確糾正不良生活行為的措施及意義,在治療依從性提升及負性情緒的改善下,使其做到出院后規律生活,合理飲食,最終有效提升其生活質量[17-18]。
綜上所述,老年膽源性急性胰腺炎病人引入動機性訪談干預可改善其心理狀態,提高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