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才蓮,謝 娟,荊 瑤,張慧萍,楊亞娟
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200003
腦卒中是一種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殘率等特點的腦血管疾病。宇傳華等[1]研究調查顯示,我國腦卒中的發病率、死亡率遠高于其他發展中國家水平,患病率也呈上升趨勢。我國每年新發腦卒中病人約200萬例,遺留疾病不能獨立生活占70%~80%[2],其后遺癥主要影響病人的認知、語言、吞咽、運動等功能,嚴重影響病人的就業能力及生存質量,加上療程長、費用貴,進一步加重病人心理上的負擔,給腦卒中病人治療及康復效果帶來影響。有研究證實,早期的心理干預能顯著改善腦卒中病人的抑郁狀態,調動病人康復能動性,提高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3]。腦卒中后情緒障礙不僅會對病人的神經功能恢復產生影響,在病人的康復期,如不能及時對其心理進行治療和干預,也會影響病人正常康復訓練的開展,從而降低病人的生存質量[4-7]。因而積極干預處于康復期病人的心理狀態,對病人功能鍛煉的依從性及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也尤為重要。相關研究顯示,目前信息平臺大多應用于癌癥病人、大面積燒傷病人、不孕癥病人、糖尿病病人、帕金森病人、雙向情感障礙病人、卒中社區康復、卒中親屬照顧者、空巢老人、護士、教師等,對腦卒中積極心理干預的形式運用信息平臺為架構較為少見。因此,為進一步研究基于積極心理干預信息平臺的構建及在病程康復中的作用,在2018年臨床收治的腦卒中病人中應用,并取得顯著成效。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3月—12月我院收治的首發腦卒中病人10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病人分為對照組50例和干預組50例,進行臨床對照研究。納入標準[8]:首次發病,意識清醒并發肌力癱瘓≤3級、年齡為35~65歲病人;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病人及其家屬愿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8]:腦卒中并發意識障礙、失語、聽力障礙或合并全身性疾病者及不愿意參加本研究者。兩組病人性別、年齡、學歷、病程、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ed Anxiety Scale,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ed Depression Scale,SDS)評分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腦卒中病人積極心理信息平臺選定
1.2.1.1 建立微信群及其作用
選出1名責任心強且工作經驗豐富、耐心、專業知識強的護士擔任管理員,由其負責利用科室的公共手機微信組建對照組、干預組群,其功能為利用其進行推送腦卒中康復理論、圖片等相關知識。每月固定1名責任護士進行維護,除負責每周推送1次有關腦卒中相關內容外,還要隨時解答群里病人提出的相關問題。
1.2.1.2 注冊申請布卡平臺及其用處
由管理員用科室手機進行下載布卡互動程序,其功能主要是對病人進行遠程在線積極心理健康講堂、互動,定期推送腦卒中康復視頻、音頻等內容于平臺內,每月組織1次。
1.2.1.3 建立科室移動管理平臺及其功能
周國慶等[9]研究顯示,對腦卒中病人采用多形式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病人依從性和效能感,加速其康復。因此,借助信息平臺建立病人團隊,對病人實施多形式健康教育。在團隊主頁設有健康講堂模塊,內容包括腦卒中康復理論知識模塊(腦卒中常見20問、二級預防等相關內容)、技能知識模塊(腦卒中吞咽、失語、功能鍛煉等圖文并茂 )、腦卒中功能鍛煉視頻(良肢位擺放、主動、被動功能鍛煉、專利自我轉化使用等視頻相關內容)、積極心理學理論相關知識模塊(拍攝視頻、錄制MP3語音及模塊內容:上傳正念冥想、運動想象、放松訓練等理論,身體掃描、呼吸空間、平息焦慮、優眠冥想等語音),必要時進行線上訪談。
1.2.2 咨詢專家資料
10名專家年齡(40.1±3.2)歲,工作年限(19.1±2.1)年,職稱均在副高及以上,領域涉及軟件開發專業、康復專業、心理專業、神經內科醫療等,專家權威程度為0.88,即專家權威度高。
1.2.3 人員培訓
①對參與研究的醫護人員、病人、家屬進行培訓,主要培訓內容包括本研究的目的、意義、研究對象特點的說明;②實施的步驟等;③平臺下載使用培訓;④功能鍛煉、積極心理學技能培訓;⑤量表評估培訓。
1.2.4 護理方法
兩組病人均給予腦卒中常規心理疏導及康復護理,對照組發放常規宣教(手冊、紙質版)、CD光碟,管理員每周1次微信信息提醒查看微信平臺內腦卒中康復理論知識;干預組全程基于腦卒中病人積極心理信息平臺上傳積極心理學理論及技能、線上訪談、由責任護士發放布卡互動課程碼于干預組微信群里,責任護士指導病人或照顧者進行下載并教會其進入遠程心理健康講堂,以及如何參加遠程視頻病友小組會和MP3語音收聽等。干預頻度和時間經群里征求病人意見,每2周舉行遠程心理健康講堂1次,每次30 min,召開遠程視頻病友小組會或病友聚會每月1次,線上一對一訪談2次(出院后1個月、3個月),每次1~2 h;MP3語音上傳每周更新1次,群里回復學習落實情況打卡每周1次。
采用SAS、SDS評定兩組病人情緒改善情況;使用 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評定運動腦卒中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評定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況,4項觀察指標分別在病人出院后1個月、出院3個月對病人進行評定。
1.3.1 SAS
病人根據SAS評分標準進行自我評分,量表包含20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主要評定癥狀出現的頻度,其標準為:“1分”表示沒有或很少時間有;“2分”表示有時有;“3分”表示大部分時間有;“4分”表示代表總是有。病人根據最近1周自身實際情況進行自我評分,評分結束后將20個項目的各個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用粗分乘以1.25,保留整數部分為標準分。SA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以上為重度焦慮。
1.3.2 SDS
病人根據SDS評分標準進行自我評分,評分方法與SAS評分相同,評分時間為過去1周內。評分結束后將20項總得分之和乘以1.25后所得的整數部分為標準分。標準分越高則癥狀越重,其中標準分<50分為無抑郁;標準分50~<60分為輕微至輕度抑郁;標準分60~<70分為中至重度抑郁;標準分≥70分為重度抑郁。
1.3.3 FMA
使用FMA評定腦卒中病人運動功能。
1.3.4 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
評定腦卒中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情況。日常生活能力共有10個項目,所有項目評分相加最低0分,最高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表1 兩組病人一般情況比較

表2 兩組病人干預前及干預1個月、3個月SAS評分及SDS評分比較單位:分

表3 兩組病人FMA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單位:分
腦卒中是急性腦循環障礙迅速導致局限性或彌散性腦功能缺損,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質量的疾病。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既可影響腦卒中發病后的治療效果及后續的康復功能訓練,又會影響其健康的行為,其中60%以上的急性腦卒中偏癱病人出現焦慮、抑郁、憂傷、精力減退、興趣缺乏以及無愉快感等[10],嚴重影響腦卒中病人的康復及治療效果。因此,研發并創建腦卒中積極心理干預信息平臺,實施腦卒中病人從早期入院至出院后康復的積極心理持續干預,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對腦卒中病人從入院至完全康復過程中實施全程積極心理干預及肢體康復功能指導,改善病人負面心理情緒,提高病人康復訓練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促進康復訓練的作用,進一步提高病人生活自理能力。為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獻計獻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經濟意義。
本研究利用網絡開展遠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講堂、召開視頻病友會,定期推送積極心理學部分理論及放松訓練、運動想象等方法的理論知識并配合技能操作MP3語音指導,利用信息平臺對病人進行線上訪談,根據病人的需求提供個體化信息支持,病人根據語音提示進行訓練等積極心理干預信息平臺的構建及應用,表2、表3均證實腦卒中病人積極心理干預信息平臺的構建及在病程康復中的應用效果顯著,有助于促進病人心態改善,幫助其發現自身優勢,充分調動病人積極情緒,使得焦慮抑郁程度減輕,增進了病人康復鍛煉的效果,提升病人的生活能力,在整個病程康復中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
隨著醫療科技與信息化的發展,積極心理學被護理工作者應用到各類臨床病人中,以往學者應用積極心理學干預方式大多為面談、通信電話隨訪以及門診隨訪進行心理指導,雖然效果顯著,但輻射范圍局限,且對于后期卒中病人居家康復較多,進行面對面心理輔導,病人往往需要抽時間往返醫院,存在諸多不便,其相關方法不便于病人操作,很難被病人接受,積極心理學知識不能有效地傳播給腦卒中病人。
腦卒中病人受到疾病痛苦和肢體功能障礙等因素的影響,普遍存在嚴重的負面情緒,造成其護理依從性較差[11]。因此,通過構建腦卒中積極心理干預信息平臺及在腦卒中康復中應用,微信群能定時推送腦卒中各類的最新知識,實現了醫護溝通的便捷;布卡平臺實現遠程面對面在線積極心理健康講堂等知識的傳播;科室移動管理平臺實現正念冥想、運動想象等錄制的MP3語音、功能訓練視頻無障礙上傳及線上一對一訪談,從而突破了地域限制,便于病人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達到專業資源共享、理論與實踐緊密的結合;對腦卒中病人實施從入院至出院居家全程積極心理持續干預,改善病人負面情緒,激發病人自身潛在的積極力量,減少抑郁及焦慮的發生,提高病人的鍛煉依從性,降低致殘率,維護和促進其身心健康,從而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使其更加健康、積極、樂觀地面對疾病及生活,同時也為醫院開展腦卒中病人居家延續心理護理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