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杏笑,肖愛祥,*,葉君榮,,姜 戀,夏志春,何玉球,黃美蓮,王 莉,曾慶蘭,吳婉玲,張靜輝,林建葵,李思玨
1.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廣東510370;2.廣東省護理學會精神科專業委員會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迅速發展,護理行業對專業技術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護理專科化已成為臨床護理實踐發展的策略和標志性方向之一。專科護士是在某一專科護理領域具有較高的護理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能獨立解決該專科護理工作中的疑難問題,具有較高理論和實踐水平的臨床注冊護士[1]。我國面臨著精神科專科護理人才匱乏的困境,每十萬人口的精神科護士占比僅為1.91,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2.97,其中從事精神衛生服務的優秀人才更為缺乏[2]。可見,精神科護理隊伍建設已成為精神科護理發展的核心環節[3]。專科護士培訓是精神科臨床護理人才培養的方式之一,能夠提升精神科護士的專科護理服務能力。我國自2003年起開展專科護士培訓,目前仍處于探索、調整階段。曹晶等[4]提出,現有的專科護士的資質要求、培訓內容、培訓效果評估體系等方面有待完善。目前鮮有研究關注精神科專科護士的培訓體系,了解專科護士臨床配置現狀和管理者對專科護士的培訓需求,有助于完善精神科專科護士培訓體系,結合臨床需求培養專科人才。本研究通過對我國23個省份醫院的臨床護理管理者進行問卷調查,描述我國精神科專科護士的培訓現狀與培訓需求,以期為精神科專科護士培訓提供實踐依據。
研究者為中華護理學會精神衛生專業委員會成員,于2019年6月—8月選取廣東省護理學會精神科護理專業委員會成員單位的護理管理者。研究者自行設計電子問卷并以微信和QQ形式收集數據,由各單位的廣東省護理學會精神科護理專業委員會成員將電子問卷轉發到管理工作群,鼓勵同事填寫。納入標準:從事護理管理工作,擔任病區護士長或以上行政職務;自愿參與本次問卷調查。排除標準:不參與護理管理的工作者。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電子問卷136份。
通過回顧文獻自行設計調查問卷[1,4-6]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①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學歷、職稱、職務、所在單位等級、醫院專科性質。②精神科專科護士培訓現狀(本調查中專科護士指完成由中華護理學會或其他省、市級護理學會專科護士培訓課程的護理人員),包括精神科專科護士配置現狀(受訪者估算所管轄部門的專科護士占比)、期望配置專科護士占比、培訓方式、時間、類型、重點及效果評價方式等。③精神科專科護士培訓需求,包括培訓重點、希望學員掌握的核心能力等。本問卷內容效度系數為0.85,一致性Kappa系數為0.88~0.94,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所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對問卷中的數據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采用描述性統計方法。
本研究共調查了136名精神科護理管理人員。調查對象的年齡28~57(42.0±6.5)歲。其中男12人(8.8%),女124人(91.2%);本科108人(79.4%),專科或以下28人(20.6%);中級職稱67人(49.3%),高級職稱69人(50.7%);病區護士長75人(55.1%),科護士長40人(29.4%),護理部主任21人(15.4%);來自三級醫院者92人(67.6%),二級醫院者37人(27.2%),一級醫院者4人(2.9%),其他醫療機構3人(2.2%);其中有103人(75.7%)來自精神科專科醫院,31人(22.8%)來自綜合醫院精神科,2人(1.5%)來自其他醫療機構。
2.2.1 精神科專科護士配置情況
研究對象認為,理想的病區配置精神科專科護士數量占護士總數的百分比為40%者42人(30.9%),30%者42人(30.9%),20%者30人(22.1%),10%或以下者22人(16.1%)。實際所在單位精神科專科護士數量占護士總數的百分比為40%者3人(2.2%),30%者9人(6.6%),20%者9人(6.6%),10%或以下者115人(84.6%)。培訓形式包括脫產(79人,58.1%)、半脫產(49人,36.0%)以及利用業余時間培訓(8人,5.9%)等。
2.2.2 精神科專科護士完成培訓后開展工作情況(見表1)

表1 精神科專科護士完成培訓后開展工作情況(n=136) 單位:人(%)
2.2.3 精神科專科護士培訓需求情況(見表2)

表2 精神科專科護士培訓需求情況(n=136)
中華護理學會自2003年開始探索專科護士的培訓體系,至今已在11個專科領域建立較為成熟的專科護士培訓體系,合計認證臨床教學基地131所。我國精神科專科護士培訓工作起步相對較晚,邵靜等[6]報道中華護理學會從2010年起共舉辦5屆精神科專科護士培訓,累計培養精神科專科護士462人。我國精神衛生服務質與量亟待提高,據估計我國精神疾病患病率為16.6%,其中登記嚴重精神障礙病人約540萬例,從事精神衛生護理的人員僅約5.1萬人,遠不能滿足臨床需要[2,7-8]。
專科護士是推進個性化護理、開展高級護理臨床實踐和護理學科建設工作的關鍵角色,在目前人力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對于提升護理服務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鮮有研究報道我國精神科專科護士配置情況,本調查中受訪者認為目前精神科專科護士的實際配置情況遠低于期望值:超過80%受訪者期望專科護士的配置占護士隊伍人數的20%甚至更高,而表示實際專科護士配置占比大于等于20%的受訪者不足兩成,84.6%受訪者表示所在單位實際專科護士配置占比在10%或以下,可見目前精神科專科護士配置仍未能滿足臨床需要。專科護士配置間接體現護理服務質量,已被納入為高水平醫院建設的評審、考核指標。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發展目標指出,應有計劃地培養一批專科護士,滿足臨床護理需求,由此可見改善精神科專科護士配置,仍任重道遠[9]。
專科護士培養的實質是提高受訓者綜合業務能力,成為能獨立解決本專業難題的臨床護理專家。有研究對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共71所醫院調研報道,專科護士回原單位主要從事護理疑難個案會診、行業標準制定、臨床教學、護理研究和病房管理[4]。圍繞提升核心能力展開專科護士培訓,有利于學員完成培訓后更好地服務臨床。
專科護士應具備臨床疑難個案護理、教學、健康咨詢、健康促進和專業發展能力以及領導力[10-12]。專科護士從事高級護理實踐應具備處理復雜個案、領導團隊多學科合作、護理質量控制與改善等7大領域的核心能力[13];精神科專科護士應具備臨床護理、管理、教學、科研、法律/倫理實踐、專業發展、健康教育以及合作能力等綜合核心能力[5,14]。本次調查中,受訪的管理者最期望專科護士培訓能提高學員能力的前5位分別是操作能力、理論水平、溝通交流能力、職業素質和管理能力,與曹晶等[4-5,14]的研究結論一致,均反映將來的專科護士培訓可根據臨床實踐需要,有針對性對培訓大綱進行修訂,更好地滿足臨床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專科護士培訓需求和培訓完成后開展工作的條目中,護理教學、護理科研、個人和學科發展相對重視程度不足,科學研究、教學和發展能力的培養,仍是目前精神科專科護士課程設置中的短板,這2個能力的缺失將影響專科護士后期專業提升速度和思維高度。因此,在培養護士臨床實踐能力的同時,應注重護士的綜合能力培養。
對于專科護士培訓體系,護理管理者認為參加專科護士培訓是精神科護士提升業務能力的主要途徑(80.9%);66.2%受訪者建議以短期(3個月)集中培訓為宜,培訓體系應以臨床實踐為主,運用互動的教學方法(案例分析講授法、情景教學、小組討論式教學),并采取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考核,綜合評價教學效果(理論考試、臨床案例分析、操作考核、實踐中客觀評價、答辯)。目前,鮮有研究探討精神科專科護士培訓體系的構建,本研究結果為將來構建和優化現有培訓體系提供參考依據。
受訓學員完成專科護士培訓課程后,可獲授予相應專科護士培訓結業證書,而通過資格認證后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專科護士。專科護士的資格認證的依據是學員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情況,臨床實踐包括課程培訓期間督導下部分和培訓結束后回原單位工作獨立完成部分。香港專科護士學院要求,獲得資格認證需完成督導下和獨立臨床實踐各500 h,并在個人臨床工作日志(Logbook)中體現學員處理復雜個案、領導團隊多學科合作、護理質量管控、專業促進等7大領域的核心能力[13]。
本研究結果顯示,56.7%的受訪者支持應根據學員完成培訓后6~12個月的臨床實踐情況進行資格認證。由于我國關于精神科專科護士資格認證的工作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認證體系不完善、缺乏統一認證標準的局限性。以廣東省精神科專科護士認證體系為例,取得結業證書的學員回原單位臨床實踐1年,其間需完成護理查房、病例討論、個案書寫、護理講課、臨床帶教、護理科研等各項工作,通過對工作材料審核和工作情況匯報的形式,對學員進行考評和資格認證。現有的考核認證標準僅能反映學員臨床工作開展情況,但并未能充分體現出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區分普通臨床護士和臨床護理專家的重要標志,核心能力培養應貫穿專科護士培訓和資格認證的全過程。為培養真正的臨床護理專家,在專科護士考核認證過程同樣需要體現出學員的核心能力,因此將來的精神科專科護士培訓需基于核心能力進行考核認證。
本研究對精神科護理管理人員進行橫斷面調查,闡述、分析廣東省精神科專科護士臨床配置現狀和培訓需求,提出完善專科護士配置,及在專科護士培訓、考核認證中重視核心能力的培養。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其一,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樣調查法,且僅從護理管理者的角度分析了精神科專科護士培訓需求,另外需求程度劃分依據需要進一步探討;其二,未比較不同層次管理人員對培訓的需求,后續的研究可納入精神科護士學員的培訓需求,進一步闡述精神科專科護士培訓的需求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