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楠(山西大同大學商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煤化工企業供應鏈管理是貫穿商品采購、運輸、存儲、配送及分銷整個過程環環相扣的鏈條。為了保證供應鏈管理能夠有序、可持續地發揮作用,在供應鏈管理體系中建立科學、高效的績效評價機制,已成煤化工企業構建完善供應鏈管理系統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在全球倡導低碳經濟的今天,對于我國而言,作為發展中國家雖然具有一定的發展和碳排放權利,但也應該通過積極發展低碳經濟為減緩氣候變暖作出貢獻,承擔大國責任。一項數據表明,我國化工行業的全年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5%左右。因此煤化工有必要結合自身發展狀況將低碳供應鏈理論運用于生產經營過程中,在碳預算控制范圍內提高企業績效,促進煤化工行業低碳供應鏈管理的實施。
低碳經濟時代,綠色供應鏈將發展得更快更高效節能,低碳供應鏈理念應運而生。低碳供應鏈本質上是綠色供應鏈的延伸和新的發展形式。在滿足供應鏈產生的最大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將控制碳排放預算納入績效考核范圍,降低碳排放量從而實現低碳經濟的目標。低碳供應鏈是環環相扣的管理過程,其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因此碳排放量的標準也應連同供應鏈的運轉貫穿于企業的生產經營各個環節。相較于傳統式的供應鏈,低碳供應鏈中的物流模塊由開環變為了閉環,并在供應鏈體系設計過程中增加回收商環節,從而實現對供應鏈運轉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再利用。對于無法再利用的廢棄物在成本預算范圍內進行無污染或低污染處理,從而降低企業的能耗和碳排放量。
綜合碳排放預算進行績效評價是低碳供應鏈績效管理的基礎。而供應鏈績效管理又是低碳供應鏈管理實現低碳經濟效益目標的重要保障環節。其具體表現為:
(1)通過選取相關影響指標,如:運營成本和客戶滿意度等,來對低碳供應鏈的整個環節進行綜合性評價,從而達到掌握低碳供應鏈運行概況,確定優勢與不足并據此為戰略管理層面提供決策支持。
(2)低碳供應鏈的外部評價依據客戶滿意度指標來評價,增強煤化工企業與外部企業間的合作能力、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橫向協作能力,提升默契度,實現低碳供應鏈的良性運作。企業間合作不暢會對供應鏈的實施產生反作用。
(3)低碳供應鏈的內部績效評價對象要覆蓋節點上的各個企業,包括從供應商到分銷零售商,為了實現量變的積累督促供應鏈整個鏈條的管理工作順利完成低碳績效的目標。
(1)庫存驅動式的傳統采購模式。傳統庫存驅動式的采購模式對采購材料的質量、采購耗能、環境友好度不夠重視,難以控制碳排放指標,缺乏行業內綠色低碳供應商的評級體系和評價制度。在選擇供應商時側重于考慮經濟成本效益,將價格作為決策的硬性指標,成為低碳供應鏈中構建采購環節低碳模式的最大制約因素。
(2)生產過程沒有考慮碳排放量,綠色程度較低。設計產品時只考慮了產品功能、生產周期對能源消耗和環境友好度以及碳排量的監控力度不足。由于傳統工藝流程實施中,煤化工企業清潔生產能力嚴重不足,如果企業采用自營物流為主物流模式,可能導致物流成本偏高、運輸效率低,而且綠色化水平較低,不利于碳排放量的控制。
(3)銷售環節綠色化水平低,未能實現低碳經濟。傳統的銷售模式并不重視綠色消費,不注重引導客戶進行綠色消費,缺乏對客戶綠色消費的觀念的教育。產品包裝沒有嚴格遵循“限塑令”,為了節省成本使用塑料包裝,對環境造成危害,未能有效地控制碳排放。
(4)沒有形成供應鏈閉環,未能對廢棄物進行再加工再利用。由于煤化工企業的工業廢棄物具有種類多、成分復雜、危害性強等性質,加之受技術、資金和生產能力所限,導致煤化工企業產生的廢棄物無法被再回收再利用,嚴重制約了企業對碳預算的控制。
煤化工企業在構建低碳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時應注重以下原則:一是相關性原則。具體表現為煤化工企業執行碳預算所帶來的效應應當與低碳供應鏈績效體系的實施效果相關聯,二者互為影響因素。在構建體系時,具體的評價指標應當能夠準確地反映供應鏈各個節點的碳預算執行與碳排放量的量化對比結果。二是重要性原則。在傳統的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的指標中,引入相關低碳績效的概念后會形成眾多的指標,為了便于理解和管理可以依據重要性原則,可對相關指標進行取舍。
(1)經濟因素。財務指標中的成本費用和資產價值的變動能夠對低碳供應鏈的績效產生最顯著的影響,這是由低碳供應鏈的本質決定的,它是在傳統供應鏈的基礎上結合碳預算控制環節,來降低碳排放量和廢棄物的排放,從而達到保護環境、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2)運作因素。低碳供應鏈是在傳統供應鏈體系的基礎上,結合低碳預算對供應鏈各個環節產生的碳排放量進行有效地控制,進一步建立各項評級指標,并納入供應鏈的績效評級機制中。尤其是在生產、運輸、銷售環節等都會對企業的日常經營產生影響。因此運作因素對低碳供應鏈績效評價產生的影響力僅次于經濟因素。此外,運作因素還會對企業的生產流程和客戶服務水平產生影響。
(3)環境保護因素。環境保護因素主要通過節省能耗、降低碳排放量、廢棄物再處理和能源再利用等方面對低碳供應鏈環節產生影響。因此,為了衡量環境保護力又進一步引入二級指標來反映企業對其廢物利用率、節能減排和環境友好度等綠色生產經營能力。在傳統的供應鏈環節基礎上加入固廢棄物處理能力等進行考核,進一步形成閉環,提升了企業的環境保護能力和碳預算控制的執行力。降低碳排放量有助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1)指標選取。結合煤炭行業的特點,分別從運營、經濟和低碳3個維度進行績效評價,且其共同構成低碳供應鏈評價的整體結果。同時,在一級指標的基礎上,根據相關性原則設計二級指標。如運營績效作為一級指標,其對應的二級指標分別是營運、客戶服務、業務流程等;經濟績效對應的二級指標有成本收益、資產價值等;低碳績效下設環境友好度、能源消耗率、節能減排率等二級指標。
(2)低碳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邏輯框架。低碳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邏輯框架[1]如圖1所示。

圖1 低碳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邏輯框架
煤化工企業可根據重要性原則設計三級指標,并根據指標內容進行評級打分,建議經濟績效、運營績效和低碳績效的評分由高到低形成梯度,但是分值不能差距過大,這樣有利于低碳預算的執行和供應鏈經濟效益的實現。同理,可以將二級和三級指標賦予分值,有利于低碳供應鏈管理模式中績效評價的科學量化[2]。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低碳經濟形勢下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煤化工企業基于碳預算控制建立起來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績效評價機制,有助于提升企業供應鏈管理績效考核能力,幫助企業實現科學管理目標和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低碳綠色目標,進而實現經濟利益與承擔社會責任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