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曦
(上海市測繪院,上海 200063)
上海是一座蘊藏著豐富紅色文化資源的城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眾多重大歷史革命事件在上海發生并影響全國。2018年5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印發了《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上海的文化建設要聚焦三個方面,其中便包括紅色文化品牌建設。如何運用科學手段保護和利用好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宣傳紅色文化,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議題。上海的紅色資源數量豐富,種類繁多,但在其管理和利用上存在以下不足:
(1)數字化程度不高。目前上海紅色資源數據多以文字、表格、圖片形式為主,資料較為碎片化,彼此之間缺乏相關性,不利于從全局角度分析利用資源數據。
(2)表達形式單一。目前市場上的紅色文化出版物以及已經建立的紅色文化網站,多以文字說明輔以圖片的形式表現紅色文化信息,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展現形式較少。同時,現有的表達方式無法反映紅色文化資源的空間特征,讀者閱讀以后難以對上海紅色文化資源的整體情況形成清晰認知。
地圖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人類歷史長河中逐漸成長的文化碩果之一,是人類社會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具備非常高的文化價值[1]。近年來,文化地圖成為地圖與文化、設計之間的新型交叉研究領域,文化地圖整合人文信息資源和空間信息技術,具備主觀創造與客觀實際結合、藝術性與科學性相結合的特點[2,3]。因此,可將文化地圖作為紅色資源的有效數字化手段,以空間地理信息服務的方式表達紅色文化信息,創建一種紅色文化的全新認知途徑。在此背景下,進行上海紅色文化系列地圖的實踐,通過實現紅色資源數據的地理空間可視化,揭示上海紅色資源的分布規律和相互關系,反映上海紅色文化的地域特色。
上海紅色文化系列地圖是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系列地圖產品,其核心理念在于向讀者展現上海紅色資源的構成及空間分布情況,敘述上海紅色資源相關的革命故事,解析上海紅色文化的內涵。地圖力求在內容、色彩、符號、服務形式等多方面進行創新,體現其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地圖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產品服務形式,線下地圖為紙質地圖,以強調地圖的文化性、科學性、藝術性為原則進行編制,線上電子地圖以移動端設備為載體,以新型自媒體為平臺,為用戶提供實時定位的移動地圖服務,并承載了更多豐富的紅色文化內容供用戶探索閱讀。
文化地圖內容所包含的要素主要包括反映文化現象空間布局的文化元素、主題文化地圖主要表示的主題文化元素等[4]。上海紅色文化系列地圖作為一份主題鮮明的文化類專題地圖,選取上海紅色資源作為主要表達對象,同時盡量簡化基礎地理底圖,摒棄冗余要素,使地理空間要素讓位于專題要素,讀者在閱讀時可迅速獲取紅色文化專題信息。在確定地圖主題和基本設計思路后,圍繞主題進行進一步資料采集、分析、細化、歸納,并結合上海紅色資源的內容現狀及讀者的讀圖需求,將紅色資源分為革命舊址、革命遺址、紀念設施三類專題要素進行地圖表達。其中,革命舊址和革命遺址主要包括:黨的重要機構舊址;重要黨史人物的故居、舊居、活動地;重要事件、重大戰役戰斗遺址;具有重要影響的革命烈士事跡發生地或墓地;能夠反映重要歷史活動、進程、思想、文化的各種遺跡等[5]。紀念設施主要包括新中國成立以來興建的內容涉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各類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紀念雕塑等。
傳統紙質地圖受到地圖圖幅的限制,地圖載負量有限,始終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縮小、簡化的地圖表象與實地復雜現實之間的矛盾[6]。一方面,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國革命的源頭、改革開放的齊頭兵,上海具備大量有形和無形的紅色文化資源,僅通過一張紙質地圖無法完全展示其豐富的紅色文化內涵;另一方面,讀者在閱讀地圖時,不僅僅滿足于對紅色資源空間位置的獲取,更希望能夠了解更多關于紅色資源的文化內涵信息。因此,上海紅色文化地圖設計為線上模塊和線下模塊一體化的系列地圖,其中,線下模塊為紙質地圖,線上模塊為搭載了移動端web頁面的電子地圖,其中移動端web頁面包含音頻多媒體和詳細圖文資料等內容。通過在紙質地圖平面上設置二維碼來鏈接各個模塊,既為讀者提供了信息入口,也保持了系列地圖本身的完整性。地圖的具體模塊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上海紅色文化系列地圖模塊結構
線下紙質地圖正面包括上海紅色資源空間分布圖、上海市紅色資源一覽表等內容,構建了上海紅色資源的地標網絡,通過傳統紙質地圖所具備的直觀性和一覽性,向讀者展示上海市革命舊址、革命遺址、紀念設施這三類紅色文化資源的具體位置及整體空間分布特征。紙質地圖反面為上海紅色文化資源的圖片展示,并通過地圖索引將圖片與空間分布圖點位相聯系,形成“由點及面”的有層次感的地圖表達。
線上電子地圖以移動端設備為載體,以新型自媒體為平臺,為用戶提供更加靈活的實時定位的動態地圖服務,用戶可隨時隨地查看周邊紅色資源的具體位置。每一處紅色資源都配置了移動端web頁面,結合豐富的圖文資料和音頻資料,以多樣化的新媒體形式為用戶介紹上海紅色資源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真實鮮活地再現紅色資源相關的革命故事,使用戶能夠全方位立體地感受上海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
地圖色彩能夠在第一時間為讀者帶來強烈的視覺觀感,色彩設計一直是地圖設計中的重要環節。色彩描述分為寫實性色彩客觀情景表述和寫意性色彩主觀情感表達[7]。在地圖色彩設計中,對客觀事物的寫實性色彩描述應該忠于物象的真實顏色[8],在上海紅色文化系列地圖中表現為從紅色建筑中提取現實世界中的客觀色彩,以此為基礎確定地圖的色彩基調,如圖2所示。主觀情感的色彩表達表現為通過色彩的心理知覺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中國紅是紅色文化的主題色,上海紅色文化系列地圖通過大量運用紅色來反映上海紅色文化的燦爛繁盛,結合對紅色進行明度和飽和度的調整,在強調地圖主題的同時,也向讀者傳達了革命歷史的厚重感和滄桑感。

圖2 上海紅色文化系列地圖色彩設計
上海紅色文化系列地圖的線下紙質地圖最終設計成果如圖3所示。

圖3 線下紙質地圖最終設計成果
上海紅色文化系列地圖的線上移動端電子地圖最終設計成果如圖4所示。

圖4 線上移動端電子地圖最終設計成果
上海紅色文化以其鮮明的兼容性和多元性,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汲取著上海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優秀精神,具備獨特的地域特色[9]。上海紅色文化地圖在設計表達上,不僅要展現出上海深厚的紅色文化,更要將紅色文化與上海的本地特征結合起來,體現上海歷史悠久的地方文化和海納百川的城市精神。譬如,許多現存的發生過革命故事的紅色建筑都是極具海派文化特色的石庫門建筑及舊洋房建筑,在上海紅色文化地圖的整飾設計中,就采用了許多典型的海派建筑元素,如“一大”會址石庫門建筑、石庫門磚墻面等。除此之外,還采用了黨的誕生地logo、黃浦江母親河等最能代表上海城市形象的標志性元素,運用上海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將紅色文化和地方文化結合起來,向讀者傳達上海這座城市的個性印象。
紅色建筑是中國革命的重要歷史見證,是重要的紅色文化遺產。地圖精心選取上海市典型紅色資源建筑的圖片,并對照片進行了彩色版畫、棕色線畫、經典白描等藝術化效果處理,既寫實性地保留了建筑原始外觀,又增添了幾分紅色建筑的歷史滄桑感,傳承共產黨人在歷史上難以磨滅的革命記憶。在實現地圖實用性的基礎上融合了更多美學設計元素,向讀者傳遞紅色文化之美,優化了讀者的閱讀感官體驗。
傳統地圖因其版面制約而內容負載量有限,上海紅色文化系列地圖采用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地圖服務模式,大大提高了地圖負載量。根據讀者定位進行需求分析選取紅色主題相關的最為核心凝練的內容在線下紙質地圖上進行表達,使讀者在閱讀紙質地圖時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取其最關心的知識信息。移動端電子地圖則以自媒體平臺為載體,具備更為強大的信息容納量,讀者可通過訪問在線地圖實時獲取紅色建筑歷史沿革、紅色人物生平經歷、紅色革命故事等內容豐富的上海紅色文化知識。立體化的地圖負載能夠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上海紅色文化內涵,加強了地圖服務的廣度和深度。
本文結合地理信息技術與紅色人文歷史,將上海紅色資源進行數字化和數據入庫,在此形成的數據基礎上編制了上海紅色文化系列地圖。結合線下紙質地圖、移動端電子地圖、移動端web頁面、音頻多媒體等多種形式對紅色文化進行融合表達,既拓寬了文化類地圖的服務形式,又帶領公眾以一種新的方式體驗和感悟上海紅色文化,強化愛國主義精神。基于地理信息技術進行人文表達能夠衍生多元的表達形式,例如,運用三維建模技術對紅色資源進行立體表達;以及引入時間維度,在時空數據庫的支持下對革命歷史事件進行動態模擬等,都是下一步我們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