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志威
(長沙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湖南 長沙 410007)
土方測量(計算)是工程設計、工程施工中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在區域土方平衡、場地平整、礦業開采、道路施工、建筑施工中,都需要精確地計算出填、挖方量,并以此作為土方施工費用結算、工程造價預算的重要依據[1,2]。土方測量(計算)結果的準確性是項目管理方、施工方、審計方等關注的重點。影響土方測量結果準確性的因素,集中在外業數據采集、內業土方計算兩個階段。隨著GNSS RTK技術、大地水準面精化技術、機載雷達技術、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無人機傾斜攝影技術等高新測繪技術的應用[3~7],作業人員按規范要求作業,外業數據采集精度可得到有效保證。因此,采用合理嚴謹的土方計算方法,提高土方測量的準確性,顯得尤為重要。常用的土方計算方法中,方格網法具備直觀、易驗算等特點,易于滿足非專業的項目管理方、審計方、財評方的工作要求,因此該方法應用廣泛。
方格網法首先用一定邊長的正方形格網對場區進行分割,并內插計算出各格網點的高程及上、下面的高差,各格網所覆蓋區域的方量,由4個格網點的高差擬合計算,分別計算各方格網的填、挖方量后,統計匯總得出整個場區的填、挖方量。方格網法土方量計算的基本公式如下:
(1)
式中:V為格網土方量,n為格網點數,h為格網點上下面之間的高差,S為格網面積。
此方法的核心是用離散的格網點組成的點集,對場區地形表面進行擬合。由于忽略了格網內部的地形要素信息,地形越復雜,格網長度越大,計算誤差越大,計算誤差容易超限[8]。
為提高土方計算準確性,需進一步考慮格網內部地形要素特征,將地形復雜區域的格網進一步分割成若干子區域,分別計算格網內各子區域的填、挖方量,匯總后作為該格網的填、挖方量。考慮地形要素的方格網法土方計算的基本公式如下:
(2)
式中:V為格網土方量,n為子區域數量,m為子區域角點數,h為格網點上下面之間的高差,S為子區域面積。
圖1中,格網長度是10 m,格網內一條斜坡將格網分成了坡頂面、斜坡面、坡底面3個區域。根據式(1)、式(2),若收方至 38 m,采用常規方格網法計算出的挖方量為 244.50 m3,采用考慮地形要素的方格網法計算出的挖方量為 263.32 m3。若以考慮地形要素的方格網法計算結果為基準,采用常規方格網法的計算誤差為 18.82 m3,誤差率為7.1%,土方計算誤差超限。

圖1 格網分割示意圖
外業數據采集技術有傳統的全站儀技術、GNSS RTK技術,以及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無人機傾斜攝影測量等高新測繪技術,以上方法均有優缺點及實用區域,本文不再論述。外業數據采集中,可根據測區情況,選擇多種測繪技術手段進行,測量的地面高程點,應滿足以下要求:
(1)高程點間距應小于計算要求的格網間距;高程點測量應測出范圍線;由于內業處理時,所有曲線都需折線化,因此,外業測量時,曲線要素上必須有足夠密度的高程點。
(2)所采集的高程點應能反映地形及地形變化特征,地形變化大處應加密高程點。
(3)所采集的高程點,均能完整地表述坡頂線、坡底線、坎上線、坎下線。
(4)對于大片高程變化均勻或平坦的地形(如沙灘、田塊、房屋、運動場等),應完整地測繪其邊界;帶坎的房屋建筑,應將坎的位置測準。
(5)溝的處理。溝的兩側為坡或坎,其高程點的采集應滿足上面的要求;同時,反映溝底特征的點必須采集。
(6)局部區域的最高點、最低點必須采集。
(7)自然形態的山。反映山體特征的重要高程點(如山頂點、鞍部點、山脊點、山谷點、山腳點等)必須采集,反映山腳線、山脊線、山谷線等特征線的關鍵點必須采集。
利用EPS、CASS等土方計算軟件,提取影響土方計算精度的各地形地貌要素,主要包括坡、砍、溝、等高線、高程變化均勻或平坦地形的邊界線、局部區域最高點、最低點等,編輯生成簡易地形圖。
特征線是由具有同一性質、用來表達地形地貌關鍵信息的離散點首尾依次相連構成的線,是提高TIN建模質量及土方計算質量的關鍵因素,需要用特征線加以約束的地形地貌主要有坎、坡、大片高程變化均勻或平坦的地形區域、山體、溝等,利用EPS、CASS等土方軟件,提取坡頂線、坡底線、坎上線、坎下線、山腳線、山脊線、山谷線、高程變化均勻或平坦地形的邊界線等[9]。
不規則三角網模型(TIN)可以實現對測區地形的高精度數字化表達。將簡易地形圖和特征線導入土方計算軟件,生成基于特征線的TIN模型,構建的TIN模型中任一條邊均不能與特征線相交,以達到對地形的最嚴密表達[9]。
利用TIN模型,可以擬合計算場區內任一點的高程值,有效地解決了方格網法各格網點高程值的擬合計算問題。根據方格網法的計算方法,格網長度越小,單個格網面積越小,各個格網面對實際地表面表達的精度越高,各格網方量計算精度越高。根據大量的實踐經驗,當格網長度逐漸縮短至 2 m或者 1 m時,計算出的填、挖方量會趨于收斂。實際工程中,可根據地形特征,多次計算比較分析,確定目標格網長度,將計算出小格網長度的方量作為目標方量,并結合《城市測量規范》中土方計算檢核較差不大于3%[10],對土方計算質量進行控制。
測量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考慮地形要素的土方測量流程
某一施工區需平整開發,按甲方要求進行土方測量,地塊紅線范圍內面積為 23 582 m2,土方計算格網長度為 10 m,收方至 64.10 m。經現場踏勘,測區雜草叢生,部分區域積水較深,故采用GNSS RTK、全站儀技術、無人船水下地形測量技術進行外業數據采集,測區地形起伏較大,最低點 54.0 m,最高點 67.1 m。采用EPS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編輯測區簡易地形圖,提取地形要素特征線,生成基于特征線的TIN模型,圖3為測區地形與TIN模型疊加圖。

圖3 測區地形與TIN模型疊加圖
利用EPS軟件土方計算與填挖分析模塊,加載土方計算范圍線、TIN模型,分別計算出格網長度為 20 m、10 m、5 m、4 m、3 m、2 m、1 m的填、挖方量,以及考慮地形要素的格網長度為 10 m的填、挖方量,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

土方計算統計表 表1

圖4 各格網長度土方計算土方量示意圖
圖4為各格網長度土方計算土方量示意圖,從圖4可以得出,格網長度變小時,土方量具有收斂趨勢,格網長度越小,越逼近土方量真值。在無法獲取土方量真值的情況下,可以將小格網長度計算出的土方量作為目標方量,對指定格網長度的土方計算結果進行檢核,并對計算結果進行質量評價,計算土方計算誤差率,計算公式如下:
(3)
根據表1統計數據及式(3),計算土方計算誤差率,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土方計算誤差率統計表 表2
從表2可以得出,直接采用10 m格網進行土方計算,土方計算誤差率均超過規范要求的3%的計算誤差限值;采用考慮地形要素的 10 m格網進行土方計算,土方計算誤差率均小于2%,計算準確率均提高了4%,因此該計算方法有效。
圖5為該測區局部考慮地形要素的土方計算方法示意圖,圖5中可以看出,地形復雜區域的格網方量計算時,均考慮了地形要素,提高了土方計算的準確性。

圖5 該測區局部考慮地形要素的土方計算方法示意圖
土方填挖、量較大的工程項目,對土方測量(計算)的準確性有很高的需求。本文提出的考慮地形要素的土方測量方法,在已有的外業測量數據基礎上,通過改進內業計算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土方測量結果的準確性,滿足了各相關方要求,已在大量土方工程測量項目中得到成功應用,較好地解決了土方測量項目中的土方計量、審計、財評、費用結算中的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