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曼蘭,陳皓勇,肖文平,黃釗文,劉豐華,張立榮
(1.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佛山528000;2.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510641)
目前,電力市場改革和物聯網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需求側響應發展,改變了用戶傳統的用電習慣[1 - 5]。此外,售電公司的出現在激活市場活力的同時,不僅可以整合用戶并根據其特性和需求設計差異化的服務產品,提高服務質量,也可以激勵用戶側根據價格信號做出響應,引導用戶科學合理用電。
在我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初期,用戶的需求側響應意識有限,應該基于電力市場的不斷推進逐步培養用戶側的響應意識和專業知識。此外,現貨市場的發展也加大了售電公司參與市場風險,售電公司需要具備抗市場風險能力。售電公司代理的用戶負荷,有可變負荷也有固定負荷,將可變負荷充分利用,對用戶進行一定程度的需求側響應,能夠抵抗市場不可預測風險,在此過程中,售電公司需要逐步推出需求側響應產品,一來可以基于產品抵抗市場風險,二來為用戶提供多種服務,能夠提高用戶粘度,提升公司品牌。
目前,國內外對需求側響應研究主要集中在:需求側響應運作機制的頂層設計[6 - 10]、需求側響應的調節手段[11 - 12]、需求側響應項目的社會效益及技術支持[13 - 16]。分時電價和實時電價屬于價格型需求側響應。
分時電價屬于價格型需求側響應,合理的峰谷分時電價能夠削峰填谷、緩解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隨機性、間歇性出力對電網造成的安全穩定影響,在國內外備受關注[17 - 18]。需求側的分時電價則主要根據用戶響應情況進行制定[19 - 20]。在考慮需求側的分時電價方面,文獻[21]以峰谷差最小化為目標,并以用戶的平均電價變小為約束條件,給出了分時定價的方法。文獻[22]提出了一種考慮峰谷分時電價策略的多類型負荷協調控制模型,將用戶對電價的響應融入模型中進而確定最優峰谷分時電價。
實時電價定價方法包括基于能耗調度理論的實時電價算法[23]、基于統計需求彈性模型的實時電價算法[24]、基于效益模型的實時電價算法[25]和基于阻塞管理的實時電價算法[26]。文獻[27]將用戶所需負荷函數表示為電價的函數,把社會效益最大化作為最優實時電價問題的目標函數。通過迭代算法,得到用戶與供電商的總體效益最大化。文獻[28]提出了考慮需求彈性的定價方法。用自彈性與互彈性矩陣對用戶的用電行為進行建模,彈性影響的計算隨著調度策略與計算價格不斷迭代。通過拉格朗日松弛算法來計算每一次調度安排,并根據英格蘭和威爾士的電力庫規則完成電力價格的實際制定。
在電力市場成熟期,需求側響應更多的是應用于需求側競價、輔助服務市場和容量市場。在電力市場初期,亟需與之相適應需求側響應產品出現,將其與電力市場相銜接,不斷提高用戶需求側響應意識的同時保障電力系統安全可靠。而集中式電力現貨市場主要以中長期差價合同管理市場風險,配合現貨交易采用全電量集中競價的電力市場模式[29 - 31]。為適應集中式電力現貨市場以及用戶需求側響應意識較為薄弱的局勢,本文提出基于需求側響應改進的浮動高峰電價產品,將其與現貨市場電價的相聯動,將需求側響應產品嵌入到現貨市場交易中,并構建基于浮動高峰電價產品的購售雙方盈利模型,降低售電公司參與市場風險的同時,提高售電公司甚至是參與用戶的收益,最后通過算例驗證該模型的有效性。
市場化第3主體——售電公司的出現,促進市場交易格局更趨向于競爭性和活躍性[32 - 33]。電力市場和物聯網發展可以促使售電公司整合用戶,根據其特性和需求設計差異化的服務產品,提高服務質量。也可以激勵用戶側根據價格信號做出相應,引導用戶科學合理用電。
縱觀全球,越來越多國家傾向于通過市場引導進行需求側響應,有效管理系統電力供需(尤其是高峰時段)。美國的需求側響應已有幾十年歷史,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促進和推動需求側響應的發展,目前已實施各種政策機制促進需求側響應成為電力系統資源,使電力市場更有效運作。美國有不同的需求側響應產品,為參與用戶提供電價信息引導或激勵機制補償。在競爭性電力市場中,需求側響應產品可分為兩類:1)直接調控;2)間接調控。競爭性市場的需求側響應產品如表1所示。
價格型需求響應產品采用基于時間變化的電價來引導用戶改變其電力需求,特別是在系統高峰時期,由于本文提出的浮動高峰電價產品是由分時電價和實時電價衍生而來,下文將對分時電價和實時電價進行介紹。
1)分時電價:電價隨用電所處時段、日期、季節不同而不同的電價。北京典型工業用戶和商業用戶的分時電價,其中高峰時段和非高峰時段的價格比達到了4:1。采用了分時電價,鼓勵工業和商業用戶錯開高峰負荷時段用電。
2)實時定價:用戶的零售電價等于實際批發市場的電價。當市場電價高或可能會高的時候,智能裝置發出警示,要求用戶做出實時響應。
分時電價的價格在一段時間內是固定的,對用戶的計量設備和響應意識要求不高,用戶容易做出響應。但由于電力供需、煤耗價格等波動,導致電價無法反映實際的市場情況,無法較好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實時電價根據實際電力市場價格,每小時每天都不同,價格波動性大。雖然能實時反映實際市場的供需情況,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但在缺乏高級量測技術普及、市場不透明和用戶需求側響應意識有限的情況下,實施起來較為困難。
集中式現貨市場是指全電量通過現貨市場考慮電力系統約束出清形成物理執行的發用電計劃,市場雙方報量報價可以影響曲線的形成。具體如下:中長期合同只有結算意義,不需要物理執行;在現貨市場中,全電量物理執行的發用電計劃通過日前運行安全機組組合出清、實時運行安全經濟調度出清程序,得到系統優化的物理執行發用電計劃和節點電價。
在電力市場中,降低負荷需求可以增加市場競爭和滿足系統供需平衡。在現貨市場環境下,用戶側可以通過價格信號、激勵合同或直接參與市場競標,是一種靈活性大且分布廣泛的虛擬發電機組。深入推進現貨市場和物聯網技術將大大促進需求側響應發展。
傳統的峰谷分時電價在每個時段的時間和價格都是預先確定和固定的,缺少靈活性和市場適應性,因此,本文提出售電公司的浮動高峰電價產品,該產品是峰谷分時電價和實時定價的混合體,主要特點是,各類型用戶峰谷平時段不變,平和谷時段價格不變,但高峰時段的價格將受到現貨市場價格的影響,對高級量測技術和用戶需求側響應意識的要求低于實時電價,有助于更緊密地將零售電價和現貨市場價格聯系起來。
2.2.1 適用對象和時間
針對大型工業或商業消費者,擁有可自動監視和反映價格變化的智能工具,例如,智能冷凍庫、熱水鍋爐或電動車輛,這些工具可被設置為推遲到一天中電價較低時再啟動,避開峰時段。居民用戶也可安裝“智能” 恒溫器、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儲能和熱水器計時器。
不同售電公司執行的浮動高峰電價時間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在每年的6—9月份,負荷缺口較大,市場交易波動性較大,高峰時段為了滿足負荷需求,電網可能采用更昂貴的發電機組或者售電公司有時候不得不在現貨市場以較高的成本購入電力。在這個時候執行浮動高峰電價,一方面有利于降低系統峰谷差,提高系統安全穩定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在實時市場進行虛擬投標獲得更多收益。
2.2.2 實施的邊界條件
電力泛在物聯網的快速發展,為浮動高峰電價產品的順利開展提供技術支持。售電公司代理的用戶在日前電力市場結束后將會收到售電公司發送的峰電價,并對次日負荷進行響應。由于峰時段電價發生變化,平和谷時段電價未變化,將在峰時段出現負荷削減或者將峰負荷轉移到平、谷負荷。要求用戶普及智能電表,應用信號通信和負荷控制技術,同時要求售電公司具有較高的負荷和電價預測能力。
2.2.3 在實時市場進行交易
執行浮動高峰電價產品,用戶在高峰時段的負荷進行削減和轉移,因此,售電公司可以將每個時段的負荷變化量在實時市場進行交易。平、谷時段由于增加負荷,在實時市場將買進,而峰時段減少負荷,在實時市場將賣出。與虛擬投標原理類似,已有的措施是通過激勵型需求側響應與用戶簽訂合同,促使售電公司在實時市場進行買賣電交易,但價格是固定的,無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收益最優。而執行浮動高峰電價,則可以將實時市場與零售市場價格聯系起來的同時,還能促使雙方收益有所增加,通過價格引導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2.2.4 與現貨市場電價的聯動機制
現貨市場電價具有一定的波動性和不可預測性,日前市場得到日前節點電價,基于日前節點電價和預測的實時電價,通過模型,得到售電公司代理各類型用戶高峰時段的最優峰電價,將峰電價發送至用戶,用戶進行響應。
2.2.5 結算機制
對用戶的峰谷平時段的用電量與對應電價進行計算得到用戶當天的電費,名義上電費比未采用浮動高峰電價產品高,但該差額將由售電公司補償,因為售電公司由于浮動高峰產品的實施,在電力市場將有盈利,盈利部分在補償用戶的同時還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分紅給用戶,使用戶在滿足實際電費不變的基礎上還可以獲利。
本文假定的浮動高峰電價福利是與未執行浮動高峰電價效益相比較的,則設定未執行浮動高峰電價效益相比較的福利為0。
用戶執行浮動高峰電價產品之后的用電效用分析和用電效益分析如圖1—2所示。

圖1 用戶的用電效用分析圖Fig.1 User’s power utility analysis chart

圖2 售電公司的收益分析圖Fig.2 Benfit analysis of the retailer
圖1和圖2中,A點均表示為未執行浮動高峰電價的狀態,B點為執行浮動高峰電價的狀態。正常情況下,售電公司會在雙邊合約和日前市場購入用戶所需電量,當用戶由于浮動高峰電價產品而減少或轉移高峰時刻電量的時候,在實時市場出售的電量將為執行浮動高峰電價產品前后每個時刻所需電量的差值,Q1-Q2=Q3-Q1。
圖1中,陰影部分和灰色部分分別表示用戶執行浮動高峰電價產品前后的用電成本。用戶由于執行浮動高峰電價產品將會引起用電費用的升高,同時還會由于高峰時段負荷的削減和轉移引起的生產、舒適度等損失,即從A點轉移到B點。圖2中,陰影部分和藍色部分表示售電公司執行浮動高峰電價產品前后的收益。且執行浮動高峰電價后,售電公司收益的增加內容包括用戶用電費用的增加值和實時市場電量的出售,即從A點轉移到B點。
因此,將售電公司與用戶收益損失放在一個平衡賬戶里面,執行浮動高峰電價產品后該平衡賬戶的總效益(與原效益進行對比,原效益為0)。
平衡賬戶總效益=售電公司收益變化量+用戶用電成本變化量
平衡賬戶總收益表明售電公司和用戶執行浮動高峰電價得到的多余收益。這部分收益將由售電公司和用戶按比例進行分析,具體分配規則由售電公司與用戶協商而定。
模型中考慮用戶某時段的電量將受該時段和其他時段電價的影響。因此,電量電價彈性系數如式(1)—(2)所示。
(1)
(2)
式中:εii為自彈性系數;εij為互彈性系數;Qi與ΔQi分別表示時段i的用電量和變化量;Pi、Pj與ΔPi、 ΔPj分別表示時段i、j的電價和電價的變化量。
由經濟學原理分析可知,εii<0,εij>0。當該時段電價較高時,用戶采取的措施是削減負荷或轉移負荷。因此,多時段負荷響應方式中,負荷削減和轉移系數如式(3)—(6)所示。
(3)
(4)
(5)
(6)
式中:Tp、Tf、Tv分別為負荷的峰、平、谷時段;λpf、λpv、λfv分別為峰-平、平-谷和峰-谷的轉移系數;λpp、λff、λvv分別為各時段的削減系數;pp、pf、pv分別為峰時段電價、平時段電價和谷時段電價;由于在浮動高峰電價產品中,峰電價是在原來電價基礎上發生變化,其余時段均為平電價,kp、kf、kv分別為對應時段的電價波動比,且kp>0、kf=0、kv=0。因此,λff=0、λvv=0,λpf>0、λpv>0, 此外,由于εii<0,λpp>0。
(7)
式中:L′t為執行后的t時段負荷;Lt為原始t時段的負荷;Lp、Lf、Lv分別為峰、平、谷時段總負荷在相應時段內的平均值。
要使得用戶分時電價與現貨市場價格相聯系,在原來高峰電價的基礎上疊加一個與現貨市場電價相聯系的系數,即通過現貨市場價格引導用戶改變高峰時刻的用電行為,如式(8)所示。
Pp=(1+kp)×P′f
(8)
式中:P′f為原來峰時段電價(即平電價);Pp為執行浮動高峰電價產品后的峰時段電價。kp為3.1節所述的負荷削減和轉移系數,數值通過第4節的購售雙方盈利模型優化所得。
在電力市場交易中,售電公司購買電量渠道為雙邊合約、日前市場和實時市場。因此,售電公司收益為雙邊合約購買電量費用、日前市場購買電量費用、實時市場購電費用和售電費用之和。
目標函數為售電公司收益最大化,即雙邊合約購買電量費用、現貨市場購買電量費用和售電費用之和最大,如式(9)所示。
(9)

則未執行浮動高峰電價產品時售電公司的收益Rrini為(設定售電公司用電量均從雙邊合約和日前市場購入)如式(10)所示。
(10)

執行浮動高峰電價產品后售電公司的效益Rrbe為:
Rrbe=Rr-Rrini
(11)
在電力市場交易中,售電公司與用戶簽訂的售電合同,合同規定交易電量和交易電價。用戶效用為實施浮動峰谷電價前后的購電成本之差為負值。用戶用電成本Rc為:
(12)
(13)
0≤η≤1
(14)
式中:A為各類型用戶由于高峰時刻的負荷變化而引起的生產效益、舒適度等損失;η為比例系數;Rcini為未執行浮動高峰電價產品時用戶的用電成本。
則未執行浮動高峰電價產品時,A=0;用戶的用電成本Rcini如式(15)所示:
(15)
執行浮動高峰電價產品后用戶用電成本損失Rcbe為:
Rcbe=Rc-Rcini
(16)
4.3.1 目標函數
執行浮動高峰電價產品,購售電雙方效用以不執行產品前售電公司收益與用戶用電成本作為參考點。把售電公司收益和用戶用電成本損失整體化,在平衡賬戶中,則購售電雙方效用(即平衡賬戶收益)R表達式如式(17)所示。
R=Rrbe+Rcbe
(17)
將售電公司收益和用戶效用相疊加,得到平衡賬戶的總效益。當售電公司采用浮動高峰電價的時候,用戶用電成本上升,但上升部分由售電公司承擔。購售雙方效用即考慮整體得到的總收益,因此該收益是通過采用浮動高峰電價之后,用戶高峰時段電量下降,售電公司在實時市場出售電量獲得的。
計及浮動高峰電價的購售雙方效用模型的目標函數是平衡賬戶收益最大化,如式(18)所示。
maxR=Rrbe+Rcbe
(18)
4.3.2 約束方程
1)售電公司時段t購售電量平衡。
(19)
2)售電價格約束。
對售電公司售電價格進行一定程度約束,可適時保障售電市場的公平性,確保用戶利益,如式(20)—(21)。
(20)
(21)

3)用戶滿意度約束
執行浮動高峰電價產品會對用戶的產品生產計劃、生產質量以及生活質量造成影響,因此定義用戶滿意度約束,以避免不切實際的改變用戶用電方式情況的發生。用電方式滿意度為:
(22)

售電公司在雙邊交易和日前市場得到的電量和電價在合約規定時間內是固定的,實時市場得到的電價和電量會受當天市場需求而波動。物聯網環境下通過模型確定用戶當天與實時市場相聯動的峰電價。具體步驟如圖3所示。

圖3 浮動高峰電價產品的實施流程Fig.3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floating peak price products
1)售電公司與用戶簽訂交易合約,確定交易電量及電價、用戶的峰谷平時段,每年6—9月份執行浮動高峰電價。
2)售電公司根據用戶負荷需求在雙邊合約和日前市場進行交易,得到日前市場電價。通常情況下,由于實際負荷與日前預測或申報負荷存在偏差,實時電價相對日前電價有所漲落。但PJM等電力市場實際數據表明,二者整體趨勢一致,且大部分情況下日前與實時價格趨同[34]。因此可以得到預測的實時電價。
3)售電公司將雙邊交易數據、日前交易數據、預測實時電價及各類型用戶的彈性系數輸入模型進行優化求解。該模型屬于非線性規劃問題,用數學規劃軟件GAMS- 23.5.1編程并調用 CPLEX.12.1進行求解。得到各類型用戶的峰電價,以及不同時段的負荷變化量。
4)將得到的峰電價傳遞至用戶進行響應,用戶提前收到第2天的高峰時段價格通知。在泛在電力物聯網環境下,電力用戶及其設備實現連接,實現各設備及客戶的狀態全面感知、信息交互和數據共享、需求快速響應。因此,用戶通過自動需求響應終端設備關停設備或調整運行功率(比如更改設備所需溫度),進行響應改變各自的用電計劃。
5)將預測的負荷變化量在實時市場進行交易,得到平衡賬戶最終收益。售電公司按一定比例與用戶協商一起分配。
本文設定售電公司具有A類工業、B類工業、商業和居民用戶。該售電公司已經預測這幾類用戶的日負荷曲線,該售電公司根據已有的日負荷曲線在雙邊合約市場購買了80%的電量,日前市場購買20%的電量。
1)負荷參數方面。由文獻[35]可知,對電價的靈敏度:A類工業負荷>B類工業負荷>商業負荷>居民負荷。本文彈性系數為各類用戶實施峰谷分時電價后一段時間的穩定值。通過負荷變化量和電價變化量來計算不同時段的彈性系數。用戶類型及響應特性的相關參數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本文只考慮高峰電價的變化,對應的參數也如表2所示。

表2 用戶類型及響應特性參數Tab.2 User types and respons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2)電價數據方面:雙邊交易和現貨市場交易中各時段的電價如圖4所示。

圖4 交易電價數據Fig.4 Transaction price data
不同類型用戶的典型日負荷曲線如圖5所示。

圖5 各類型負荷曲線Fig.5 Various types of load curves
由于浮動高峰電價產品的實施過程需要循序漸進,且工業用戶對電價的敏感度遠大于商業用戶和居民用戶,商業用戶和居民用戶對電價的響應程度類似。因此,售電公司執行浮動高峰電價,在技術、用戶需求側響應意識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先對工業用戶開展,再逐步將浮動高峰電價擴大到更多的客戶群體,如居民和商業用戶。本文設計3種策略來驗證購售雙方運營優化模型的有效性,具體如下。
1)場景1:不執行浮動高峰電價產品;
2)場景2:工業用戶執行峰谷電價產品;
3)場景3:工業用戶、商業用戶和居民用戶均執行浮動高峰電價產品。
本文負荷的峰谷平時段劃分方法是在分析各類型負荷曲線的峰谷分布特點后,確定負荷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采用模糊半梯度隸屬度函數進行劃分。峰谷平時段的劃分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峰谷平時段的劃分結果Tab.3 Peak-valley-flat time division results
在場景2和場景3下,售電公司制定的針對不同類型用戶的最優峰谷分時電價如表4所示。

表4 場景2和場景3的優化電價Tab.4 Optimal prices of scene 2 and scene 3
5.3.1 負荷曲線峰谷對比
圖6為3種場景下的負荷曲線圖。表5為不同場景下的負荷數據對比。各策略對負荷曲線的削峰填谷影響如下。

圖6 3種場景下的負荷曲線Fig.6 Load curves under three scenes
場景1與場景2相比,場景2的工業用戶執行浮動高峰電價,是模型最優情況下獲得。由于場景2只有工業用戶執行,對負荷曲線起到的削峰填谷能力有限。而場景2與場景3相比,場景3是所有用戶均執行浮動高峰電價,將預測的實時市場電價與用戶的峰電價相聯動,保持各類型用戶峰谷平時段不變,平和谷時段價格不變,但高峰時段的價格受到實時市場價格的影響。
場景3中,在考慮用戶滿意度的基礎上,執行浮動高峰電價產品之后,峰電價上升,用戶會削減和轉移高峰負荷,導致高峰時段的用電量減少,平、谷時段的用電量增加,用戶總用電量減少。通過浮動高峰電價產品改變用戶高峰時刻的用電行為,更有效地降低負荷峰谷差。不同場景下的負荷數據對比如表5所示。

表5 不同場景下的負荷數據對比Tab.5 Comparison of load data under different scenes
5.3.2 平衡賬戶收益對比
不同場景下的收益與成本如表6所示。實施場景2只有工業用戶參與,平衡賬戶獲得收益有限。而場景3是所有用戶均執行浮動高峰電價產品,在滿足用戶滿意度約束條件的基礎上,用戶的用電成本增加,即用電費用和效益損失的增加。將用戶執行浮動高峰電價得到的一天24 h負荷變化量在實時市場進行交易,即高峰時刻將電量賣出去賺取收益,類似虛擬投標。賺取的平衡賬戶收益相比未執行浮動高峰電價高738元,可將這部分進行利益分配,不斷培養用戶的需求側響應意識。最后,由于用戶用電成本增加是由售電公司承擔,對于用戶而言,在用電成本不變的基礎上,增加收益;對于售電公司而言,在保證原本的收益并承擔用戶用電成本變化的基礎上額外增加收益。

表6 不同場景下的收益與成本Tab.6 Benefits and costs under different scenes
平衡賬戶收益主要是從實時電價獲得,即通過浮動高峰電價引導用戶在高峰低谷時刻科學用電,在高峰時刻將電量出售出去,賺取差價。傳統的虛擬報價更多的是基于合同對用戶進行約束,缺乏靈活性的同時無法將合同電價與現貨市場電價相配合,無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電力市場改革和物聯網發展推動售電公司不斷設計更合適地服務產品來增強用戶粘度,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和收益。現階段執行浮動高峰電價尚且存在一些挑戰:售電公司的負荷和電價預測技術精確度有限、用戶需求側響應意識有限、需求側響應的高級量測體系缺乏。要使浮動高峰電價產品順利執行,提供以下3點建議。
1)提高售電公司自身能力。(1)售電公司需要不斷提高負荷預測能力和現貨市場價格預測方法,促使售電公司和用戶組成的平衡賬戶收益最大化。(2)可以為用戶提供多元化服務產品,并將服務延伸至電能銷售之外。充分利用開放性電力市場,將電力市場與需求側響應更好結合,增加用戶粘度,提高市場競爭力,降低市場風險。(3)可以借助泛在電力物聯網技術收集大量客戶負荷信息,細分負荷類型及其響應特性,開展用戶用電行為研究,評估客戶對浮動高峰電價的接收程度,執行支持度和響應程度,以不斷改進服務產品和實施策略。有助于售電公司分析并管理不同類型用戶的需求側響應潛力,為電網安全可靠運行提供更多資源。
2)加強用戶需求側響應意識。相關政府部門、電網企業或售電公司,應與用戶密切合作,提供培訓,并定時跟蹤工作進展。該產品成功的關鍵因素就是用戶的主動積極參與。不斷培養用戶,宣傳浮動高峰電價產品的效益。
3)加強技術方面的支持:浮動高峰電價需要涉及智能計量裝置、通訊裝置及負荷控制設備,需要不斷建立高級量測體系,將先進控制技術、網絡通信協議和智能計量等無縫集成一起,推動浮動高峰電價產品的發展。
售電側放開和物聯網的快速發展推動售電公司與用戶緊密合作,數據采集和信息溝通及分享,有助于需求側響應廣泛推廣。為了促進需求側響應與現貨市場相連接,本文提出了浮動高峰電價,促使零售價格與現貨市場價格相聯動,并總結分析浮動高峰電價的特點。在滿足用戶滿意度的基礎上構建了購售雙方運營優化模型,并設計了3種場景進行算例分析,驗證模型的有效性。結果表明,當售電公司代理的所有用戶均執行浮動高峰電價產品,浮動高峰電價的平衡賬戶收益是最大的。通過浮動高峰電價,用戶的用電成本保持不變的同時,還能獲得額外收益。一方面將需求側響應與現貨市場連接起來,一方面降低售點公司風險的同時提高購售電雙方效益。后續將考慮物聯網環境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網、儲能系統等因素對售電公司運營優化模型的影響,有效地規避市場風險、提高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