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晴
我做了19年報紙雜志的記者和編輯,又做了6年互聯網新媒體。在這25年的媒體生涯中,我有一個非常深刻的感觸:世界上最長的路徑就是捷徑。
所以在一條,任何通過犧牲調性和口碑來獲客的方式,都是不被允許的。我們只允許做一件事情:用優質內容獲得優質用戶。
在過去6年里,一條通過3200條百分百原創的生活方式短視頻,獲得了全網5400萬粉絲;其中約20%——也就是1000萬人,是我們的精準用戶,即“新中產”。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APP端沒有一分錢的投放,卻以優質內容為入口,獲得了670萬電商注冊用戶,其中近500萬是下單用戶。
我們是怎么做到的?
一條是一個由文化人創立的公司。我曾是《外灘畫報》的副主編,而創始人是主編,當時是我的直接領導。7年前,我們發現年輕人不看報紙雜志了,因此創立了一條,這不過是兩個感覺要下崗的中年人重新創業的被迫舉動。
過去十年,我們都在做新中產的生活方式報道,非常熟悉該人群和領域,這是一條在新中產人群中獲得良好口碑的原因。
新中產到底是怎樣的人群?簡而言之,他們是受過良好教育,見過好東西,對美有基本需求的一群人。
這個人群有兩個非常典型的特征:其一,他們不一定有特別多的財富積累,因此會喜歡高性價比的產品:顏值要好,價格還不能高;其二,他們都非常忙,一般不太有空去精挑細選。
因此,我們其實在做節約時間成本的生意。一條電商平臺的SKU(庫存保有單位)大約十萬左右,相比于那些下拉好幾百頁的大平臺,我們下拉只有十頁。但在各個細分領域,我們都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國內外鑒賞和挑選最好的100件物品。在這里,你只要花十分鐘,就能找到你想要的東西,然后下單走人。能為用戶節約時間成本,在今天看來是一件非常有公益價值的行為。
因為一條做的是內容電商,所以在2016年剛起步時,我們幾乎都要給合作的品牌重新寫文章和拍照片,精心打磨傳播方案——這是我們的手藝,也是最擅長的事情。
在此過程中我們發現,一篇優質的產品推文具有強大的轉化效果。而幾年后的今天我們發現,很多電商的產品和傳播也非常成熟——這其實說明,審美一定會潛移默化地普及,大家的審美能力在共同提升。
當然,用戶畫像一致也特別重要。在通過內容獲得非常精準的用戶后,我們發現,喜歡看一條視頻的粉絲同時也喜歡我們賣的產品。因為畫像是相符的,轉化就會特別驚人。
在過去6年的時間里,我們拍了3200條原創短視頻,主要人物有頂尖建筑師、獨立設計師、人文藝術家、茶界/香界高人、生活美學達人等等。你可以設想一條是一本lifestyle(生活方式)的視頻雜志,所有生活方式涵蓋的領域,我們都會報道。
起初,我們只是作為媒體人在做這件事,報道完了以后,不會跟他做生意。創業兩年后,當我們用非常高清的鏡頭表現某個器物是如何生產的時候,很多用戶都看哭了,說從來沒有見過這么美的東西。于是,越來越多的用戶都特別想買,但我們說不賣;后來才發現,這是一個面向新中產的電商創業機會,我們順勢做起了電商。
大概3年前,一條已經拍攝了1000條新聞報道式的視頻,內容都是真實的匠人做真實的事情,我們剪了一個百分百干貨的集錦短片。他們說的每一句話,都超級震撼人心——通過這些人物的語言,我們想表達一條的價值觀,這就是傳統媒體人對于原創的理解和堅持。
這個視頻剪出來以后,很多員工在大屏幕前都哭了。當然,一方面是有感于過去一千多個殫精竭慮的日日夜夜,更多還是幸福的眼淚,大家為此生有幸能參與報道這個世界的美好而自豪。
雖然大數據可以算出你喜歡什么,但媒體卻應該是引領性的。憑借數據,能輕易知道什么是有流量的,但人有普世的價值,美好的東西一定會打動一個正常人——我們稱之為“打動心智”。當獲得用戶粉絲的心智后,他們會非常愿意接受高客單價。

這是一個相互滋養的過程。這些人物都是我們原創拍攝的,而挑選標準很簡單,就是一個美麗干凈的靈魂。他不一定要做出改變歷史的事情,但你看完以后,覺得這個世界好美麗,這就夠了。
2015年,在距北京3小時車程的地方,出現了一座最孤獨的圖書館,迅速火爆全國。
當時出現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不是廣告,但它所產生的效果非常驚人。首先是獲得了5萬粉絲,僅僅3天后,這里就成為全中國最不孤獨的圖書館——大量的人開車涌入,圖書館旁邊的一個地產配套項目,幾個億的房子都賣掉了。
后來項目方復盤:如果請一支廣告團隊來拍攝,能不能產生這么好的效果?還真不行。因為只有把它當做內容——而不是甲方來拍攝,才能有這樣一種觸動人心的力量。
另外一個案例是關于一套高客單價的音箱。以往大家要買音箱,一定會到線下店去試聽,反復權衡后才能決定。但我們卻通過一條片子賣掉了60臺音箱。為什么不是61臺?因為一共只有60臺。
簡而言之,我想說的是,當你有好的內容,其實說人話就足夠了。大道至簡,是非常高深的一門學問。我經常跟編輯們說,我們要引導那些很厲害的人說人話,用非常簡單的語言把特別高深的生活哲理說出來,這樣才能真正觸動人心。
在一條,視覺上的美感也很簡單。幾年前,我們剛剛開始做電商的時候,很多供應商提供的照片都很糟糕,背景亂七八糟。要拍得美很容易,就是做減法,把鍋拍得像鍋,碗拍得像碗——就這么簡單。
現代都市人對簡約之美非常買賬。所以一條做的所有產品都是“日用之美”,就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高頻使用的東西。
在這方面,新中產和老中產有一個明顯區別。老中產家里一般有一個叫“裝飾柜”的奇怪存在,里面可能放一帆風順的帆船模型,或者一些永遠不喝的洋酒。這些跟美沒有任何關系,也并不實用。
現在年輕人家里是沒有裝飾柜的,像這種很有藝術感的器皿,可能就是每天正常吃飯的碗。雖然很貴,但可以用一輩子。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日用之美”,讓美在日常生活中每天發生,你就會擁有自己的小確幸。
幾年前我們做電商遇到的新國貨,和今天的新國貨品牌相比有些不同。最主要的區別是,幾年前的新國貨門類特別窄,主要局限于文房四寶;現在的新國貨幾乎覆蓋全門類,甚至連汽車都包含在內。
當產品極大豐富后,競品也會非常多,所以在面對消費者時主打哪個痛點,今天的品牌往往是非常零亂的。
如果你在幾年前做咖啡壺,幾乎就是這個門類唯一的新國貨,大家都會買你的產品。現在不行了,可能有二十多個國產品牌做咖啡壺,你跟別人不一樣的辨識點是什么?我們作為平臺,會幫助品牌去撈用戶的痛點。
比如,有一個香氛品牌,他們的產品已經有了,但傳播還是一片空白。在合作過程中,我們有點像咨詢公司一樣幫它做梳理,策劃傳播方案。
迄今為止,已經有很多新國貨品牌跟我們一起共生共長,而在此過程中我們也發現,找到一個對的首發平臺,可以帶來非常好的轉化效果。
2018年,我們進入線下,在北京開了兩家門店,其中宜家薈店聚是我們所有渠道中銷售額最高的,人流量特別感人。
對于新國貨而言,產品放在線下店里并不只是簡單陳列,而是要繼續說故事。我們此前去日本走訪了很多店,其中最感興趣的是蔦屋書店一樣的經營模式——他們一年會做600-700場線下講座,以這樣的形式來講故事。
這對一條來說太容易做到了。我們已經拍了兩千多位匠人,而且早就希望邀請他們在線下跟用戶交流,可能通過一場講座,他的產品分分鐘就賣掉了。所以,我們把這個效應放在線下店里,策劃組織了各個門類的活動,有藝術或人文領域的匠人來教你品酒,教你做東西,近距離感受方方面面的生活美學。
我們的形式也非常簡單,因為“審美”這件事情一定要非常輕地發生。換言之,我們不希望讓你感覺看展覽、看演出是一件很重的事情,甚至需要空出半天時間,還要考慮停車和小孩的問題。該過程應該就像去逛街,或買杯咖啡,偶然發現那家店里有個講座好像不錯,走進去聽聽;如果感覺不行,就自然離去,如此而已。
只有讓“審美”潤物細無聲地發生,才能真正讓美好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被帶起來。日用之美,也許不是很重的事情。這一代年輕人,尤其是九五后、零零后,可能不一定買得起房子,但即便是住在租的房子里,生活是自己的,不能湊和著過。他們要用美美的茶杯喝茶,用很美的烤箱做飯,聽著音樂享受當下。那一個小時的自我滋養,可以給到他們更多的力量去面對明天特別辛苦和努力的奮斗。
提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美,這就是我們小小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