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實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十四五”規劃,其中特別提到了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了《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這意味著中國開啟實現共同富裕的征程。對此,我想談自己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三個層面的問題。
從十九屆五中全會以來,有關共同富裕問題的研究多了起來,對共同富裕的內涵、目標、實現路徑等有關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那么,理論界取得了哪些共識呢?
根據我看到的文獻,大多數學者在以下幾個方面有著較大的共識:一是共同富裕不是一部分的富裕,更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一定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全社會中每一個人的富裕。二是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或同等富裕,不是富裕的平均主義,而是有差別的富裕,社會成員之間仍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富裕差別。三是實現共同富裕不是單純地實行財富的再分配,更不是一種“殺富濟貧”的再分配方式,而是探索在不斷提高整體富裕水平基礎上的共享模式和機制。在實現共同富裕過程中,實現富裕社會是首要的目標,也構成了社會共享的基礎。四是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目標,也是一個長期過程。根據中央的部署,到2035年全國在實現共同富裕方面取得更加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到2050年基本實現共同富裕,到2121年全面實現共同富裕。因此,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百年大計”。五是實現共同富裕需要扎實推進,需要可衡量、可評估的指標體系。
對共同富裕內涵的理解需要基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從這一理念出發,應該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第一是家庭和個人收入;第二是家庭和個人的財產;第三是個人和家庭能夠享受到的公共服務。它們的高低決定了全社會家庭和個人福祉水平,而這三個維度的個體差異性決定了不同社會成員的共享程度。概括說來,一方面全體人民的收入水平、財產積累水平、公共服務水平要高,另一方面收入差距、財產分配差距和公共服務水平差異要小。
實現共同富裕要從現實出發,需要對現在的初始條件有清醒的認識。我認為當前在實現共同富裕過程中主要的挑戰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在過去幾年中,居民收入差距仍處在一個高位波動的狀態。如果我們不進一步進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居民收入差距仍可能處于高位水平,很難出現一個長期縮小的趨勢。
其次,居民財產分配差距將會持續擴大,并且會成為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的主導性因素。
最后,公共服務均等化仍需要加力推進,這意味著現在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仍然存在著較大差別的公共服務水平和待遇。
首先,看看中國近期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變動情況。根據國家統計局的估計,全國居民收入差距,從2003年到2008年是不斷擴大的,2008年基尼系數高達0.491。在此之后收入差距出現了一個緩慢縮小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只持續了八年的時間,從2016年開始收入差距又有所反彈,近兩年是一種波動狀態。可以說近幾年居民收入差距不是一種不斷下降的趨勢,而是一種高位波動的狀態。
另外,利用收入分配課題組(CHIP)所搜集的調查數據,我們測量了2013年-2018年期間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我們的估計結果顯示這一期間收入差距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但是處在一個高位的水平上。
此外,我們知道從2008年以后,全國居民收入差距略有縮小,主要是來自于城鄉之間收入差距的縮小,而在城市內部、農村內部,收入差距仍在擴大。這意味著什么?未來城鄉之間收入差距如果不能出現明顯的縮小,全國收入差距難以出現不斷縮小的趨勢。從近幾年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數據可以看到,特別是從2015年以后,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率的差別在不斷地縮小,在這種情況下它對全國收入差距的影響就變得越來越小。那么,未來全國收入差距縮小的可能性并不大。
我們還有證據顯示,城鎮勞動力的工資差距仍然在擴大。我們比較了2018年和2013年工資收入差距的變化,不管基尼系數還是其他指數工資收入差距仍然在擴大,而且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不同職業之間的工資差距都是在擴大。這進一步說明了未來收入差距縮小的可能性不會很大。
更重要的是,前面提到的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都是根據抽樣調查樣本估計出來的收入差距,而實際的收入差距比估計的收入差距還要大,這是因為受到高收入人群樣本偏低的影響,大多數估計出來的收入差距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低估。由此看來,在實現共同富裕進程中,實現收入差距不斷縮小的目標,需要進一步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步伐,加大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的調節力度。
其次,我們課題的研究發現,在過去20年中居民財產分配差距在急劇擴大。相對于2002年,2013年財產最多的10%人群的財產份額有了大幅度增長,而其余的90%人群的財產份額都在不同程度地下降。財產最多的10%人群與財產最少的10%人群的財產比值,由2002年的37倍左右上升到2013年的160倍左右。而且,最近幾年這一比值還在上升。同樣地,居民財產差距的基尼系數在不斷上升,由2002年不到0.5 上升到2013年近0.7左右。這就意味著中國居民財產分配的差距出現了急劇擴大。更需要注意的是,居民財產差距對收入差距的影響越來越明顯。這樣一種不良循環:財產差距擴大—收入差距擴大—財產差距擴大已經形成。這使得我們在縮小收入差距方面面臨著更大的困難。
最后,在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雖然取得一定的進展,但是也有一定的差距。公共服務涉及的內容太多,我不可能做全面的說明,在此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個是養老保障待遇的差異,這也是公眾議論最多的問題。我們研究團隊測量了2002年、2013年、2018年的城鎮養老金收入的差距,從中發現城鎮退休人員養老金差距很大,而且是在不斷擴大。
另外一個例子是學前教育的公共支出的地區差異。我們現在特別強調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呼吁要普及學前教育,然而一些數據卻顯示地區之間幼兒園教育的公共投資的差異性很大,與均等化程度相差甚遠。
所以,我們仍然需要做更大的努力才能夠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而且,現在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公共服務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水平和質量,這需要公共資源的分配上要更加向農村地區和相對落后地區傾斜,盡快轉變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上的城鄉和地區差距。
首先我們還是要處理好發展與共享的關系,實現二者之間的一個新平衡。共同富裕首先是富裕,富裕是第一位的目標,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夠實現全民共享。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要實現富裕首先要保持長期穩定高速度的經濟增長,居民收入的增長需要不斷地創新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在富裕的基礎上實現發展成果的共享,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同富裕。
其次,要把實現共同富裕看作一個長期過程,“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35年實現共同富裕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第一階段;到了2050年,要基本實現共同富裕,這是第二階段;再過50年,也就是到建黨200周年之際全面實現共同富裕。要把實現共同富裕看作一個百年目標、一個百年歷程。在推進共同富裕進程中切忌急躁冒進,急于求成,需要足夠的耐心和腳踏實地的精神。
再次,實現共同富裕要進一步落實以人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把提高全體人民的福祉和發展能力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基本完成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后,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還會存在,主要是個人之間人力資本積累的差異和能力的差別帶來的收入差異。
因此,縮小個人能力的差異,一方面需要通過加大人力資本投資,特別是增加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的公共投入,另一方面實現人力資本公共投資的均等化。
最后要通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進一步理順我們的分配秩序,使得個人權利更加平等,機會更加均等,分配結果更加合理。
在這方面不僅在初次分配上要進行更加深入的制度改革,完善要素市場分配機制,同時要加大收入再分配的政策力度,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縮小財產差距,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編輯:王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