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星江
(山煤國際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煤業分公司,太原 030009)
受多種復雜地質因素的影響,綜采工作面斷層不但影響了連續開采,導致產量不穩,且還會增大煤炭資源的損失量,無法保證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復雜地質綜采工作面存在多條斷層,為了減少復雜地質條件對回采工作面的影響,工作人員應優化工作面的布置工作,將切眼設計為刀把形狀,在對接回采工作面與切眼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降低影響,保證回采工作的安全高效進行,提高煤礦企業的經濟效益[1-2]。
綜采復雜地質力學性質較為特殊,區域斷層衍生伴隨內部發育推斷較為破碎,國內外學者提出了多種開采理論,但均具備一定的局限性與適用性[3-4]。隨著煤層的開采,圍巖應力發生較大變化,圍巖強度也明顯降低,對此,煤礦企業應在實測的基礎上,結合煤礦地質實際情況劃分構造區域,并優化巷道支護參數,以保證開采工作的順利進行[5-6]。本文基于此分析了復雜地質構造帶的基本情況,在優化布置回采巷道的基礎上,綜合應用過斷層技術、支架對接技術、“刀把”處刮板輸送機延伸技術,煤層開采全部采用凹型巷道,在降低斷裂構造帶影響的前提下,減少割巖量,確定合理的回采方案,提高回采速度,減小對綜采設備的損壞程度,在最大程度保證煤炭資源回收率的基礎上,實現安全生產,切實提高煤礦企業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某煤礦開采區整體呈現出單斜構造,位于煤田西南部方向,東部略出現起伏結構,但整體處于平緩狀態,由東向西逐漸傾斜。由北向南的走向中,井田呈現出平緩趨勢,大部分地段為平緩,不具備較大且傾角。中部與西部地段相較陡峭,傾角較大。當前開采25#煤層,煤層平均厚度可達11.2 m,下部煤層并未開采,厚度在3~25 m范圍內。當前煤層開采工作面地面多為黃土臺地沖溝及耕地,煤層埋深可達200 m,工作面南部為二采區大巷,西部為實體煤,北部為礦界,東部為采空區。整條工作面開采走向長度為740 m,傾斜長度可達150 m。工作面整體呈現出單斜構造,由南向北走向,開采范圍為16條斷層,企業利用無線電波進行探測,劃分場強值。
根據勘測結果可知,揭露兩邊斷層分別為19 m與20 m,并伴隨多個衍生小斷層,在工作面內部斷層發育,區域斷層衍生伴隨內部發育推斷較為破碎。由測定結果可知,斷層發育良好,區域場強值出現較大衰減,但完整性較差。
煤層平均厚度為11.2 m,下部煤層并未得到開采,厚度約為3 m,層間平均距離為15 m。工作面順槽長度為890 m,運輸順槽掘進期間間距切眼位置長度在356~466 m范圍內。受斷層影響,掘進至25#煤層時,工作面揭露16條斷層,其中大于10 m的斷層為3條,高度落差為13 m,這3條斷裂構造對煤層回采工作影響較大,具體運輸順槽測量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運輸順槽實測剖面
受斷層影響,煤礦東采區原設計回采巷道不符合當前開采情況,為了最大程度地獲得煤炭資源,應改變原有巷道布置方式,增加中間巷,形成回采巷道正、反“刀把式”布置方式。
開采區域受斷層因素的影響,局部開采區間出現煤壁片幫、頂板破碎等問題,斷層上盤下降,揭露了煤層頂板。為了保證作業人員安全,杜絕頂板事故問題,開采人員應合理采用以下措施:(1)工作面頂板與煤壁片幫等受斷層因素影響較大的區域,工作面在維護幫頂時應采用打錨桿方法,當工作面片幫大于0.5 m時,應停機打錨,或者利用木板等材料完成封頂工作;(2)為了避免斷層上盤下降問題,應利用開幫響炮挑棚梁方法,采用放炮方式落煤,并揭露頂板,當開幫處出現頂幫破碎問題時,工作人員在布置走向時應采用架棚方法。
煤層開采工作面的壓力較大,出現較多斷層與頂板破碎問題,為頂板支護工作帶來諸多難題,加大了液壓支架的移放難度。頂板冒落與破碎嚴重影響了煤炭的正常開采流程,在運輸煤矸時只可以采用尾部刮板機設備,延長了開采周期。尤其在開采“刀把”區域時,工作面變短,設備尾溜與維護難度加大。對此,開采人員應改造刮板運輸機,拆卸后部機尾動力驅動裝置,使刮板運輸機采用單電機驅動模式,機頭傳動,之后罩住外露鏈輪軸組,注油潤滑,拆卸機尾過渡槽,加工對接特殊搭接板與機尾架,降低尾部鏈輪高度,以便液壓支架的維護效果。
回采綜采工作面時,工作人員布置“刀把”形式,對接探巷與走向方向的探巷時,應合理布置支架間距[7]。在開采傾斜探巷時,工作人員調整支架時應采用單體液壓支柱,將傾斜方向內的探巷液壓支架推拉頭全部解開,保證下移液壓支架。之后還應保證配合架缸尺寸的合理性,在對接處調整液壓支架,遵循由上至下的順序,保證靠緊。工作人員在調整支架時,應在兩部支架適當位置安裝調架缸,根據要求連接安全繩,之后連接缸體的液壓管路與液壓支架閥組,上好卡具。在連接好液壓管路與閥組后,一名工作人員在安全地點推拉缸體,緩慢移動支架閥把,另一名工作人員在安全地點觀察推拉缸的支設狀態,一旦發現安全隱患問題,應及時停壓操縱閥,合理處理。
回采對接“刀把”煤層時,開采人員應先將刮板輸送機的溜尾解體,之后將中部板向后延伸,保證對接良好性。開采人員在解體溜尾時應采用手拉葫蘆方法,利用緊鏈裝置松弛刮板鏈,之后斷開刮板鏈,鎖住上下刮板鏈,避免下滑。之后根據物料的運輸操作流程,工作人員將物料運輸至指定位置,在放穩后安裝中部板。之后工作人員采用單體輔助支撐模式,連接刮板鏈的用時調整方向,并利用張緊裝置張緊刮板鏈,在將刮板鏈防鎖裝置解開后進行試運轉。
工作人員調換開采面運輸順槽、回風順槽,并在25#煤層距離切眼350~470 m,確定斷層影響區域,并補打凹型巷道,保證長度為120 m。之后在斷層上盤處補打二切眼,在回采至距離切眼732 m處,工作面停止開采。
此方案中,在煤層中開采全部凹型巷道,降低斷裂構造的影響程度,減少割巖量。同時,在布置開采方案時還應采用“刀把式”結構,保證18萬t的回采煤量,回采進度較快,對綜采設備的損壞較小。但此方案需要新補約400 m的巷道。
此煤礦回采時直接沿著巷道進行,不需重新補打巷道,但這也無法保證煤層開采工作面的安全性與合理性。且工作面具備較大量的割巖量,嚴重損耗了回采設備,降低了回采速度,增大了斷層預計影響范圍[8]。
根據上述實際開采情況比較兩個開采方案,方案一中煤層開采在同一巷道內進行,多工種進行回采與掘進工作,降低開采工作面中后部對回采的影響程度。之后開采人員調換回風順槽與運輸順槽,縮短巷道的安全開采距離。同時,為了解決遠距離供電問題,部分地段還應進行擴幫。方案二中工作面煤礦割巖量為6萬t,全巖段采用松動爆破模式,嚴重損壞了回采設備,無法保證開采的安全性與合理性。
比較分析后回采工作最終采用方案一進行,保證回風順槽與運輸順槽的整體調換,擴幫原回風順槽至4.5 m。之后根據斷層影響區域,在原運輸順槽距離切眼350~470 m,重新補打凹型巷道,長度為120 m,最大程度地降低地段構造對回采的影響,減少切眼范圍內割巖量。除此之外,還應在高度為20 m的斷層上重新補打二切眼,完成回采工作后重新補打二切眼,完成拆架與移架工作,增加了進110 m的回采長度,增加了17.4 t開采煤量。
一方面是經濟與技術方面獲得的效益,比較分析后確定回采工作采用方案一,最大程度地降低構造段對開采工作面的影響,保證開采工作的安全性與高效性,為不規則工作面的開采工作提供技術支持,提高煤礦資源的回收率。在采用方案一開采后,煤礦多開采優質煤約17.4 t,假設煤礦單價為680元/t,成本為300元/t,則可以獲利6 612萬元。另一方面是社會效益,煤礦開采應用復雜構造技術后,可以為同類型工作面的開采工作提供依據,保證開采設計模型的合理性,在最大程度保證煤炭資源回收率的基礎上,實現了安全生產,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為企業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
本文分析了復雜地質條件下綜采工作面存在的開采問題,在實地勘察的基礎上,優化布置回采巷道,并綜合應用過斷層技術、支架對接技術、“刀把”處刮板輸送機延伸技術等,在比較回采巷道方案的基礎上,確定開采工作全部采用凹型巷道,降低斷裂構造的影響程度,減少割巖量。且還應采用“刀把式”回采結構,在降低綜采設備損壞度的基礎上,加快回采速度,以順利完成煤層工作的生產任務,為此后類似復雜地質條件下的綜采工作提供了更多借鑒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