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挖掘展示首都教育系統教師隊伍忠于黨的教育事業、踐行教書育人神圣使命的生動實踐和感人事跡,進一步強化廣大教師“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會主辦的第三屆“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師同臺講述我(我們)的育人故事”活動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本刊邀請4位在活動中分享育人故事的高校教師,將他們的故事講給您聽。以期從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牢記育人使命,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招生咨詢,“學前育人”第一步
“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課堂上,同時發生在師生交流的任何一個時刻。”我從2011年開始參加中國人民大學高考招生咨詢工作,通過招生咨詢,我既知道來學校的學生非常優秀,也了解他們在選擇志愿時的想法和困惑。一方面,學生和家長在填報志愿時會反復權衡,最終選擇來中國人民大學,他們對學校的人才培養寄予厚望。站在講臺面對學生,我自然會對教學產生敬畏之心,想辦法提高學生的“抬頭率”,努力踐行“課比天大”。另一方面,一些學生和家長在報志愿時會考慮就業導向、市場導向。學校注重引導學生心懷“國之大者”,勇擔時代使命。經過大學生活,很多學生和家長對學校的育人理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認同,形成了濃厚的家國情懷。一些學生從入學時希望到高收入行業就業,到畢業后選擇到西部支教、當駐村書記,親身參與脫貧攻堅戰,大學生活重塑了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現在再看招生咨詢,它已經不僅僅是招生政策的溝通,更是“學前育人”的途徑之一,在入學前就把學校的育人理念傳遞給學生和家長,實現家校共建、協同育人。作為普通教師,能在平凡的教育事業中挖掘自己和學生的潛力,在自我成長的同時,努力創造有利于學生全面成長的條件和環境,是很幸福的事。
(張俊巖,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
教以育人? 育于芳華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現在,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思政課教師,就是要堅定地用奮斗書寫思政人的青春故事,用理論指引學生書寫好他們的青春年華。醫科類院校的思政課建設,要在突出醫學特色上下功夫,把思政課的教學貫穿于醫學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實現醫學夢與中國夢同頻共振。一是理論講授圍繞醫學主題。從專題設立到案例選取,都要緊緊圍繞中國衛生事業發展中黨的領導作用,圍繞醫學大家傳遞出的愛黨信仰、愛國精神、愛崗道德,圍繞醫學事件中反映出的生命探討與法治思維,把思政課講出醫學情。二是實踐教學依托醫學資源。以問題為導向,帶領學生走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走進醫院、走進病房,在社會大課堂中真看、真想、真用,明晰醫學生肩負的醫學發展使命,讓思政課講活醫學事。三是師生交流解讀醫學倫理熱點。要開拓第二課堂,暢通師生交流渠道,聚焦醫學倫理熱點問題,一對一、面對面回應醫學生困惑,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引導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四是思政課教師要教以立人。作為思政課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國家、社會、學校給予的際遇機緣與責任擔當,以匠心對初心,涵養師者情懷,以師德涵養醫德,引領醫學生一生求索精誠為醫之路,并為之不懈努力奮斗。
( 王向珍,首都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知心奶奶何釗的育人故事
我要講述的是首都師范大學知心奶奶何釗(1924年—2019年)的育人故事。多年來,何釗始終秉承“作為干部在工作崗位上可以離休,作為共產黨員卻不能‘離休”的原則,即便離開工作崗位,依然主動協助基層學院黨委做發展學生黨員的工作,繼續閃耀一名共產黨員的光芒。有人曾問何老師:“您大半輩子都在工作,好不容易離休了,干嘛還要這么累?”她坦然相告:“我熱愛青年學生,他們是國家的希望、是黨的事業的接班人。我希望他們對祖國、對人民有深深的愛心。我愿意給他們更多的愛,讓他們到處都感受到家的溫暖。”何釗用真心呵護學生,每逢節假日,邀請偏遠地區學生來家做客,為他們搭建一個溫暖的家。她一生勤儉,但愛生勝己,將20萬積蓄捐給學校教育基金會,以資助熱愛并致力于教育事業的師范生。在此之前,據不完全統計,她已不定期資助學生近10萬元。仁者愛人,因仁愛而互愛,教育從而擁有了生命的溫度,何老師用一生闡釋了教育的真諦。正是何老師為學生付出的點點滴滴,學生們說:“何老師是我們的知心人,在與何老師接觸中,我們看到一個老黨員、老教師對黨的摯愛之情和對青年大學生的關愛之心,使我們終身受益、終生難忘。”首都師范大學作為以培養教師為特色和優勢的高校,經過長年的積累和培育,不斷涌現出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品格操守、潛心教書育人、不計名利得失的優秀教師。他們用高尚儒雅的人格魅力和率先垂范的榜樣力量,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培育更多棟梁之才。
(蔡倩,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我的祖輩與我的祖國
我的講述,從一幅作品開始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學生李中誠憑借長卷山水畫《嘉興1921》斬獲全國高校思政課“赤子初心”大學生藝術作品巡展一等獎,并廣受觀者好評。這幅作品正是他在“五位一體”思政課學習中,實地考察嘉興南湖中共一大會址和南湖革命紀念館后完成的,在創作過程中,指導教師運用“情景帶入”“藝術家帶入”的方法,將正面回應與側面引導、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情境體驗與自主思考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主體意識,引導其發揮專業所長,通過畫筆去理解中國道路的艱難歷程,通過畫面去呈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2017年,學校開始實施“五位一體”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課程串講+名師講座+經典閱讀+課堂討論+實踐教學”),并于2018年入選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項目擇優推廣計劃。“五位一體”思政課教學模式立足藝術類大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突出的群體特點,充分發揮美院扎根中華大地的辦學優勢,致力于培養和塑造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情系人民的未來藝術家,開展和打造了情景教學公開課、寫生路上的思政課、“我的祖輩與我的祖國”主題實踐課、“筆墨與時代”優秀作業作品展等特色品牌教育教學活動。“五位一體”思政課教學模式是一種教學思路,這種思路架構建立在藝術家的成長軌跡和成才規律之上。它不僅根植藝術類大學生的能力特點,而且也滿足藝術家與時代呼應的發展需求,引導他們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高點上,為中國設計,為民族造型!
(吝瑩瑩,中央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