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萍
袁小鹿是個嬌氣的女孩,父母愛她,視她為“掌上明珠”。在父母的嬌慣下,她除了把書讀得好外,什么事都不用做。
雖然,袁小鹿父母只是普通工人,但在女兒身上花錢,他們從來不會吝嗇。就像袁爸爸說的,他們努力工作,就是希望女兒生活得幸福、快樂。袁媽媽也很贊同這個觀點。
可天有不測風云,一次意外,袁爸爸成了半身癱瘓的病人,在醫(yī)院一住就是1年,而且病情并沒有好轉。家里的頂梁柱倒了,袁媽媽不得不一個人支撐起這個家。工廠里的工作要完成,否則就沒有了經濟來源;家里的家務要做,畢竟女兒年齡小,且自理能力差;醫(yī)院里的丈夫要照顧,因為沒多余的錢請護工……一時之間,袁媽媽忙得就像上了發(fā)條的陀螺,一刻不停地轉。
說不苦不累是騙人的,畢竟血肉之軀精力有限,但更讓袁媽媽喘不過氣來的是強大的經濟壓力。袁爸爸的意外是自己不小心造成的,除了保險賠償外,也就只有單位的一些慰問金。家里的積蓄已經花得差不多了,可袁爸爸的身體并沒有好轉。為此,袁媽媽一籌莫展,急得連頭發(fā)都白了。
看著家庭的變故,嬌氣的袁小鹿一時間嚇傻了。她偷偷地哭,不停地抹眼淚,那個疼愛自己的爸爸,正躺在醫(yī)院,再不能接送她上學、放學了。她不知該怎么辦:這樣的生活如何才能撐得下去?
袁媽媽每天馬不停蹄地奔走在工廠、醫(yī)院、家之間,累得快散架了,可她仍咬牙堅持著。
在女兒面前,袁媽媽從不說一句喪氣話,更不喊苦叫累。雖然笑得有些慘淡,但她在女兒面前還是努力露出笑容。袁小鹿很難過,她知道媽媽很苦、很累、很想哭,但她連哭的精力都沒有了。
“媽媽,如果你想哭,就哭出來吧。”一次,望著媽媽牽強的笑容,袁小鹿走過去,摟緊媽媽哽咽著說。“媽媽沒想哭,沒事的,一切都會好起來,不用擔心我。”袁媽媽輕撫著女兒的頭發(fā),強忍住眼眶中閃爍的淚珠,不讓它滑落。
袁小鹿卻“嚶嚶”地哭了起來,袁媽媽抱著她,任由她盡情地發(fā)泄郁積在心里的恐慌和難過。好一會兒之后,她才捧起女兒的臉龐,用粗糙的雙手為她拭去臉上的淚痕,說:“今天哭過以后,再不要在困難面前流淚了。你要學會堅強,學會面對困難。你要記住,在困難面前,再多的淚水都是無用的,只會讓自己更傷心。”
袁小鹿聽著媽媽的話,想了很久,終于明白——淚水不會讓事情變好,唯有用雙手去努力改變才行,要像媽媽一樣,勇敢面對。因為媽媽的勇敢和堅毅,袁小鹿不安的心漸漸安定下來。
很多時候,家庭的巨變會讓一個人迅速成長起來。
袁小鹿不再是嬌氣的女孩了,她開始學著媽媽,在家里拖地、洗衣服、煮飯、整理房間,那些媽媽平日做的事,她都開始學著做。剛開始,她做得很糟糕——拖地弄得滿屋子都是水,洗衣服把自己的白襯衫染了色,煮飯煮成夾生米,房間越整越亂。
袁小鹿很難過:媽媽那么能干,可是自己怎么就不行呢?她希望自己能夠像媽媽一樣,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條。想流淚時,她突然記起媽媽對她說過的話——在困難面前,再多的淚水都是無用的,于是她抬起頭,努力讓淚水停留在眼眶。

她仔細回憶媽媽以前干家務的樣子,一遍又一遍地嘗試,直到自己拖過的地板也能光潔如鏡,洗好、曬干的衣服分類收拾進衣柜,還煮出一鍋香噴噴的米飯。袁小鹿不再是那個什么事都不會做的嬌氣女孩了。
每天傍晚放學后,袁小鹿都會到醫(yī)院照顧爸爸,學著媽媽的樣子,幫爸爸洗臉,一邊和爸爸說話,一邊為他按摩已毫無知覺的腿。袁爸爸看著曾經什么都不會的女兒,如今變得這么懂事、乖巧,心里既驕傲,又有些許難過。一段時間下來,他發(fā)現(xiàn)這個一直被自己呵護的女兒真的長大了,已經是個名副其實的“干活小能手”了。
媽媽來到醫(yī)院時,袁小鹿還在忙碌。望著女兒額頭沁出的細密汗珠兒,袁媽媽說:“小鹿,你歇會兒吧,媽媽來。”“沒事,媽,我能行。您歇歇吧,這都辛苦一天了。”袁小鹿說。
袁媽媽掏出紙巾,心疼地為女兒拭去額頭的汗水,欣慰地看著她,一時間眼圈癢癢的,已有淚浸在眼眶。“媽——”袁小鹿看見媽媽淚光波動,趕緊提醒她。她們說好了,絕對不能在爸爸面前掉眼淚。“沒事,媽媽這是高興的。”袁媽媽語氣溫柔地說。
媽媽的話讓袁小鹿感到無比幸福,她偎依在媽媽懷里,在心里說:我也要像媽媽一樣,做個堅強的人,和媽媽一起照顧爸爸;我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一定會!
(編輯 文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