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滿



歷史是不斷向前的,要達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著我們確定的道路不斷前進。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今天,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就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長征永遠在路上。不論我們的事業發展到哪一步,不論我們取得了多大成就,我們都要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奮勇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這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
這是一次檢驗真理的偉大遠征。
這是一次喚醒民眾的偉大遠征。
這是一次開創新局的偉大遠征。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第二十五軍進行了偉大的長征。長征歷時之長、規模之大、行程之遠、環境之險惡、戰斗之慘烈,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戰爭史乃至人類文明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在漫漫征途中,紅軍將士同敵人進行了600余次戰役戰斗,跨越近百條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險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頑強意志征服了人類生存極限。紅軍將士上演了世界軍事史上威武雄壯的戰爭劇,創造了氣吞山河的人間奇跡。
80多年來,世界范圍內關于紅軍長征的報道和研究層出不窮,慕名前來尋訪長征路的人絡繹不絕。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紅軍長征是20世紀最能影響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滿理想和獻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氣譜寫的人類史詩。長征迸發出的激蕩人心的強大力量,跨越時空,跨越民族,是人類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偉大史詩。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以及敵強我弱,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遭到失敗,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同時留下部分紅軍就地堅持游擊戰爭。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為了給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探索道路,命令紅六軍團撤離湘贛蘇區,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10月,紅六軍團與紅三軍(后恢復紅二軍團番號)會合,并創建了湘鄂川蘇區。
10月上旬,中央紅軍主力各軍團分別集結陸續出發,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及直屬縱隊離開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紅軍從贛縣王母渡至信豐縣新田間突破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沿粵贛邊、湘粵邊、湘桂邊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國民黨軍第二、三道封鎖線。然而博古、李德等領導人一味退卻,消極避戰,使紅軍繼續處于不利地位。中央軍委決定從興安、全州之間搶渡湘江,經浴血奮戰,于12月1日渡過湘江(即第四道封鎖線),由于連續苦戰,紅軍銳減。12月中旬,抵達湘黔邊時,毛澤東力主放棄原定進入湘西與第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開會,接受了毛澤東的主張,決定向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地區前進,使紅軍避免了覆亡的危險。
1935年1月7日,紅軍占領遵義。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舉行了政治局擴大會議,著重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制定了紅軍爾后的戰略方針,從而在最危險的關頭挽救了紅軍和中國共產黨。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3月,組成了實際上以毛澤東為首,周恩來、王稼祥參加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他們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名義指揮紅軍的行動。
遵義會議后,鑒于川敵布防嚴密,中央紅軍確定撤離遵義后,在川黔滇邊和貴州省內迂回穿插。特別是在四渡赤水的過程中,中央紅軍靈活機動地創造戰機,運動作戰,各個殲敵,以少勝多,從而變被動為主動。隨后出敵不意,主力南渡烏江,直逼貴陽,迅即西進,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側策應。5月初,搶渡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由于執行了正確的民族政策,紅軍順利通過大涼山彝族區。接著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6月中旬,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
紅四方面軍原在川陜根據地,為向川甘邊發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強渡嘉陵江戰役的重大勝利。然而紅四方面軍主要領導人張國燾等擅自決定放棄川陜根據地(亦稱川陜蘇區)向西轉移。5月初,共八萬余人開始長征,中旬占領了茂縣(今茂汶)、理番(今理縣)為中心的廣大地區。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后,紅軍以北上建立川陜甘根據地為戰略方針,中共中央決定將兩個方面軍混合編為左、右兩路軍過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隨右路軍跨過草地,抵達班佑、巴西地區。8月底,右路軍一部在包座全殲國民黨軍第四十九師約五千余人,打開了向甘南前進的門戶。9月張國燾率左路軍到達阿壩地區后,拒絕執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并要挾中共中央和右路軍南下。毛澤東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軍(后組成陜甘支隊)繼續北上,奪取臘子口,突破國民黨軍渭河封鎖線,翻越六盤山,于10月19日到達陜北吳起鎮(今吳旗縣城),先期結束了長征。11月21日至24日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為黨中央和紅軍扎根在陜北奠定了基礎。
在國民黨重兵對鄂豫皖根據地圍攻的情況下,紅二十五軍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從河南羅山縣開始西移,在鄂豫陜邊建立根據地,粉碎國民黨軍兩次“圍剿”。次年7月過隴東,9月與陜甘根據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軍會師,合編為第十五軍團。第一、三軍團到達后,與之合編為紅一方面軍。
在湘鄂川黔根據地的紅軍二、六軍團,于1935年11月從湖南桑植出發,轉戰湖南、貴州、云南三省,擊潰國民黨軍的攔截,渡過金沙江,經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與張國燾率領的南下受挫的紅四方面軍會師。二、六軍團合組為二方面軍。7月,二、四方面軍共同北上,在紅一方面軍接應下,10月先后在甘肅省會寧縣城和靜寧縣將臺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紅軍長征結束。
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長征,轉戰15個省,沖破數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翻越終年積雪的崇山峻嶺,通過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終于完成了戰略轉移的艱巨任務。紅軍長征的勝利,為開展抗日戰爭的新局面創造了重要條件。
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
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
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
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
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途經15個省、翻越20多座山脈、30多條大江大河。
·與10倍于己的敵人進行了400多場激烈大戰,每天行軍50公里以上。
·中央紅軍從出發時的8.6萬人減為8千人,紅四方面軍從10萬人減為3.3萬人,賀龍領導的紅二方面軍從2.1萬人減為1.1萬人。
永遠留在湘江東岸的34師
1934年12月1日17時30分,在付出了慘烈的犧牲后,中央軍委縱隊全部渡過了湘江。但是,湘江以東,還有尚未過江的紅軍部隊。沒能渡過湘江的是擔任整個中央紅軍后衛任務的紅五軍團34師。瘋狂攻擊湘江渡口的國民黨軍很快就發現了這支孤立無援的紅軍部隊,于是,國民黨各路大軍立即從各個方向向34師合圍而來。
師長陳樹湘帶領的那一百多名官兵,在向東突圍的過程中始終無法擺脫敵人的重重圍堵,紅軍官兵只有用身體去和敵人拼殺,包括政委程翠霖和參謀長王光道在內,一百多名紅軍官兵全部壯烈犧牲,師長陳樹湘腹部中彈,在昏迷中被俘。國民黨道縣保安司令命令將陳樹湘放在擔架上,由他本人親自監督,押往湖南省會長沙。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抬著擔架的國民黨士兵突然腳下一滑,他們這才看見,躺在擔架上的陳樹湘從腹部的傷口處把自己的腸子掏出來,扯斷了。國民黨軍十分惱怒,他們把陳樹湘的頭顱割下來,掛在了長沙小吳門城墻上。
二十九年前,陳樹湘出生在長沙小吳門的瓦屋街。站在小吳門的城墻上,可以看見他家那木板做的家門。木門后的家里有他臥病在床的老母,他的妻子名叫陳江英。年輕的紅軍師長陳樹湘的靈魂終于回到了他的故鄉。
“半條被子”折射魚水情深
這個故事發生在1934年11月上旬,中央紅軍突破了國民黨的第二道封鎖線,陸續抵達湖南省汝城縣,分別駐扎在文明、秀水、韓田、沙洲等地。其中,總衛生部駐扎在沙洲村。
紅軍進駐前,沙洲村很多人受國民黨的反動宣傳影響,跑到山里躲了起來。村民徐解秀因為照顧嬰兒留在家中。在此期間,有3名女紅軍來到她家,幫她燒火煮飯,閑時跟徐解秀夫婦拉家常,講革命道理,宣傳紅軍是窮人的隊伍,叫老鄉們不要怕,回到家里來,還把打土豪得來的衣物、糧食分給她家。很快,徐解秀便和女紅軍熟絡起來。臨睡前,她帶著女紅軍來到廂房。簡陋的床鋪上墊著稻草,鋪著破席,蓋的是一堆爛棉絮,連一條完整的被子都沒有,根本抵擋不住寒冷。于是,女紅軍拿出她們僅有的一條被子,和徐解秀母子合蓋。
幾天后,紅軍大部隊出發,女紅軍也要離開了。她們決定把這唯一的被子留給徐解秀家,但夫婦倆說什么也不肯接受。在村口,她們將被子推來推去。就在互相推讓的時候,大部隊開始翻山了,女紅軍十分著急。這時,一位女紅軍摸出一把剪刀,把那條被子剪成了兩半,留下半條給徐解秀。女紅軍對她說:紅軍同其他當兵的都不一樣,是共產黨領導的,是人民的軍隊,打敵人就是為老百姓過上好生活。
紅軍離開沙洲村后,敵人隨后趕來,把全村人都趕到祠堂里,逼大家說出誰給紅軍做過事,大家都不說,敵人就搜家。女紅軍留給徐解秀的半床被子也被搜走了,她還被強拉踢打、拖到祠堂里跪了半天。
“走完二百四,趕到瀘定橋”
大渡河上瀘定橋,鐵索百米長,爬到對岸至少十分鐘,對岸敵軍端著槍慢慢瞄準,也能把你打到河里去。歷史到底是什么樣子呢?真的像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說的那樣“歷史是一個被隨意涂抹的小姑娘”嗎?
歷史的真相的是:1935年5月27日晨,先頭部隊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由團長王開湘、政治委員楊成武率領從安順場出發,作戰行軍八十多里,于晚間接中央軍委電令:務必在5月29日敵增援部隊到達前奪下瀘定橋。接到電令的時候,紅四團距離瀘定還有240華里路程。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按照正常的行軍速度,一天一夜要趕240華里有如天方夜譚。何況沿途山道又窄又滑,正下著大雨,怎么才能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
“不完成就是死路一條!”在團首長“走完二百四,趕到瀘定橋”的動員下,從28日凌晨開始,全團人不顧一切地跑步前進。天不知不覺黑了,大雨澆滅了火把,餓了吃一把生米。途中有人體力不支倒下了,掉隊的也不少。河對岸向瀘定橋增援的川軍隊伍舉著火把一度與紅軍并駕齊驅。后來敵人累得宿營了,紅軍還在拼命往前趕!
5月29日晨,紅四團終于奔到了瀘定橋,占領了橋西。這時候,對岸守橋的川軍還沒來得及把橋板子拆完,嚇得縮在橋頭堡里。紅軍發起奪橋戰斗。全團二十多挺機槍集中火力向對岸橋頭堡射擊。守橋的川軍原本是收稅的,從來沒見過這場面,嚇得點火燒著門樓,就往后山逃跑。紅軍突擊隊邊鋪板子邊射擊前進,到了橋中間,面對大火紅軍沖了過去,以三人傷亡的代價奪取了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的關鍵就是一晝夜飛速行軍兩百四十里,使守橋的川軍沒拆完板子,增援的川軍沒有趕到,保證了紅軍奪橋勝利。這些瘦弱的紅軍怎么會爆發出如此驚人的潛能?站在微微搖晃的鐵索橋上,紅軍大無畏的英雄事跡留給你無限的遐想。
云中山上一座“豐碑”
紅軍隊伍在冰天雪地里艱難地前進。嚴寒把云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狂風呼嘯,大雪紛飛,似乎要吞掉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
將軍早把他的馬讓給了重傷員。他率領戰士們向前挺進,在冰雪中為后續部隊開辟一條通路。等待著他們的是惡劣的環境和殘酷的戰斗,可能吃不上飯,可能睡雪窩,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幾十里路,可能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這支隊伍能不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呢?將軍思索著。
隊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許多人圍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將軍邊走邊喊:“不要停下來,快速前進!”
“前面有人凍死了。”警衛員跑回來告訴他。
將軍愣了一下,什么話也沒說,快步朝前走去。
一個凍僵的老戰士,倚靠光禿禿的樹干坐著。他一動不動,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滿了雪,無法辨認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態十分鎮定,十分安詳: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間還夾著半截紙卷的旱煙,火已被雪打滅;左手微微向前伸著,好像在向戰友借火。單薄破舊的衣服緊緊地貼在他的身上。
將軍的臉色頓時嚴峻起來,嘴角邊的肌肉抽動著。忽然他轉過臉向身邊的人吼道:“把軍需處長給我叫來!為什么不給他發棉衣?”
呼嘯的狂風淹沒了將軍的話音。沒有人回答他,也沒有人走開。他紅著眼睛,像一頭發怒的豹子,樣子十分可怕。
“聽見沒有,警衛員?叫軍需處長跑步過來!”將軍兩腮的肌肉抖動著。
這時候,有人小聲告訴將軍:“他就是軍需處長……”
將軍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右手,舉到齊眉處,向那位跟云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
風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一對夫婦的“長征”
他們用了46年才重新追上黨組織。
他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經擔任中共汕頭地委書記、閩南特委書記、福建省委書記。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占據上風時,他因明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思想和戰略戰術被批判為錯誤路線的總代表。
在李維漢的幫助下,他和妻子得以參加了長征,擔任基層的宣傳聯絡員,負責收容掉隊的傷員和病號。遵義會議后擔任紅三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在紅軍第二次攻打遵義時,他與秘書一起在戰場上救護傷員時被炮彈炸成重傷。當紅軍離開貴州進入云南時他突然被通知和妻子一起留下來,在貴州開展地方工作。兩天后被抓入獄,因身份未暴露不久被釋放,從此與組織失去聯系。流落到貴陽后,妻子當女傭,他當了一名清潔工。后決定去上海尋找黨組織,開始了他們的“長征”。
從貴陽到廣西,經廣州到香港,從香港輾轉到上海,剛到香港被人出賣再次入獄。后在同鄉的幫助下保釋出獄就醫,回到故鄉廣東大埔教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夫妻二人到閩西抗日根據地尋找黨組織,因身份無法確認只能以黨外人士身份再次回到家鄉開展抗日救亡運動。這兩個歷盡苦難的共產黨人雖然沒能走在革命隊伍中,但在漫長的歲月里始終沒有停下尋找隊伍、尋找組織的腳步。
1973年,先后擔任過小學教員、圖書管理員、百貨公司采購員的妻子退休,其時工資45塊5角。1980年他經中共中央批準恢復黨籍。1981年,廣州市委恢復了他妻子的黨籍。他叫羅明。他的妻子叫謝小梅。他的秘書后來成為我們黨的總書記,名字叫胡耀邦。
對待真理的態度和真理一樣重要
紅軍長征的目的地,一開始包括毛主席在內的中央領導層是計劃到貴州去建立新的根據地,后來貴州不行了,又想到四川和紅四方面軍會合,再后來是毛主席通過一張報紙,意外地得知陜北有根據地,這才決定紅軍北上的。可見,包括毛主席在內,都是不斷在實踐中深化認識和提高的。因此,對待真理的態度和作風跟真理本身一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毛主席的作風也經歷了一個轉變的過程。革命成功后毛澤東曾經幾次回憶起自己當時在井岡山時期對同志、甚至對自己弟弟毛澤覃的簡單、粗暴作風。他說:“我這個人呀,40歲以前肝火大,那年我37歲,對待弟弟動不動就發脾氣,總覺得正義、真理在自己手里。”“我這個人有舊的東西,比如有一次我的小弟弟毛澤覃和我爭論一個問題(紅軍擴紅),他不聽我的,我也沒有說服他,我當時急了,大發脾氣,揮拳就要揍他。事后,我弟弟在一些人面前議論我說:‘共產黨實行的是家法還是黨法?父母不在了,他是大哥就可以打我嗎?”
歷史已經證明,毛澤東這一作風的轉變,不僅影響了自己,更直接影響了紅軍的命運、革命的命運!這種轉變也直接影響了遵義會議的召開。
紅軍在經過了慘痛損失的湘江一戰后,向何處去成為面臨的最大問題。如果按照博古、李德的意見繼續北上與紅二、六軍團會師,結果就只有一個:蔣介石已經洞悉這一部署,部署中央軍和湘、桂軍布下一個口袋等紅軍進來。這時的毛澤東開始了自己的“游說”歷程。毛澤東在20世紀60年代回憶:“在長征路上,暴露出他們那一套不行了。每次政治局開會,我只有一票。后來我就做了稼祥的工作,他同意了我的許多意見。通過王稼祥,又做了洛甫(張聞天)的工作。洛甫也轉過來了。可是以后再做別人的工作,就再也做不動了。每次政治局開會,都是三票對四票。老是這樣,三對四,解決不了問題。后來軍事形勢更糟了,他們那一套實在混不下去了。我就提出,我們不要老是開這樣的會了,不行了。可以擴大一下,擴大到軍團一級。開一個政治局擴大會議來決定吧!他們也同意了,這個會就是遵義會議。”
正是遵義會議,我們黨第一次擺脫束縛,第一次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充分發揚黨內民主,決定和主宰了自己的命運,挽救了黨、挽救了工農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實現了自我升華。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位于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渡江大道東段。紀念館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陳列采用圖表、文字、照片、沙盤、油畫、半景畫、場景、多媒體等多種展示手段,全面展示中央紅軍在于都集結出發這段歷史,再現中國革命偉大轉折及蘇區人民支援紅軍的歷史場景,是目前全國唯一展示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歷史的主題性紀念館。
館中陳列分為“中央紅軍長征的背景”“中共中央秘密準備戰略轉移”“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集結于都”“中共中央和紅軍主力夜渡于都河出發長征”“永遠的長征”五個部分,展現了中央紅軍長征的背景、準備以及在于都集結出發的歷史和于都人民無私奉獻支援紅軍的魚水之情。
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
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位于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境內,是湘江戰役三大阻擊戰之一——腳山鋪阻擊戰舊址所在地。紀念園主要包含紀念館和紀念林兩大功能區,以“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豐碑”為主題,總占地面積為970畝。
紀念館區建設內容為紀念館、館前廣場及相關配套設施。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是展示紅軍長征歷史全貌的專題紀念館,全面、系統地展示了湘江戰役和紅軍長征的整個歷程,以及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展廳共三層,采用多種先進展陳手段進行展示,展陳既有歷史文物、文獻、圖片資料等,又有大型雕塑、繪畫、場景模擬和聲光影像多媒體等現代技術手段。其中,“紅軍魂”雕塑長廊長80米,高7米,主雕塑以紅34師師長陳樹湘為原型,刻畫紅軍指戰員浴血奮戰的場景。
遵義會議紀念館
遵義會議紀念館位于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是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而建立的、以遵義會議會址建筑為依托的紀念性博物館。1955年10月對外開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個革命紀念館之一。
其中,遵義會議會址是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召開的地方。會址房屋原為國民黨軍第25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邸,建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建筑物由主樓和跨院兩部分組成。主樓坐北朝南,為中西合璧磚木結構建筑,一樓一底。整棟主樓通道面闊25.19米,通進深17.01米,通高12米,占地面積528平方米,建筑面積428.48平方米。
四渡赤水紀念館
四渡赤水紀念館位于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土城鎮長征街,距縣城29公里,主要包括四個部分:四渡赤水紀念館展館、實地的青杠坡戰斗遺址、一渡赤水土城渡口及其他四渡赤水戰役舊址文物點。
主館建筑面積3659平方米,展線600多米,共分為九個展廳,整體采用了油畫、浮雕、文物、圖片、電子技術及多媒體相結合的藝術手法,通過立體、直觀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再現了遵義會議后,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率領中央紅軍四次飛渡赤水河,成功擺脫敵人40萬重兵的圍追堵截,實現“出奇制勝”偉大戰略轉折的歷史畫面。
冕寧彝海結盟遺址
紅軍長征“彝海結盟”遺址位于革命老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的彝海鄉境內,坐落在風光秀麗的彝海景區。“彝海結盟紀念館”是在紀念紅軍長征過冕寧暨彝海結盟七十周年時修建的。
為了永遠紀念這段民族團結的歷史佳話,1985年,這里興建了“彝海結盟紀念碑”,碑座背面用彝、漢、英三種文字刻寫了碑文,上面寫道:“彝海結盟是民族團結和軍民團結的典范,是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勝利,是紅軍長征史上光輝的一頁。”彝海結盟紀念碑旁邊有一個用鐵柵欄圍住的草坪,這里是劉伯承元帥與小葉丹舉行結盟儀式的地方;草坪上有3塊石頭是結盟石,劉伯承、小葉丹等人曾坐在上面談話。幾塊石頭見證了這段動人的歷史,如今,石頭仍保留著原來的樣子,80多年歷經風雨仍固守于此,守護著“彼此愿永結弟兄,肝膽相照,團結如一,永不反悔”的誓言。
“彝海結盟紀念館”內設革命文物展廳、民俗文物展廳、臨時展廳、貴賓休息室、學術演講廳等,配有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并保存著較多彝海結盟時的珍貴文物,主要的館藏品有國家一級文物紅軍第三集團軍外出證章1件,國家三級文物紅軍封條、書、筆及冕寧縣抗捐軍(紅軍入川后建立的第一支革命武裝)用過的大刀等70余件,未定級的紅軍文物200余件,中國夷民沽雞支隊隊旗(彝海結盟時劉伯承授予小葉丹),中國工農紅軍布告,紅軍使用過的槍炮等復制品數十件,見證了當年那段富有傳奇色彩的漢彝民族團結進步的歷史和少數民族同胞對中國革命作出的重大貢獻。
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
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坐落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城西南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公園內,建成于2005年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之際,距瀘定橋600米。紀念館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積3449平方米,布展面積2201平方米。館中展覽內容以紅軍長征為主線,以飛奪瀘定橋為重點,綜合利用聲、光、電等現代技術,較為全面地展示了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驚、險、奇、絕和對中國革命所產生的重大意義。
其中,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于1986年10月16日建成,鄧小平同志題寫碑名。北面是聶榮臻同志撰寫的碑文。碑文第一句就是“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九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途中取得了飛奪瀘定橋的重大勝利。”主碑運用鎖鏈的幾何變體,象征了革命的武裝斗爭,底座平臺又著重表現紅軍戰士日夜兼程急行軍后疲乏而又頑強的戰斗姿態。碑內分八層,每層均裝飾了藏漢團結、紅軍長征為主題的大幅壁畫。
瀘定橋位于今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瀘橋鎮河西街與成武路之間的大渡河上。瀘定橋全長103.67米,寬3米。全橋共有13根鐵鏈,兩邊橋欄各有2根鐵鏈,橋面有9根鐵鏈。每根鐵鏈由862至997個鐵環相扣構成,總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
紀念館館名由朱德題寫,行書四行“紅軍長征革命文物紀念館 朱德 1958年5月28日朱德題”。紀念館內展出的有紅軍飛奪瀘定橋當時鋪的橋板三張,為民居杉木鋪板,長約225厘米,寬分別為27、27、29厘米,厚約1.5厘米,疊縫拼合成一體。還有紅軍十大政綱:書于九張凹凸槽拼接的壁板上,高30厘米,寬度12~18.5厘米,以墨汁豎排書寫12行:“紅軍是工農自己的軍隊!取消一切苛捐雜稅!打倒屠殺工農兵的劉湘、劉文輝!歡迎中央軍弟兄拖槍來紅軍!……”此件取于紅軍飛奪瀘定橋后,朱德同志居住的吊腳樓民房內。
夾金山
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的夾金山,是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寶興縣也是當年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的勝利會師之地。“長征萬里險,最憶夾金山。”當年紅軍翻越雪山時傳唱的歌謠是:“夾金山,夾金山,鳥兒飛不過,凡人不可攀。要想越過夾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間。”
2000年12月國家林業局批準成立夾金山國家森林公園,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四姑娘山毗鄰,主要位于小金縣和寶興縣境內,面積約921平方千米,以雪景著稱。這里原始森林茂密,自然風光旖旎,雪峰晶瑩,主峰海拔為4930米,是青衣江的發源地,逆流而上,兩岸懸崖陡峭,谷幽峽深,湖泊明凈,瀑布飛濺,野生動植物隨處可見,構成一幅使人向往的自然景觀。夾金山以紅軍遺跡、民族風情獨樹一幟,又有大雪山、大熊貓半野生放養保護區,自然生態與人文景觀巧妙組合構成了一幅動態的人文山水畫卷。
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
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隆德縣境內的六盤山上,于2005年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之際建成,由紀念館、紀念碑、紀念廣場、紀念亭、吟詩臺五部分組成。
寧夏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展出面積2159平方米,展出圖片413張,展出實物近300件,創作油畫220平米,創作群雕1組、圓雕11尊,制作沙盤、幻影成像、介入式場景各1組,制作場景復原6組,多媒體展示9套。主要是通過對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過程的全面展示,反映黨和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團結帶領各族人民群眾團結奮斗、不怕犧牲、艱苦創業、振興民族的崇高精神,尤其是突出了紅軍長征經過六盤山區的歷史,突出了黨在回族聚居區的早期活動,強化了毛澤東六盤山詞的展示,填補了同類展館相應題材的空白。
將臺堡紅軍會師紀念碑
將臺堡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城東南30千米,葫蘆河東岸,系古代軍事要沖,戰國秦長城在這里向東轉折。將臺堡紅軍會師紀念碑是為紀念1936年10月22日紅軍長征三大主力軍在將臺堡勝利會師,于1996年10月在紀念長征勝利60周年之際修建的。紀念碑座落在將臺堡內東側,碑高22.5米,碑的正面鑲刻著江澤民同志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將臺堡會師紀念碑”16個大字。背面是中共西吉縣委、政府撰寫的碑文,碑的頂部雕有三尊紅軍頭像,象征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碑身下部浮雕8組代表中國革命勝利的圖案。